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是幼兒園的一門形象性、邏輯性很強的重要學科,它具有現實性,來源于現實生活。但是跟其他的學科比起來,數學學習是個枯燥乏味的過程,很難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必須確立整合的教育觀,重視幼兒數學的滲透教育,努力地將數學知識融入游戲、運動、生活以及各科領域教學中,運用觀察、操作、引導、滲透等多種方法來把握各種契機,注重活動的趣味性,讓孩子學中玩、玩中學,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激發他們對數學活動的興趣,讓我們的數學變得更加有趣、更加生動。
【關鍵詞】幼兒園 數學教育 趣味滲透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但它又具有現實性,來源于現實生活。《綱要》在數學教育的目標中指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在生活和游戲的真實情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幼兒的數學感和數學意識;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意義;在不斷遇到各種新挑戰和不斷成功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心,感受到和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幼兒數學的滲透教育,如果將數學知識融入游戲、運動和生活中,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動中學,就既可滿足幼兒的游戲和活動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數學教學目標。幼兒教育中數學相當重要,而如何讓孩子在生活中輕松愉快地學習,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數學的真諦,正是趣味數學的魅力所在,也是我們不斷努力和追求的。
1.2 概念界定
趣味數學是一個增強讀者數學興趣的欄目。數學歷來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識,是自然科學的有力工具。在遠古時代,人們最先掌握的科學知識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并不是像一般人認為的那樣枯燥,而是非常引人入勝,有時更是非常有趣的。幼兒園趣味數學教育較注重幼兒興趣上的培養,通過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新穎、實用的操作材料,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將數學知識巧妙地滲透于游戲、運動、日常生活以及教育教學中,使幼兒從具體材料和各項活動中進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動內化為內部的思維活動,并用語言促進思維,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獲得真實的認識和體驗。在這個探索了解事物本質的過程中,幼兒的知識水平和經驗水平都得到了提升,也體會到了探索的樂趣,從而促進幼兒更好地學習。
2 趣味數學在幼兒園活動中的體現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必須是在生活中進行的,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另外,《綱要》的字里行間也無不向我們透露著“整個世界就是孩子的課堂”,在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任何物體,任何現象都與數學有著密切關系,教師要引導幼兒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真正做到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成長。
2.1 將趣味數學滲透于游戲中
玩具是幼兒的天使,游戲是幼兒的伴侶,幼兒就是在游戲中、在玩中一天天長大和進步的。游戲深受幼兒喜愛,融入數學知識的游戲或者將數學活動設計成游戲,則更受幼兒的歡迎。因為利用游戲形式進行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思維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中輕輕松松、饒有趣味地學習數學。比如大班幼兒在玩游戲“開商店”時,“顧客”與“營業員”進行買賣游戲,老師也可以假扮顧客參與其中,如:顧客要買5塊口香糖、4把牙刷、6條毛巾……;在這個簡單有趣的游戲過程中,既鍛煉了幼兒的數數能力、又鍛煉了幼兒給物品分類的能力。比如,每天晨檢接待時,可以讓幼兒數數班里有多少人沒來,或在排隊時讓幼兒一一報數:“1、2、3、4、5、6……”這樣,幼兒邊數數邊游戲,不但易于接受知識,而且易于理解概念。寓教于樂,真正體現了教師和孩子是“玩”“數學”而非”“教”數學,幼兒的學習活動始終是一種愉快而又充滿樂趣的活動。
2.2 將趣味數學結合在運動中
有人說,幼兒是在摸、爬、滾、打中認識周圍世界的,由于年齡原因,小班幼兒更喜歡運動,順應這一年齡特點,我注意將數學練習和運動即體育游戲結合起來,讓幼兒在運動中學數學,收效也很明顯。
如:“拍皮球”是個傳統的體育游戲,我結合“1”和“許多”的教學和3以內的點數,在原來的游戲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許多下”、“拍三下”等,讓幼兒練習邊雙腳跳邊回答:“跳一下”、“跳許多下”、“跳三下”。改編后的體育游戲更切合教學實際,也更有利于幼兒掌握數學知識。
2.3 將趣味數學體現在各領域教學中
《綱要》明確要求:“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中。”因此,教師應在各領域中滲透數學教育,將數學內容與其它課程整合,讓它們之間相互促進,相互滲透,共同提高。
2.4 趣味數學體現于日常生活中
生活是幼兒獲取數學知識的源泉。幼兒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實、具體的問題,真正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因而最容易被理解,而且解決起來比大人給他們的那些問題容易得多,他們還會感到輕松、自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注重對幼兒進行滲透性、隨機性的教育,培養幼兒注意發現、獲得、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如:大班幼兒學排序,我們利用幼兒洗手時經常出現推拉、擁擠等混亂現象的問題,請幼兒為老師想辦法,怎樣解決洗手不推擠的問題,幼兒很快進入角色,踴躍發表意見,有說一組一組去的,有說讓女孩先洗的,有說要互相謙讓的。其中有幾名幼兒說出了:排好隊,一個接一個去洗手的辦法。教師肯定了幼兒的想法,特別表揚了說出排隊辦法的幼兒。緊接著教師又提出了生活中什么場合要排隊,家里的東西哪些可以排隊等與數有關的問題。同時請幼兒回家找可以排隊的物品,看誰找得多,與其他小朋友玩排隊游戲等。這樣從幫助解決問題引出情境,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發了幼兒積極探索和學習的愿望。 3 趣味數學的指導方法
面對富有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的幼兒數學教育,我們在指導幼兒對其產生興趣的同時,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來引導:
3.1 觀察法
平時多帶幼兒散步、參觀以及參加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幼兒主動觀察事物的特征。例如:幼兒在收放玩具時可引導他們學習排序;分點心時,擺椅子時,讓幼兒感知物體的數量以及與小朋友的一一對應關系;幼兒在園過生日分蛋糕時,引導幼兒學習等分;春天,在花壇里,可引導幼兒觀察蝴蝶在花叢中飛舞,感受蝴蝶花紋的對稱,并提出問題:“先來了幾只蝴蝶?又飛來了幾只蝴蝶?”讓幼兒學習自編應用題;秋天,還可以帶領幼兒拾落葉,引導幼兒按大小形狀、特征不同進行分類計數;散步時,可引導幼兒觀察路邊有幾棵樹,哪棵樹粗哪棵樹細,有幾排樓房,哪排高哪排矮,哪排離我們近哪排離我們遠,這邊的柱子粗還是那邊的柱子粗,哪塊地磚是正方形的,哪塊地磚是梯形的,幼兒園有3個班,是單數……通過教師和家長經常引導,可提高幼兒對事物的觀察比較能力。
3.2 引導法
一個人的習慣很重要,學習需要良好習慣,而思維方式其實也是有習慣的,我們要善于引導。一天,洋洋告訴我:“媽媽買了蘋果和梨。”我問他:“有幾個蘋果和梨呢?”“六個蘋果,啊,忘記了。”可是,下次他就會告訴我:“媽媽今天又買了2個蘋果和3個梨,共5個。”我跟孩子們聊天的時候說:“昨天,老師家里來了2個客人,后來又來了1個客人,一共來了3個客人。”有些孩子很快就領會,過幾天,跑來告訴我:“昨晚,我和爸爸媽媽去吃飯,后來叔叔阿姨也來了,一共有5個人。”這就是引導的效果,也是思維的習慣,孩子們會互相影響。
3.3 操作法
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曾說:“對兒童來說,邏輯數理知識的獲得,不是從客體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發現和從自身內部構建數學關系的。”即是說兒童是通過擺弄物體和操作實物的過程中獲得對事物之間關系的理解的。皮亞杰的這一觀點已經成為幼兒數學教學的重要指導思想。
操作法就是幼兒通過親自運用直觀教具和活動物品材料,在擺弄物體的過程中進行探索,從而獲得數學經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學習方法。此種方法法沒有什么固定的形式和類別。它與其他各種方法結合在一起,貫穿在比較、游戲等方法之中。運用操作法時,一方面要明確操作目的,為幼兒操作活動創設必要的物質條件,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時間;另一方面,要仔細觀察幼兒的操作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探索,并組織幼兒一起討論他們的操作結果,幫助幼兒整理歸納在操作中獲得的感性經驗,促使他們思維的外部物質活動向內部思維活動轉化。平時,教師應經常發動幼兒將廢棄的物品帶到幼兒園來,制作成較實用的教具及一些可操作的活動材料,讓幼兒自愿、自主動手,提高積極性,充分利用環境,使其最大力度地發揮作用,因而營造一種氛圍,在動手的過程中,牢固地掌握其中的規律和意義,比我們口頭說一千遍要強,這樣,孩子間互相研究,師生間互相探討,還可以培養一種彼此合作的精神和建立互相信任的情感。除了制作材料的過程可以提升幼兒的知識水平與經驗水平以外,利用這些材料設計的游戲,也可讓幼兒輕松地參與,有效地學習數學知識。
3.4 滲透法
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幼兒參與各項工作,如小組長在分餐具的時候,問他“你們組一共有幾個小朋友,有幾個小朋友已經分到了,幾個還沒有分到?”;在區域活動結束后,要求幼兒將物品歸類整理;節日到了,張貼燈籠和彩旗時,引導幼兒按照一定的規律來張貼,如按大小、顏色或者形狀進行有規律地排列;學習健康活動前的準備工作,“幫老師搬來4個小椅子”、“拿來2個皮球”、“哇,擺的真好”,等等,不僅能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到有關數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滿足幼兒的成就感,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為集體服務的習慣。這些,對于老師來說輕而易舉,卻給予了孩子們生動活潑的課前活動,同時也刺激了他們能夠自主能動地參加課堂的教學,使老師能輕易地教,幼兒輕易地學,何樂而不為呢?可以說生活中到處是數,我們生活在一個“數學”的世界中。在孩子的一日生活里,也到處充滿數學,在教師有意識地引導下,通過觀察比較,促使他們在不經意間學會很多新的數學知識,從而領略到學習的快樂。
4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確立整合的教育觀,根據孩子生成問題中的求知解惑、學習及發展等需要,將相應的有關數、量、形、時空等方面的數學內容較自然地與主題、與其它教學領域、與孩子的一日生活相整合,促進孩子多方面的發展。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去觀察,不斷去發現,不斷去探索,我們就能感受到幼兒數學帶給我們的無窮魅力,這也需要我們教師做個有心人,把握各種契機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激發他們對數學活動的興趣,讓我們的數學變得更加有趣、更加生動!
【參考文獻】
[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4
[2] 幼兒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11
[3] 廖麗英.幼兒提供什么樣的數學教育.幼兒教育2006第7期
[4] 趙一侖.無處不在的幼兒數學教育.幼兒教育.2005-11
[5] 龐海英.淺析數學教育游戲活動.教育教學.理論版
【幼兒園數學教育的趣味滲透研究】相關文章:
• 《幼兒園社會教育》教學的困惑與思考
• 幼兒園多元化音樂教學的研究
• 幼兒園家長資源開發策略
• 試論幼兒園環境藝術創設與策略
• 淺談幼兒園韻律教學的有效性
• 淺談幼兒園區域環境的創設
• 幼兒園園長室設置有感
• 幼兒園“禁教”思想辨析
• 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研究
• 現代居住區幼兒園設計
• 幼兒園情境教育的另辟蹊徑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