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道德教育在幼兒園教學中占重要的地位。它是指教師根據幼兒道德教育的任務,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幼兒品德發展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幼兒園社會性主題活動是指在集體性活動中,以一個主題為線索,圍繞一個中心內容(即主題)來組織的社會性教學活動。本文主要圍繞社會性主題內容的選擇和社會性主題活動的設計兩個方面展開論述,為教師更加有效地開展幼兒德育工作,為形成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做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幼兒園社會性主題活動
如今隨著幼兒社會性發展研究的深入,其反映的問題更突出。如在德育內容上過于抽象,德育內容不遵循幼兒社會性發展的規律,將幼兒品德教育與幼兒社會教育相割裂。在方法上以教師主導為多,忽視了幼兒的主體作用;以集體教育為多,忽視了幼兒的個體特點和差異;以道德知識灌輸為多,忽視了幼兒的內在需要。面對這些現象,要解決這些問題就是開展持續的、系列的社會性主題活動。我們嘗試用系列化的觀點對“社會性主題活動”課程模式進行探索和研究。
一、社會性主題內容的選擇
(一)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所以,我們注重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選擇比較貼近幼兒生活,幼兒能夠感受并熟悉的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如主題《我愛我家》、《熱鬧的馬路》、《好吃的東西》等,就是取材于幼兒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這些內容的選擇,由于幼兒已經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不僅能夠為幼兒理解,而且有利于幼兒社會性能力的提高。
(二) 選擇富有教育意義的內容
社會領域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尤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教育環境。如主題《我是中國人》、《地球是我家》等,愛祖國、愛集體的情感是人們思想和品德發展的基礎,培養愛祖國的情感要由近及遠。在這些社會性主題單元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從熱愛自己的父母、幼兒園的老師、阿姨、小伙伴,逐漸擴大到愛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從愛家庭、愛幼兒園,逐漸擴大愛祖國。所以,在開展社會性主題活動中我們應該有目的、有意識選擇一些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避免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才能更為有效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
(三) 選擇體現本土文化的內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社會性目標“具有初步的歸屬感”里指出:“幼兒能感受到家鄉的發展變化并為此感到高興。”所以我們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利用本土資源,引導幼兒充分感受家鄉的變化與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本土化幼兒教育資源一方面是指現實生活的本土的自然環境、本地所特有的人文景觀、情境等,它包括自然所賦予的和社會的各種環境等一切有形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是指本地的文化背景和傳統、民俗民風等無形的教育資源。泉州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有著豐富的可探究的本土資源。如在主題《我愛家鄉》活動中,我們首先引導幼兒參觀、了解與幼兒生活較為熟悉的名勝古跡旅游景點(如:開元寺、東西塔、芳草園等),再由這些名勝古跡旅游景點挖掘與之相關的名人(如:芳草園和施瑯將軍),這樣的社會性主題活動會更加深入,和原來把家鄉的名人單一列為主題單元活動相比,更能夠吸引幼兒學習的興趣。同時,我們在引導幼兒認識家鄉的傳統節日和民俗時,又緊密地與家鄉小吃、特產結合在一起,這樣社會性主題活動能讓幼兒深入、具體了解自己的家鄉,從而萌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二、社會性主題活動的設計
(一)層次性
在社會性主題活動設計中,我們針對不同發展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選擇不同難度的內容,不僅使各個活動主題之間前后緊密聯系,并且在每一個主題活動中又體現螺旋式遞進關系的特征。例如: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圍繞“幼兒自我認識系列化”的研究,我們開展德育主題活動“我真棒”,在“我真棒”主題活動教材設計中,前期安排“角色意識”――引導幼兒明確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初步區分自己是男孩、女孩;“身份意識”――引導幼兒懂得自己長大了,可以當哥哥、姐姐,后期逐步過渡到“能力的認識”――指導幼兒學習自己穿脫鞋襪、衣服和自己動手吃飯等,使幼兒懂得我長大了,我能行。社會性主題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幼兒的自我認識的社會性水平。
(二)多樣性
社會性主題式活動能為孩子提供無限廣闊的學習內容,但對幼兒教師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我們以“真正促進孩子的發展”為目的,深入挖掘社會性教育素材,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主題活動。有適合小班的主題活動《玩具大家玩》,在活動引導幼兒學習整理玩具,懂得玩具要大家一起玩;有適合中班的主題活動《工作中的人們》,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理解社會中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的關系,懂得關心、理解、尊重和贊美他人。……除了集中的社會性活動,我們還圍繞各個節日活動展開一系列的社會性主題活動,利用節日活動中蘊含的潛在的教育價值,讓幼兒在活動中受到熏陶、教育。例如:清明節開展《愛的黃菊花》《彩繪清明蛋》《清明習俗》等一系列活動,讓孩子們懂得現在的幸福生活是許許多多革命英雄用生命換來的,要不忘過去,珍惜今天。豐富多樣的活動刺激幼兒參加社會性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幼兒在多樣性的活動中了解許多傳統的美德和習俗,更好促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三)整合性
目前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包括健康、社會、語言、藝術、科學五大領域。各領域均有其特有的教學特點和嚴格的培養目標,但領域之間的教學內容和目標有時又是相互滲透相互整合的,因此我們經常以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個別活動、游戲為手段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性主題活動,向幼兒講解一些簡單的道理,幫助幼兒分清是非辨別好壞,使幼兒具有正確的道德觀念,并能用這些道德觀念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如:語言領域中《媽媽我愛你》引導幼兒為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懂得尊敬、關心長輩;《我愛祖國媽媽》感受對祖國媽媽的愛等,使幼兒從具體到抽象來理解、感受個人、地方和祖國的關系,初步培養幼兒熱愛集體、熱愛祖國的情感。健康領域《我是解放軍》對幼兒進行相關的不怕困難,勇敢堅強等品質的培養;科學領域《各行各業的人》、《溫暖的大家庭》等,對幼兒進行相關的同情心及尊重
別人的勞動的教育。開展表演游戲《到小雞家做客》等,通過做一做、想一想,從中去體會、去感悟,激發幼兒的道德感,提高幼兒的道德認識,讓所學的“言行”在操作、表演中得到練習。把活動中的作品、故事里的意象轉化成其他藝術形式――
音樂、繪畫、表演等,幼兒道德教育和各種領域活動的整合,加深他們對道德品質的認識和道德情感的體驗。
總之,教無定法,法無定性,但必須以人為本、尊重實際。社會性教育的內容多式多樣,只要我們能夠充分認識到幼兒德育的重要性,在社會性主題活動中通過持續的、相關的教育活動,有效促進幼兒道德品質的形成,就一定能把我們的幼兒培養成為健康活潑、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責任感的好兒童。
【幼兒園社會性主題活動設計初探】相關文章:
• 幼兒園環境教育有效性建設初探
• 幼兒園如何引領家長開展親子閱讀
• 幼教專業舞蹈課程一體化教學研究
• 淺談如何提高幼兒園教師素質
• 走向專業發展的幼兒園教師教育改革
• 長安區幼兒園家長工作問題分析
• 幼兒園怎樣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 試論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精細化管理
•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
• 幼兒教學中太空沙教學的策略
• 小議幼兒教師資格專業能力要求
• 什么是幼兒園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