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老師”就是幼兒園利用男性家長的性格特質、職業特殊性、個人特長、愛好等,請他們到幼兒園擔任某種角色的“老師”。爸爸們從事的職業不同。蘊藏著極大的教育資源,這些都是開闊孩子視野、激發孩子思維最好的教育原材料。我園為了促進爸爸參教,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明確“爸爸老師”參教的目標
1.通過家長會形式動員。首先讓“爸爸老師”了解目前幼兒教育的發展趨勢、教育理念、教育價值,從而加強“爸爸老師”對自身職責的認識、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其次讓“爸爸老師”了解自身職業的豐富性及男性良好個性品質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再次向“爸爸老師”介紹活動實施的具體方法、實施步驟等,讓“爸爸老師”對活動的開展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與認識,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思想準備。
2.以班為單位建立家長信息庫。可參照以下幾方面進行列表收集:幼兒姓名、家長姓名、工作單位、聯系方式、愛好特長、愿為幼兒園提供的服務等,以便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需要開展活動,選擇合適的家長參與。
3.建立活動時間表。以自愿為原則,每月開展一次,三年中大約開展30次活動。家長三年中擠出一次半天的時間來幼兒園和孩子們活動,這對于家長來說是完全能夠接受的,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
4.建立孩子成長檔案。幼兒園為每次活動留下錄音、錄像、照片等資料,還定期評獎、公開表揚并頒發“榮譽證書”,贈送裝幀精美的照片,布置展示“爸爸老師”風采專欄。把“爸爸老師”參教活動過程中的相關資料保留在孩子的成長檔案里,成為孩子成長的驕傲,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二、發揮“爸爸老師”的主體作用
1.為“爸爸老師”參與教育教學提供平臺。“爸爸老師”參教與教師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教師應與“爸爸老師”一起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職業優勢選擇課題、研究教學思路,進行可行性探究、收集資料等,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為參教的“爸爸老師”提供展示的平臺。
2.為“爸爸老師”創設與幼兒的互動環境。幼兒教師可通過對話、提供學習書本等多種途徑幫助“爸爸老師”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學習關于組織教學活動的專業知識及流程等:關注“爸爸老師”選擇的內容、方法,并幫助他們備課,注意引導其選擇能彌補幼兒園老師不足的、與自身職業及特長相關的內容。幼兒教師可與“爸爸老師”共同營造幼兒和“爸爸老師”相互尊重、理解、和諧合作的互動環境,使“爸爸老師”成為幼兒的玩伴,與幼兒一起享受活動的過程。
三、實行“爸爸老師”參教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評價具有導向功能,評價的價值取向直接影響每位“爸爸老師”的參教熱情。“爸爸老師”參教應以激勵為主,實行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通過評價給每個積極參與的爸爸提供適宜的展示平臺,增強其參教的自我效能感。
1.加強在班級范圍內的現場評價。活動中,可能會出現與設想不一致的地方,如果效果超出預想,評價就應關注成效,反之評價則應以關注活動過程為主。如老師的口頭評價與肯定,并把活動圖片與文字相結合的專題報道展示在班級與幼兒園網頁上,都是對“爸爸老師”參教的有效肯定。
2.擴大活動成果的認定與展示的范圍。結合“爸爸老師”中涌現的優秀代表,在幼兒園范圍內進行經驗介紹,并根據各自的特色為他們頒發相應的獎項;把“爸爸老師”參教的方案、計劃、
教案、體會及幼兒園撰寫的經驗總結、
論文等作為一個完整的專題,進行公開展示或發表在當地教育網、教育雜志上。以激發“爸爸老師”參教熱情,讓他們體驗參教的快樂,從而有效地促使“爸爸老師”參教成為幼兒園日常教育教學的一部分。
【幼兒園促進爸爸參教的策略】相關文章:
• 幼兒園歌唱教學分析
• 幼兒園數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 幼兒園新教師教學現狀
• 淺議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
• 淺談幼兒園如何加強幼小銜接
• 把養老院辦進幼兒園
• 以人為本在學前教育的價值
• 幼兒園教育中的知識管理
• 幼兒園環境創設對幼兒成長的影響思考
• 探索農村家長對學前教育的需求
• 簡談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
• 培養口語表達能力的幼兒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