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程目標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程編制過程中的首要問題和重要環節,是課程的價值定位,是引領課程成功的關鍵和指南。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以兒童整體和諧發展為旨歸,致力于兒童多元文化意識的培育和多元文化能力提升的核心要求,在目標制定的過程中須符合適宜性與超越性相統一、生活性與整體性相統一、自然性與社會性相統一、差異性與多元性相統一、靈活性與操作性相統一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
幼兒園 多元文化 課程目標 基本要求
課程目標是“課程設計的方向或指導原則,是預見的教育成果,是學生經歷教育方案的各種教育活動后必須達成的表現”,課程目標是一定教育目的在課程領域中的具體化,是特定社會對其成員的基本要求,與社會中最根本的價值觀相一致。課程目標貫穿課程的全過程,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定著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是課程實施和評價的準則之一。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的制定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應選擇符合目標制定的基本要求,制定出適宜兒童發展需求的目標。
一、適宜性與超越性相統一的要求
適宜性包含基礎性和啟蒙性,是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制定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適宜性要求包括:第一,與兒童適宜。這是適宜性要求的核心內容,因為任何課程目標的制定,都必須是建立在對課程目標實施對象的深入了解基礎上,必須與兒童的發展特點、規律相適宜。與兒童適宜包括常模適宜和個體適宜:常模適宜指與特定區域內兒童發展常模相適宜,兒童發展表現出一定的順序性和階段性,而各個不同區域內的兒童又表現出相應的區域性發展特點,這要求把握區域內兒童的發展常模,使課程目標與之相適宜;個體適宜是與個體兒童的差異性相適宜,每個兒童都是獨特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特點,只有考慮到兒童的特點才能因材施教,達成課程目標。第二,與教師適宜。表現在課程目標制定過程中教師主體性的發揮,教師對當地民族文化的自覺,以及教師自身專業化發展的自覺等方面。第三,與社會適宜。即兒童的發展必然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社會的要求必然反映到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之中。
超越“意味著對已有界限的突破或在現有水平上的升華,是對新的境界的開拓或新的事物、觀念的創造,是一種進步和發展。”海德格爾認為“超越就是最本質的存在”,雅斯貝爾斯認為超越是人存在的特點,為人所選擇和創造,考夫曼認為“要問:‘人是什么?’我們必須要問‘超越性是否存在’以及‘何謂超越性’這些根本問題。我們可以說,唯有超越性,才是實在的存有”,魯潔說:“超越性是人的本性,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可見,超越是人類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人類總是處于不斷地超越之中:超越生物的規定性、超越生活的現狀、超越自身的極限等。人的產生和進化、生產生活的提升、思維的發展和進步等無不包含著對原有水平的超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的每一點進步都是一種超越,可以說,人學史就是一部人類超越性發展歷史。人學作為教育基礎,也規定著教育的超越性,因此,教育史也是一部對人超越性教育發展的歷史。如孔子的德性優先原則是對德育目標超越性的高揚、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提出教育即回憶的基本形式是對日常生活世界的超越、超越性是蔡元培德育思想的重要向度之一、魯潔教育思想的理想主義特征表現出以“未來個人”對“現實個人”的超越、諾丁斯的德育觀表現出身體哲學對德育的超越、吳康寧也認為超越性是受教育者的一種本性,創新教育強調對兒童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對原來思維模式、觀念體系、認知結構等的超越。可見,超越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本質特征。
“教育所期待的超越性的存在是:把超越和創造作為生活取向、能對現存生活進行批判和反思并具有自我超越意識和能力的人。”教育應喚醒人未能意識到的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實現人對現在、當下、自身的超越,因為人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超越性理應成為教育的本質屬性之一,沒有超越性的存在,就沒有發展的存在。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的超越性反映在四個方面:即對兒童發展的超越、對教師發展的超越、對幼兒園課程的超越、對民族文化的超越。對兒童發展的超越是其中最重要的超越,“最近發展區”理論啟示我們應在兒童的原有水平基礎上,通過學習使兒童獲得最大的發展,兒童研究的成果也揭示了兒童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可能性,實現兒童發展的超越是兒童自身的需求,也是社會生活和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實現的需要。對教師發展的超越表現在教學觀念的不斷更新、教學能力的不斷增強、教學技能的不斷提升以及與兒童合作能力的發展等方面。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也是幼兒園課程不斷發展超越的一種合理存在。
適宜與超越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這兩種基本狀態是相輔相成、不可孤立存在的。因此,在制定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時,既應考慮課程目標的適宜性,也應考慮目標的超越性,做到適宜性與超越性目標的融合、互補,使目標既基于兒童現有水平,但又不停留于現有水平。
二、生活性與整體性相統一的要求
“人只有以社會生活為中介才能發現他自己,才能意識到他的個體性”,生活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而人們對生活的理解也是多樣的,赫舍爾說:“做人不是一個固態結構,也不是一系列可以預見的事實,而是不計其數的、一連串的瞬間和行為”,薩特認為生活存在很多偶然性,博爾諾夫認為“生命發展中有連續性一面(如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等)和非連續性一面(如頓悟,喚醒,豁然開朗等)”。可見,生活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體,生命也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體,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有機結合。由此,博爾諾夫提倡非連續性教育,認為生命中的非連續性如“喚醒”“頓悟”“忠告”“碰撞”“冒險”“危機”和“挫折”也是教育的形式。生活性課程目標應該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課程目標的有機結合,連續性課程目標過分強調知識的內在邏輯,是一種知識本位課程目標要求,強調事物發展的順序和漸進,目標環環緊扣,這種嚴密型課程目標與兒童發展的實際相背離,也與兒童生活相背離。由于兒童的發展、生活、興趣、需要等都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偶然與必然的有機統一。因此,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應關注生活,體現生活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有機結合連續性與非連續性需求,即既滿足兒童連續性需要,體現兒童發展的連續性和知識的內在邏輯,同時也能滿足兒童發展的非連續性需要,如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兒童興趣等需求的跳躍等,使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呈現“中斷”“跳躍”等“布白空間”,使之具有開放性、間隙性,給予兒童、教師以自由空間,才能漸進發展、張馳有度。 生活包含不斷從當下到未來的連續運動軌跡。生活是當下的、此岸的,生活的運動是未來不斷成為當下、彼岸不斷成為此岸的過程,生活包含當下與未來。因此,如果單純的強調生活的當下性、此岸性或是未來性、彼岸性,都是片面的、不合理的。課程如果僅僅立足于當下生活,那它就成為當下生活的影印本或照片,只有記憶和留戀價值,課程也失去了發展的未來方向,而丟失了未來性和超越性的課程,也就丟失了前景和未來。而教育絕不是簡簡單單的當下,也不是簡簡單單的未來,而是包含了當下和未來的連續發展和有機統一,是為了人生之終極幸福,既是為了當下、此岸的幸福,也是為了未來、彼岸的幸福。課程目標應既包含當下、也包含未來,未來是對當下生活的超越,忽視當下生活的課程是沒有現實根基的,是脫離兒童背景的,也是無法真正走向未來的;而失去未來的課程也只是當下的簡單重復,是缺乏升華和超越的,是不能滿足兒童發展需求的,也是漠視生活的未來性和知識發展需求的,所以,課程的生活性應該是當下與未來的有機結合。
“喚醒兒童的整體性并加以撫育是當代課程發展的重要使命。”生活是完整的、全方位的存在。童年的幸福生活是和諧自由的生活,是完整而全面的,是立體化的存在,是身體的自然生長、心靈的自由發展、思維的靈動飛躍。兒童的生活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不允許被割裂。必須立足生活,促使兒童各方面完整、全面、自然而自由的發展。因此,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生活性與整體性體現包括:第一,兒童處于發展的特殊時期,各個方面都必須從生活中汲取和發展,生活習慣的培養、自理能力的發展、學習與人相處、各種感官的發展、心智的成長、社會化的實現、個性的養成、肢體的發育等,都不能脫離其具體生活。兒童思維的直觀性、形象性也要求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必須回歸生活。第二,兒童生活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不允許割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將幼兒園課程劃分為健康、語言、科學、社會、藝術五大領域,并明確這五大領域是一個整體,一個總體,要求五領域的內容有機聯系、相輔相成,共同完成兒童整體人的發展要求。民族文化是民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成果,有著強烈的生活氣息,是兒童成長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民族文化也是一個整體,表現在生活的每個方面,它們相互融合、交織,不存在分開與割裂,也無法分開與割裂,而各種民族文化都代表著本民族、本地區民眾長期發展的物質、精神和制度文化成果,兒童生活其中,深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完成其社會化過程。兒童生活、發展的實際和民族文化的生活性、整體性必然要求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的生活性和整體性,并使其生活性表現出生成與預設并存、現實與未來一體,整體性表現出充分和差異并置、特殊與普適相攜。
三、自然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要求
對人類自身的認識經歷了“神化人”“自然人”“社會人”的過程。“神化人”認為人是上帝、女媧等所造,是神的產物,所以人乃神明之人,具有一定的神性。“自然人”的觀點源于對自然的崇尚,古希臘人認為“自然即自由”,我國道家也認為自然是本性、自然而然之意,“天人合一”哲學思想也追求人與世界的自然、和諧,“自然人”觀點認為人為自然物之一部分,必然也遵循自然之法則,復歸人之本能、人之動物性。“社會人”觀點是在對“自然人”觀點的批判中發展起來,認為人類社會是人成其為人的依托,使人最終發展成真正意義上的人,即人是社會的產物,人的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強調社會性對自然性的控制和調節。
馬克思認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生命力”,人還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李承先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不管人類社會化程度多高,人永遠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存在物’與‘社會存在物’的統一”,格奧爾格·盧卡奇也認為自然存在理應是社會存在的基礎。可見,只有自然存在才有軀體存在、生命存在,自然存在是人存在的先決條件,自然存在也是人最初的存在形態,是人之存在的存在物。但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人是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的統一,即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自然存在是社會存在的前提和基礎,社會存在是自然存在的提升和發展,它們是一體兩面的關系,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將是人自身的缺失、人存在的缺失。人的自然存在決定了人的自然性,人的社會存在決定了人的社會性,人是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的統一體,這也決定了人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體。
自然性是指人的天然規定性,人的自然性意蘊應指人的天性、本性、原初性等,對人自然性的尊重就是對人性的尊重,關注人的自然性是對人進行教育的重要基礎。事實上,“兒童的意志與自然的意志是一致的,兒童在一條一條地遵循自然的規律”。人的自然性體現在對自由、天性的關注等方面,而社會性體現在規定性、通約性等方面。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是實現人整體、全面發展各個方面的共生、和諧發展的過程,也是實現人與世間萬物共生、和諧相處的過程。但僅僅強調人的自然性,必然成為人自身發展和教育發展的桎梏。人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體,偏重任何一個方面都會造成人自身發展的不完整、不和諧,因此,對自然性和社會性統一的要求就是人之完整發展的需求,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發展的需求。正如孔子完人思想中“內圣”“外王”的統一成為自然性與社會性統一的典范,亞里斯多德對人的理性與非理性的認知等都反映了對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統一的理念。當今教育倡導向自然回歸、向生活回歸、向人自身回歸,無不是人自然性與社會性的復歸之路。
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相統一體現在:第一,對兒童的尊重。明代王守仁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中指出:“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如時雨春風,霑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月久。”尊重兒童包括對兒童人格和權利、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需要和興趣、學習方式與風格、發展潛力等的尊重。其中最核心的尊重是對兒童天性的尊重,兒童的自然生長和自由發展是其根本內容,正如盧梭所說:“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他要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強使一種樹木結出另一種樹木的果實。”第二,對教師的尊重。教師是兒童的重要他人,對教師的尊重是真正實現對兒童尊重的前提。對教師的尊重應包括對教師人格和權利的尊重、對教師職業和勞動的尊重、對教師觀念和行為的尊重等。第三,對環境的尊重。民族文化繼承了我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優秀思想,體現對環境的尊重,建立和諧環境也是民族文化中優秀思想的反映,人的整體和諧發展離不開與環境的和諧共生與發展。第四,對民族文化的尊重。對民族文化的尊重并不是全盤接受,而是依據對兒童、社會生活和知識的研究,有針對性的進行篩選,選擇適宜的民族文化,進行學習、提升與發展,使民族文化永保生機和活力,才是對民族文化真正的尊重。 四、差異性和多元性相統一的要求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認為每個人都有九種智能: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
音樂智能、自然觀察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存在智能,但每個人的這九種智能組合和發揮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如有的人善長語言智能,有的人善長身體運動智能,表現出各自的差異。多元智能理論向我們展示了作為個體獨特智能的差異性,這也是人之為人所具有的異質性與獨特性的差異表現,雖然個體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普遍性,但差異是絕對的,這是先天與后天共同造就的差異。
由于應試教育否認人的差異,采取統一模具對人進行塑造,這導致了教育的不斷變革。當“人才”在工廠的流水生產線被造就時,密爾(或譯作穆勒)曾告誡我們:當“人類在有過一段時間不習慣于看到歧異以后,很快就會變成連想也不能想到歧異了”,雅斯貝爾斯提倡“教育幫助個人自由地成為他自己,而非強求一律。教育訴諸自由,而不是人類學上的自然事實,教育以從自由中不斷獲得的東西為其內容。”每個人都是存在著差異的個體,教育的責任不是培養統一的產品,而是發展每個個體的差異性,使每個個體得到最可能的充分發展,這既是教育發展的趨勢,更是實現人整體和諧發展的需求。多元文化肯定差異,關注所有文化的優點,平等對待所有文化,而非強求一律的理念對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的啟示在于:關注兒童的差異性成為其課程目標的內在需求。差異性的存在要求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必須超越傳統幼兒園課程在現代性支配下強調目標的一元性、普適性、一致性等特征,提倡課程目標的個別性、差異性、特殊性、多元性等特征,尊重兒童的個性,滿足兒童多元智能發展的需求和兒童的個體差異,從實際生活體驗出發,重視每個兒童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高揚對話和協商,展現多樣化的民族文化,體現各種民族文化的差異性,豐富兒童的視野,發展兒童的思維,培養兒童以多樣化視角認識和理解世界,獲得多樣的文化體驗和感受。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在體現差異性和多元性要求時可采取分層目標形式提供不同層次和類型的課程目標,以滿足兒童的興趣和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不求整齊劃一,而是強調差異性和多元性。
五、靈活性和操作性相統一的要求
縱觀我國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制定均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這種統一要求造成了“千校一面,萬人一孔”的現象,對兒童的發展極為不利,課程目標要求靈活性屬性已成為迫切需求。靈活性集變化性與規定性于一體,主要指事物不拘泥于常規模式,能適應改革、善于變通,并能積極主動謀求發展,不斷開拓發展空間、進行自我調整。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的靈活性是要求課程目標具有自我調節機能,能適應各種現狀,不會在新情況下束手無策,既能針對兒童的發展情況進行調整,也能針對社會、民族文化的發展情況進行有效地調整,還能根據本地區的實際和各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并兼顧教師的個體特征等。因此,課程目標的制定必須以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及時把握兒童、社會、民族文化的發展,實現對兒童與教師主體性的發揮、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才能的表現等要求。
同時,由于課程目標的普適性追求造成課程目標的模糊性、抽象性特點,這種籠統的課程目標往往容易產生歧義,不利于教師解讀課程文本,也不利于與兒童的經驗建立聯系。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為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有必要在可操作性方面進行思考。可操作性是指具有便于進行實施的特征,一般可指具有明確的目標或標準,比較全面完善的方案,清晰的方式手段,完整細致的步驟或路徑等,可參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進行制定,而且,課程目標表述還應言語簡潔、準確,避免模糊和產生歧義,用詞通俗易懂等。
【試論幼兒園多元文化 課程目標制定要求】相關文章:
• 幼兒園色彩畫教學探索
• 課程游戲化在中班幼兒園活動的滲透
• 幼兒園語言教學初探
• 創意活動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的策略
• 幼兒園分享式社會實踐活動探析
• 中國與新加坡幼兒園課程比較
• 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提升之我見
• 農村幼兒園戶外活動開展有效性的探究
• “天價幼兒園”:起跑線上的糾結
• 幼兒園的繪本教學現狀研究
• 有關幼兒園建筑設計原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