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21世紀教育的使命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處。經過反復的論證專家們認為:做人的核心是擁有愛心,做事的核心是遵守規則,學習的核心是勇于創新,而這就是人格化習慣的三大原則。由此可見,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培養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從培養良好習慣做起。為此,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培養習慣就是教育的最基本任務。
下面,以《幼兒園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為主題,談談本幼兒園的良好行為習慣教育。
一、幼兒園培養習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習慣是頑強的力量,它主宰人的一生。古人日: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小來偷針,大來偷金。陳鶴琴先生也曾經說過: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不好,則終身受其害。
那么什么叫習慣?所謂習慣是由于無數次的重復或練習而逐步固定下來變成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行為方式。習慣有兩種,一是好習慣,二是壞習慣。壞習慣是一種藏不住的缺點,別人都能看得見,但他自己卻而看不見。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后天的培養和教育慢慢形成的,時間越長越牢固的。愛因斯坦不僅是個科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教育家。他說:什么是教育?教育是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忘不掉的就是習慣。
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習慣我園從2002年開始,以禮儀教育為切入點,以“重興趣一多方滲透,重實踐一培養習慣”為途徑,從幼兒身邊的細微小事抓起,積極開展了養成教育。2005年正式將課題《整體構建幼兒良好習慣目標內容的實踐研究》立項為省級規劃課題,本園習慣教育也逐步進入了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的軌道上。
在幾年的探索,我園已自編了《幼兒行為教育》及《教師指導用書》等園本教材,為養成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幼兒園培養習慣的內容
幼兒園培養的習慣一般分成為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睡眠習慣、衛生習慣、運動習慣等)、行為習慣(禮儀習慣、自理能力、遵守規則等)、學習習慣(閱讀習慣、傾聽習慣、書寫習慣等)、交往合作等社會交接等方面來分成。同時按照道德教育的層面角度,可以基本生活習慣(禮儀、秩序、清潔、自控、學習)及和諧生活習慣(正直、誠實、親切、協作、謙讓)等兩大方面來分成。
好習慣成就好人生。我園以《綱要》為指導,根據幼兒特點與發展規律,采取“近一離孩子的實際生活更近一點:小一要求小一點,以小見大;實一要實在、具體,不要太抽象”的教育思路,堅持“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形象、直觀”的教育思想和“分層遞進、螺旋上升”的教育原則;以托、小、中、大班的幼兒年齡段為縱坐標;以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自理習慣、禮儀習慣、學習習慣、交往合作、互相謙讓、誠實、和諧、儉樸、公共道德等教育內容為橫坐標;突出教育的生活化和情感化以及教育的主體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把養成教育融入到幼兒一日活動與生活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良好習慣。
三、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三部曲
1)一日活動中的潛移默化地生活教育
好習慣要在生活中培養。陶行知認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他說:“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社會即是學校,生活即是教育……”因此,培養幼兒良好習慣應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
近幾年,我園把以游戲為媒介,在一日活動和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潛移默化的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習慣,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對他們進行養成教育。
例如:
晨間活動:每天早晨園領導帶頭,在幼兒園大門口,班級教師在自己班教室門口用標準的姿勢和禮貌用語親切地問候每一位幼兒與家長的到來。從中養成幼兒文明的禮儀習慣。
自選活動:每天組織自選活動時,首先制定限定人數的規則。根據區域的大小、材料的多少來限定人數。解決活動中人員過多擁擠而導致沖突的矛盾。如幼兒想參加某個區域活動,但是區域標志圖上沒有位置貼自己的標志時(說明該區域人員已滿),自然去找別的區。其次,制定相互交往的規則。活動時不要影響、干擾別人,要相互關心、互相照顧,還要與同伴之間學會協商、謙讓、等待、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等。然后,規定活動結束后整理整頓的規則。愛護各種材料,要輕拿輕放,將活動結束時快速收拾、整理物品,并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等。最后,制定自我評價規則。每個幼兒把自己的相片或標志貼到評價欄里,表達自己真實地感受,把自選活動中獲得的經驗加以提升。
自選活動的幼兒行為要求是培養幼兒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的過程。遵守規則的過程就是培養習慣的過程,如果沒有一些常規規則的約束,會放任孩子的天性,使他們養成一些不良習慣,不利于活動目標的達成。
進餐:進餐時,隨著美妙的老師鋼琴律動中有秩序地拿起餐盤站好隊,領取飯菜坐到自己的位子上,并且自己介紹今天的主食和副食,讓幼兒自己說出今天的食譜。更多注重的是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指導幼兒獨立進餐,吃飯時不掉米粒、不剩飯菜,吃完后能自覺地將餐具放好,讓幼兒克服“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不良習慣。在吃飯前會說:“謝謝老師,辛苦了!”吃完飯后會用感激的話語來表達,如:“老師,我吃好了!”
集體教學活動:
我們要求教師在設計集體教育活動時,必須從品德、能力及知識三方面去考慮、抓住各科特點,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進行有機滲透。
午睡:教育幼兒睡前將脫下的衣服疊整齊,并用正確的姿勢聽著故事入睡,不趴著睡,能主動的自己蓋好被子。
離園活動:要求幼兒不追逐、不吵鬧,安安靜靜等父母來接,并總結一天的活動,并互相評價,用互相擁抱的方法激勵幼兒,讓幼兒感受愛,享受愛。
2)主動參與的體驗教育
好習慣要在實踐中培養。幼兒的道德情感具有真實性和即時性。幼兒懂道理不是聽會的,而是看會的。體驗教育強調的是讓幼兒親自參與到實踐,使幼兒的真實體驗和感受內化為幼兒自覺的行為,逐步形成良好習慣。
①愛心捐款體驗活動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也牽動著我們新苗每一個幼兒的心。“那里的小朋友們怎么過6.1節呢?”、“汶川的小朋友們有水喝嗎?”、“他們的房子都沒有了,真可憐!”……許多問題在議論著……而這正是讓幼兒懂得幫助別人、關心他人的最佳契機。為此,5月份“愛心箱”的捐款金額為12058.2元,比平時增加30倍左右。
②節日或特殊日的體驗教育
三月五日進行了學雷鋒活動,孩子們以雷鋒為榜樣,學唱了雷鋒歌曲,知道了雷鋒事跡,并和街道開展了雷鋒班表彰活動。從中學會了從小開始心里樹立一個英雄形象的良好品德。
三月八日與媽媽一起組織“三八婦女節”體驗活動,送給媽媽,讓幼兒知道了媽媽的辛苦勞動,教育幼兒熱愛媽媽,尊重媽媽。
四月五日“清明節活動”,讓幼兒知道清明節的日子及習慣,到部隊參觀董存瑞紀念館、了解董存瑞叔叔的英雄事跡,并敬仰懷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月三十一日“無煙日”,請爸爸們參與“無煙日”班級主題活動,并組織開展好小帶大的體驗活動。
三月八日與媽媽一起組織“三八婦女節”體驗活動,送給媽媽,讓幼兒知道了媽媽的辛苦勞動,教育幼兒熱愛媽媽,尊重媽媽。
通過教育實踐我們真正感悟到教育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實踐出真知。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努力使幼兒親自去觀察、去思考、去體驗、去模仿,引領幼兒用自己智慧的眼睛,為自己打開一扇美德之門,用幼兒最純潔的情感體驗,構建幼兒最真最美的道德觀念,使幼兒的美德認知內化為幼兒自覺的良性行為,逐步形成良好習慣。
3)家園合作的強化教育
好習慣要在強化中牢固。專家們認為: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為此,培養幼兒良好習慣是家長和老師的共同責任。
目前,我國已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基本都是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四二一”的家庭模式。所以幼兒的日常生活均由家長一手包辦,使幼兒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自私而自我中心的“小懶惰”。
為避免“5+2=0”負面效應,我園首先按照“數據工程”的要求,讓老師們每天主動的跟2名家長溝通與交流。其次采取家長聯系冊、家訪等形式走進了每一個家庭,拉近了與家長的距離。再次,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懇談會、家長開放日、家長體驗日等活動請家長走進幼兒園,努力達成家園共識。許多家長們通過自己親身體驗后感慨地說:“真沒想到幼兒教師們這么辛苦,又是這么負責,今后積極配合班級教師,努力克服5+2=0的負面效果。”
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養”不難,養成就需要很大的堅持和不斷的強化。美國心理學家實驗研究認為:一種行為重復21天就會變為習慣動作,而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
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概念。根據研究發現,不同行為習慣的形成時間也不相同,但堅持的時間越長習慣越牢固。為此,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應關鍵在于家園合作的滲透、堅持和強化中牢固。
總之,我們希望讓可愛的孩子們在快樂的童年中獲得良好習慣,形成健康人格,因為這就是我們幼教工作者唯一留給孩子們的最為寶貴、受用終生的財富!
【幼兒園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相關文章:
• 幼兒園美術教育生活化有效措施的探究
• 一所令人印象深刻的幼兒園
• 幼兒園兒歌欣賞教學淺析
• 如何開展農村幼兒園的游戲活動
• 幼兒教育游戲應用探析
• 淺談幼兒園數學活動的開展
• 幼兒園游戲化語言教學思考
• 幼兒園小班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
•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規則的制定
• 幼兒幸福力和情感力培養與發展
• 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實踐教學
• 一個幼兒園教師的教育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