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理論基礎
其他論文 日期:2019-03-27 作者:很好聽的BBS用戶名字
【摘 要】農村幼兒園要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必然要借鑒一定的教育理論,本文作者對此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娟P鍵詞】鄉村教育思想 多元智能理論 瑞吉歐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7-0097-02
一、陶行知的鄉村教育思想
早在1926年,陶行知就呼吁“最需要幼稚園的地方是什么?最歡迎幼稚園的地方是什么?幼稚園應當到而沒有到的是什么地方?幼稚園還有什么新大陸可以發現?……女工區域是需要幼稚園的……農村也是需要幼稚園的……”,他指出,工廠和農村是幼稚園的“新大陸”,是有志于幼教事業的人應當去開拓、去創造的地方,主張在中國開展幼稚園的下鄉運動和進廠運動。陶行知還進一步指出,要使幼稚園下鄉、進廠,就必須改革當時國內幼稚園普遍存在的外國病、花錢病、富貴病,要大力創辦“中國的、省錢的、平民的”幼稚園。
陶行知認為“中國的鄉村教育走錯了路,它叫人離開鄉下向城里跑……它叫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因此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提出“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強調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要求教育必須密切聯系生活,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認為“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同時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教師要在做中教,學生要在做中學。
從課程資源的角度看,豐富的民間文化是當地人民繁衍、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教師應努力將豐富的鄉土資源納入幼兒園課程中,充分利用農村的民間游戲、手工藝術等豐富的本地區文化資源,帶領幼兒親自體驗家鄉豐富多彩的文化,使優秀的民間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從中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熱愛父老鄉親的情感。
二、陳鶴琴的課程思想
陳鶴琴是我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和學前教育專家,他是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先驅,他提出的課程理論體系對今天的幼兒園教育仍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他認為課程目標首先要解決“做怎樣的人”的問題,通過教育,培養出的人應該具有“協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務他人的精神”,“應有健康的體格,養成衛生的習慣,并有相當的運動技能”,“應有研究的態度,充分的知識,表意的能力”,“應能欣賞自然美和藝術美,養成歡天喜地的快樂精神,消泯懼怕情緒”。
對于課程內容的選擇,陳鶴琴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他認為,學前兒童是在周圍的環境中學習的,應該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組織課程,自然環境包括動物、植物和各種自然現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楊花、柳絮,夏天的雷鳴電閃、蜻蜓荷花,秋菊、冬梅等。社會環境是人類精神活動的場所,是人文環境,對學前兒童的發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在與人的相互交往中,兒童學習和增長與人交往的經驗知識,并實現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習得文化的特征,進行著對兒童的發展來說更為重要的社會化過程。如家庭、集市、節日、慶祝會、教師接待日活動等,是學前兒童經常接觸的社會環境,這些應成為學前兒童課程的重要內容。
陳鶴琴提出課程實施應采用“整個教學法”,即“把兒童所應該學習的東西整個地、有系統地去教兒童學”,因為學前兒童的生活是“整個的”,學前兒童的發展也是整個的,外界環境的作用也是以整體的方式對兒童產生影響的,所以為兒童設計的課程也必須是整個的、互相聯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由于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的制約,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是依賴于他們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的,當幼兒園課程的內容為幼兒所熟悉時,他們便產生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喜歡學習且樂于學習。因此,從課程資源的角度看,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應從幼兒所生活的自然與社會環境出發,生活應成為課程源泉,讓生活融入課程中,這樣有助于加深幼兒對自然與社會環境的認識和理解。
三、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發展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論,被教育界、心理學界譽為“哥白尼的革命”,這一理論不但對美國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產生了積極廣泛的影響,而且在全世界也得到了廣泛傳播。
加德納教授提出了新的智能結構觀。第一,智能是多元的。每個正常個體身上都至少包含了八種各自獨立的智能,分別是: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身體運動智能、
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自我認知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第二,智能的組合方式是多元的,因而每個人的智能結構都是獨特的,不同的個體具有不同的智能強項和弱項。加德納教授根據他的多元智能觀,提出了個別化教育。他認為,每個正常個體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包含了八種各自獨立的智能,由于這八種智能在個體身上的程度不同,組合方式也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智力風格都不同于其他人,這就決定了每個人都擁有不同于他人的智力優勢和弱勢,因此在解決具體問題時,不同個體所用的策略也不同。正是在這一觀點的基礎上,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教育應該認真對待人類內部的差異,實施個別化教育。
在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針對兒童的不同智能特點,為幼兒創設多種多樣展示各種智能的情景,給每個幼兒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激發幼兒潛在的智能,充分發揮幼兒的個性。
四、瑞吉歐教育思想
近年來,瑞吉歐教育模式風靡全球,它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在各國產生了重要影響。瑞吉歐的教育工作者將杜威、皮亞杰和維果斯基等人的理論與自己特有的文化和社會背景結合起來,在教育實踐中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別具特色的瑞吉歐教育經驗。瑞吉歐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兒童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他們借助于“一百種語言”來主動學習和表達自身。幼兒擁有無盡的發展潛力,而這種潛力是以多元化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因而他們才是自己發展的主人,同時他們享有主動發展自身的權利,承認每個幼兒都具有與生俱來的、極其豐富的天賦潛能是幼兒的發展權得以實現的必要前提!皟和囊话俜N語言”是瑞吉歐教育經驗的核心兒童觀,這一觀點主張幼兒借助多種感官來主動學習,突破了單純的文字符號語言,而重視繪畫、雕塑、
音樂和戲劇表演等多種表現形式對幼兒學習的重要作用。
第二,教育首先要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并發展其創造性,其次要通過方案活動發展幼兒的主動性和探索性,再次教師是與幼兒共同成長的學習者。教育目的是推進幼兒的主動學習歷程、促進幼兒主動學習能力和創造性發展,瑞吉歐將健康、認知、語言和藝術等多個領域的教育內容納入到豐富多彩的方案之中,幼兒通過探索這些包羅萬象的方案不斷建構并積累日常生活經驗,培養主動學習和積極探索的意識和能力。
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過程中,兒童應享有學習主體的權利,教師應依據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幫助兒童更自然、更自主的發展自身,激發和促進兒童發展的內在潛力,教師要促進兒童多樣化的主動發展,允許兒童通過“一百種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參考文獻
1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陳鶴琴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
3 虞永平、田燕.論陳鶴琴的幼兒園課程思想[J].山東教育,2003(18)
4 吳剛平.課程資源的理論構想[J].教育研究,2001
5 馮曉霞.幼兒園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農村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理論基礎】相關文章:
• 幼兒園管理中的無為而治
• 幼兒園教師隊伍發展現狀與策略
• 原來上的不是幼兒園
• 關于在全省幼兒園征集打造百所“幼兒園早期閱讀基地”的通知
• 幼兒園保育管理模式初探
• 把幼兒園搬進養老院
• 男幼師在從事學前教育的問題探析
• 淺談幼兒園趣味數學的滲透教育
• 探索幼兒園語言教學
• 加拿大幼兒園的自由與自信等
• 幼兒園設計中思考的問題
• 哪吒大鬧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