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教育的發展歷程中,教師中心論和兒童中心論都相繼占有主導地位。教師中心論表現為教育活動中教師對兒童過分控制、約束,把兒童工具化以達到成人對兒童的要求,主要體現為教育過程中穩定的秩序和教師具有表演色彩的教育行為;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觀則是過分強調兒童的主體作用,表現為各種教育活動都從兒童的愿望和要求出發,教師在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要給與過度的關照,這種觀點下,許多應由兒童自己解決的問題、做的事情都由成人包辦代替。這兩種教育觀都存在著偏頗和弊端,與新綱要的理念相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力,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只有真正的建立起教師與兒童的平等關系才能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真誠、寬松、投入的基礎上,形成與兒童之間的相互平等、理解、溝通、信任、尊重、融洽的情勢,達到信息的傳遞、思想的互啟、情感的激發、智慧的提升。對話式教育就是這種平等關系的體現,在對話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兒童共同參與、互相合作、彼此投入、實現了師生的積極互動,體現了兒童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兒童?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教育理念。
這里,我想以一節數?活動《有趣的球體》為例,談談自已在開展對話式教育活動中是如何與幼兒進行充分對話,開展師幼互動的。
第一環節:自由探究活動
活動開始,教師為每一位幼兒提供一個球,請幼兒在活動室內隨意的玩。讓孩子通過各種感官,運用不同方式進行探索活動,通過對各種各樣的球的感知后,形成對球體的初步認識,獲得相關經驗。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把握好孩子的特點,為孩子提供結構性較高的材料,在孩子操作時仔細的觀察每一個孩子的情況,掌握孩子們玩的節奏和時間,滿足大多數孩子探索的愿望,然后用一定的技巧,如:出示一個能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教具或一句語言讓孩子的注意力很快回到教師身上,做到收放自如。
第二環節:活動后交流
通過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幼兒大膽說出自己操作的過程和結果。
師問:你剛才玩的是什么?你是怎樣玩的?
幼1:我玩的是皮球,我是拍著玩兒的。
幼2:我玩的是籃球,我也是拍著玩兒的。
幼3:我玩的是乒乓球,我是扔著玩兒的。
幼4:我玩的也是皮球,我是滾著玩兒的。
幼5:我玩的是足球,我是踢著玩兒的。
幼6:我玩的是閃光球,我扔到地上又彈起來了。
師問:誰能講講你玩的球什么樣的?
幼1:球是圓的。
幼2:球是球形的。
幼3:我的球是紅色的,上面有圖案。
幼4:我的球可以閃光。
幼5:球里面有氣,可以拍。
幼6:球跟地球一樣,就是要再大一些。
幼7:球是圓的,像盤子。
幼8:不對,盤子是扁的,球不是扁的,球不像盤子,球可以彈起來,盤子不能彈起來;球能滾,盤子不能滾。
幼7:圓盤也能滾,把它立起來就能滾。
幼8:圓盤立起來才能滾,球怎么樣都可以滾。
由于是充分操作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發現,在這一環節中,每個孩子都有話說,大家都搶著發言,作為教師我在肯定孩子們發現的同時,更多的是在傾聽,出現了小朋友因持不同觀點而產生爭論,我持鼓勵的態度,給他們留出足夠的時間,并引導其他小朋友參與到討論之中,讓孩子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師生、生生之間通過對話,共同面對、理解、交流、思考當前的問題,在不斷的對話中建立對該事物的認識。當然這樣的討論有時會給雙方制造一些“矛盾”,不必緊張,也許這些“矛盾”恰恰就是下一次對話的基礎和問題的提出。 第三環節:提出新要求,再次進行探究、討論和交流。
師:請幼兒用手摸摸球的表面,(要求從前向后、從上到下仔細摸)說說自己的感覺。
幼1:乒乓球的面是光滑的。
幼2:我的籃球好像有摩擦力。
幼3:球的表面很硬。
幼4:我的球好像有彈力。
幼5:球的表面摸起來是圓圓的。
師:請幼兒摸摸自己坐的小椅子(從上到下,從左向右),說說自己摸到了什么。
幼:椅子有腿、有角、有邊……(幫助幼兒感受棱、角)
師:請幼兒找找,球有沒有腿、角、邊(棱)。
師:誰能不讓自己的球離開地面,把球傳給老師。
幼:幼兒實踐將球傳給老師的方法(教師監督孩子傳球時不能讓球離開地面,引導幼兒發現球能滾動的特征)。
師:請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幼:球是滾到老師那兒的。
幼:球是轉到老師那兒的。
師:請你們再試試球還可以滾到那里?(幼兒在操作中發現球可以向任意方向滾動)
師:出示圓盤,請幼兒滾動圓盤并說說結果。
幼:圓盤立起來才能滾。
幼:盤子倒下時,只能向前滑,不能滾。
瑞吉歐有句名言: “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們不斷地把主題引向深入,教師同時也要成為向導,使孩子進入主動?習狀態,引導幼兒在?習中觀察再觀察、思考再思考,同時要把握在共同建構的過程中何時提供材料,如何介入討論,何時協助解決難題。在本次活動中,我適時、恰當地利用了輔助材料:盤子、椅子,讓幼兒在比較中發現球沒有角、沒有棱,可以向任意方向滾動的特點。
第四環節:再次比較、討論,總結球體的特征。
師:出示圓形紙片和球,請幼兒比較,說說他們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幼1:他們都是圓的,圓紙片不能滾,乒乓球可以滾。
幼2:皮球有氣,可以拍,園紙沒有氣不能拍。
幼3:球上有花紋,園紙上沒有花紋。
幼4:球是鼓的,園紙是扁的。
幼5:球和紙都是圓的,可是球是球形的。
幼6:球可以站在手上,紙站不起來。
幼7:紙是平的、扁的、球是圓的……反正就是我說不出來。
師:老師明白你們的發現了,可你們就是不知道怎么說,現在老師告訴你們這個詞怎么說:球是“立體的”。立體就是你們剛才說的鼓的、圓的、能站起來的意思。
孩子們有了充分的探究,有了足夠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適時的解釋立體的概念,孩子們易于理解和接受。
第五環節:說說生活中的球體。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球體,你能說說見過什么東西是球體?
幼:籃球、皮球、地球、太陽、頭、眼球、車輪……
師:車輪是不是球體?
幼:車輪是球體、它是圓的,可以站起來,可以滾動。
幼:車輪不是球體,它從旁邊看是圓的,可它從前面看不是圓的。
師:今天我們回去都仔細的觀察一下車輪,和我們認識的球和圓形比一比,認真想一想,下次我們再來討論車輪是不是球體,好嗎?
針對在對話中激發出新的矛盾,產生新的問題,老師沒有輕易地下結論,而是給孩子留下探索的空間,為進一步的對話留下了伏筆,培養了孩子對待科?的嚴謹態度。
在對話教?中,教師和幼兒在充分互動中不斷深入某一事物或概念,教師通過適時、適度地鼓勵和支持,引導幼兒對他們自己的問題及興趣在深度和復雜性方面深入專研,讓幼兒在觀察再觀察,思考再思考,呈現再呈現的過程中得到發展。
【幼兒園“對話式”教學的實踐反思】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交互式教學的實施
• 淺談如何開展幼兒園創新教育
• 芻議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組織
• 三只小豬上幼兒園(小班)
• 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實踐教學探究
• 幼兒園滲透式社會領域教育策略
• 舞蹈教學幼兒園論文
• 幼兒園區域環境發展分析
• 幼兒園教師實踐性知識內涵初探
• 和幼兒園不得不說的故事
• 民間藝術走進幼兒園
• 新時期幼兒園班主任應具備“六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