摘要:近年來,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在總體上雖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幼兒園具體實踐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廣大幼教工作者應具備問題具體分析,突破挑戰、積極創新的品質和精神。環境在教育中彰顯著重要作用,本文針對當前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環境創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思考,提出建議,即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應遵循區域活動空間設置的科學性與秩序性原則,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有效性與互動性原則,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自主性與教育性原則。
關鍵詞: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 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9-0202-0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當前,區域活動,又稱區角活動已成為我國幼兒園一大特色風景。因而,在區域活動中遵循綱要要求,優化幼兒園環境創設對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作用尤為彰顯。本文就當前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幼兒園具體實際,提出相關策略。
一、區域活動空間設置的科學性與秩序性
在當前幼兒園區域活動實踐中往往存在這樣的問題,區域活動空間有限或狹窄,幼兒活動不開,甚至造成幼兒扎堆、擁堵的場景。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其一,區域活動空間規劃缺乏科學性、合理性。教師在規劃區域空間時較少考慮幼兒實際需要,幼兒感興趣的、利用率較高的區域數目少,幼兒不感興趣的區域數目過多,場地過大,造成資源浪費。同時缺乏墻面、戶外三維空間的有效利用;其二,區域活動空間使用無序,環境創設缺乏協調與指導功能,例如較少考慮各個區域的“承載量”,缺乏維持活動秩序的區域標識。
為此,區域活動空間設置應遵循科學性原則。第一,積極開拓三維及戶外空間,拓展活動范圍。區域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室內、桌面之上,還應利用墻面、地面、窗臺、窗戶、走廊以及戶外環境資源。第二,切實把握幼兒實際需要,充分考慮幼兒年齡特征及興趣需要。提供幼兒感興趣的區域,對于幼兒較為集中的區域提供更多場地,并隨幼兒年齡的成長調整區域活動環境創設,如為大班幼兒要比小班設置更多的探究性活動的區域。
同時,區域空間設置需要解決活動秩序難題。第一,區域規劃既要合理又要開放。例如安靜的閱讀區盡量遠離相對喧鬧的角色扮演區,“超市”靠近“銀行”,美工區與盥洗區相接等等。[1]第二,區域活動中環境創設既要有利于幼兒充分自由、自主游戲,發揮主觀能動性,又要將秩序融入其中。例如,“因地制宜,根據某種約定俗成的學習生活習慣與規則”創設“標識性環境”,起到控制區域內幼兒人數,協調活動規則并輔助幼兒教師進行指導的作用[2]。
二、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有效性與互動性
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中,區域材料投放常常存在以下問題:材料過多,過于復雜精巧,造價昂貴而使用率偏低;或自制材料過于簡陋,過于追求成本的經濟性,孩子不感興趣;或材料更新速度過慢甚至一成不變,僅僅發揮裝飾幼兒園的作用;或材料玩兒法單一,僅供某個特定區域或主題活動使用,不具備良好互動性。而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首先應該是有效的,即幼兒感興趣的,經常使用的,能夠在活動中切實發揮作用前提之下的;其次是具備互動性,即在保證經濟適用基礎上發揮最大作用,即材料的投放是高效性的,材料的互動性即高效性的一種表現。
保證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教師在投放材料時應進行有針對性的、有目的性的觀察和分析,勿追求材料多、繁,或者儉、省,而要將材料投放的目的落在追求符合當前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實際需求之上;在材料使用過程中積極發揮幼兒教師的指導和輔助功能,必要時進行演示或操作,充分發揮材料的支架作用。[3]其次,注重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層次性和動態性。區域內的材料設置時間過長或一成不變易造成幼兒心理疲勞、倦怠,幼兒教師應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準備不同的材料,同一年齡階段幼兒的活動材料及時更換、更新。改變原有區域活動環境,不僅僅是扔掉舊材料,購置新材料,還可以通過教師、幼兒共同參與的舊玩具改造,重新包裝等活動進行。
有效性是高效性的前提和基礎。區域活動的材料投放只有在保證其有效性的基礎之上,才能追求其更高程度的互動性。某一區域的活動材料不僅僅可用于該區域使用,還可以在其他區域活動中產生良好互動。如在Highscope課程模式中,米歇爾小朋友可以將自己和哥哥抓的昆蟲帶到幼兒園,首先放到觀察區讓其他小朋友進行觀察,也可以帶到繪畫區做小朋友的模特,甚至在書寫區在老師建議下寫點什么。一物多用經濟實用,減少了幼兒園經濟支出,減輕幼兒教師制作、準備材料的壓力,在人力、物力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具有良好互動性的材料必須是幼兒感到新奇的,有興趣的,甚至富有挑戰性的,才能高效的促進幼兒身心發展。
三、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自主性與教育性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充分利用豐富的環境資源,引導幼兒進行區域的、自主的、充滿趣味的活動,這是區域活動顯著的特征。在幼兒園中我們會發現,往往區域活動會獨立的出現在班級日程表之中,即班級在某一時間段起到銜接其他活動的功能,通常為半小時左右集中進行,或上下午、單雙日交替進行,這樣的時間安排產生了一系列問題[4]。例如有的教師反映,原有的教學任務已經占據了足夠的工作時間,區域活動空降而來,教師感覺力不從心,心力交瘁;對孩子而言有時起銜接作用的區域活動時間過于短暫,往往剛拿出玩具,剛進入活動狀態時活動被老師叫停,又手忙腳亂的收拾玩具,幼兒感到意猶未盡。區域活動成為教師的負擔,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其原因是在進行環境創設時未處理好區域活動與幼兒園課程、幼兒園其他活動之間的關系,將區域活動割裂出來,突出了區域活動自主性,忽略了其統一于幼兒園課程之下的教育性功能。
在幼兒園中,區域活動及其環境創設有明顯的自主性,且滲透到區域主題的設置,區域活動材料的選取,幼兒活動形式等各個方面,但區域活動不應與幼兒園課程及其他活動割裂開來,區域活動不僅僅是幼兒自發的、無目的的玩,應將區域活動統一于幼兒園課程整體之下。
為此,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時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在環境創設時應指向幼兒園課程理念、課程目標,不能與之相背離,應圍繞統一目標進行,即區域活動目標與幼兒園課程目標存在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第二,區域活動環境創設、材料的選取應與幼兒園課程內容相聯系,區域的實用性大于裝飾性。
第三,區域活動環境創設應有利于幼兒園課程的設計、組織與實施,并滲透于其他活動的開展進行之中。環境對幼兒園課程的設計和生成起著重要作用,例如通過認識楓葉紅了,到生成“秋天來了”這樣的課程。[5]同時,區域空間的設置、區域的劃分為幼兒園集體教學、小組教學提供了空間支持。另外,有學者指出區域活動就是自主性游戲,角色游戲區例如“娃娃家”屬于區域活動的一個分區,[6]在進行環境創設時應考慮到區域活動與其他活動形式的聯系,以促進幼兒園各種活動的順利開展。
幼教工作者積極探索,接受區域活動中不斷出現的新挑戰,在幼兒園實踐工作中突破創新,優化區域活動環境創設,有利于區域活動發揮優勢,促進學前教育科學化,最終將造福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彰顯教育“育人”之本質要求。
(作者單位:重慶市永川區紅星幼兒園)
參考文獻:
[1]徐英.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路徑探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5,8.
[2]莊宏玲.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1,5.
[3]黃俐.當前幼兒園區域活動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4,4.
[4]黃進.幼兒園區域活動的來源與挑戰[J].學前教育研究,2014,10.
[5]柏匡峰.幼兒園主題活動環境創設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15.
[6]黃進.幼兒園區域活動的來源與挑戰[J].學前教育研究,2014,10.
【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策略】相關文章:
• 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策略
• 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策略
• 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