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著力于幼兒園美術欣賞活動中的名畫欣賞,通過作品的選擇、欣賞的方法及教師自身的欣賞能力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美術欣賞活動不僅能培養幼兒的美感,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提高辨別美丑的能力,逐步形成審美觀念,還有助于提高幼兒的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藝術觀,確立科學的人生觀。
關鍵詞:美術欣賞 幼兒園美術教學 欣賞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1-0243-0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藝術教育就是要豐富幼兒的情感,培養初步的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隨著學習和實踐《綱要》的不斷深入,以往在幼兒美術教育中被忽視的幼兒美術欣賞教育, 越來越被幼兒教師所重視。美術不僅是一種視覺藝術,而且還是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有密切聯系的社會現象,它折射著人類意識,人們通過美術作品認識客觀世界,會有一種不同于別人的全新發現。在美術欣賞過程中,經過反復觀賞品味,由表及里地感受藝術品的豐富內涵,畫中美的動人的藝術形象和色調,不僅能使觀賞者得到視覺上的快感,而且可以從它的內容上體驗到作品中體現的情緒和思想感情,使幼兒情感上產生了共鳴,并激發了幼兒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對社會生活美、藝術美的感受能力,喚起了創造美的意念。
1 名畫的選擇
因為幼兒年齡小,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比較弱,所以很多老師在選擇美術作品的時候就會比較局限。其實對于搜集到的美術欣賞作品首先要先選好題材內容,因為每件美術作品欣賞的立足點不同,所以教學活動中的側重也會有所不同,有的美術作品側重于時代背景和歷史故事,比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有的側重于線條組合和色塊構圖,比如說蒙德里安的格子畫《紅、藍、黃構圖》;有的側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聯想,比如約翰?埃?密萊的《盲女》。但是,無論教材如何變化處理,萬變不離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師不僅要找出每件作品欣賞的立足點,而且要與孩子們的生活經驗相聯系起來,能夠產生情感共鳴,這樣才能使美術作品更易于被孩子們所接受。
2 名畫欣賞的方法
2.1建立師幼認同感,正確看待幼兒對美術作品的評價標準
任何藝術的欣賞需要經過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三個階段。因此幼兒美術欣賞離不開“繪畫”這個環節。中國國際書畫研究院研究員薛安惠說:“孩子是天生的畫家。”他談道:“五至十歲的孩子,是畫兒童畫最好的時候,同時也是想象力培養的大好時機,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想象力豐富,奇特的、怪誕的、夢幻的、不和常理的想法如天馬行空、任意馳騁,針對這一特點,要多加引導不能枉駕干涉,要擁有一顆童心去看待孩子的想法。”因此在幼兒階段,教師更應該重視引導孩子在畫紙上表現自己的審美情感和認知。這也正式美術作品欣賞的本質意義。
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大師的作品,都是些所謂的色彩“不均勻”,造型“亂七八糟”。比如畢加索的《夢》,兩半臉是不對稱的;梵高的《星月夜》,誰都沒有見過星星是用長短不同的線條來塑造的。當孩子對作品不理解時,就不會產生美的享受和欣賞。但往往在深入理解后,會打開閉塞的思想,允許自己也在繪畫是有不同于他人的創作。當孩子們問:“小草是什么顏色的?”、“太陽是什么顏色的?”;“小草一定是綠色嗎?太陽一定是紅色嗎?”我們要給予開放性的回答。曾經我遇到過把太陽畫成彩色的例子。筆者指著太陽好奇的問:“為什么會把太陽畫成彩色的呢?”孩子高興的回答說:“因為在《十萬個為什么》里說太陽能分出七種顏色的光,所以我把太陽畫成彩色的了。”孩子在自己對太陽的認知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色彩,表現她心目中的太陽的形象,其實和畫家以自我為中心來創作是相同的。所以,當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幼兒正確欣賞并理解每一幅名畫作品后,孩子的思維被打開了,不同的靈感也接踵而來。教師必須對孩子的想法及時給予認同和肯定,鼓勵他們去創造出不一樣的作品。可以這樣說:每個孩子都會是天生的畫家,只要我們珍惜的奇思妙想,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2.2豐富生活經驗,真正感受名畫的內涵與意義
就藝術而論,欣賞一件繪畫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繪畫作品的主題,或者說繪畫作品中所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某種情緒,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弦,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并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應該說,這才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
因此在教孩子們繪畫的時候就應該從畫的寓意、主題、觀念等這些方向進行引導,然后由此來幫助幼兒感知美術作品中的寓意,并體驗它的美。比如有一次要給孩子們欣賞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桑德羅?波提切利的名畫《春》。如果直接欣賞,孩子們肯定很難理解。于是筆者在欣賞活動前組織了一次主題繪畫活動――春。請孩子們討論春天帶來了什么?孩子們說了很多:“花開了、草綠了、燕子飛回來了。”筆者又問:“那春天帶給了你什么?”孩子們說:“脫了衣服方面運動,充滿活力;陽光照著很舒服,感覺很幸福;百花齊放很漂亮。”“那我們要怎么畫出自己感受到的‘活力’、‘幸福’、‘美麗’呢?”孩子們說要畫上太陽、畫上藍天白云,在這么美麗的風景里我和誰誰誰在一起干什么,然后臉上露出笑容。等等。在畫紙上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了對“春”的理解。最后當孩子們看到了名畫《春》,又聽了老師配樂講述畫面內容:在優美雅靜的果林里,端莊嫵媚的愛與美之神維納斯位居中央,正以閑散幽雅的表情等待著為春之降臨舉行盛大的典禮。她的右邊,動人的美慧三女神身著薄如蟬翼的紗裙,沐浴著陽光,正攜手翩翩起舞――“美麗”戴著人間飾物珠光閃耀,“青春”羞答答背過身去,“幸福”愉快地扭動腰肢,她們將給人間帶來生命的歡樂。之后,頓時教室里齊刷刷的發出了“哇――”的感嘆聲。一個孩子說:“這幅畫好美啊。”
3 教師自身欣賞能力的提高
在美術欣賞中,教師起到橋梁的作用。許多美術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說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教師沒有起到橋梁的作用,孩子們是很難真正掌握和理解的。因此教師應該在進行美術欣賞活動之前認真的選材,找準欣賞的立足點,全方位的了解美術作品的背景、表現形式和藝術家通過作品所要表達的深層內涵。并且要學會遷移到孩子們的生活中,只有跟他們的生活相連接他們才會對美術作品產生共鳴。
【淺談幼兒園的名畫欣賞教學】相關文章:
• 原始彩陶欣賞活動在幼兒園
• 學前教育的必要性
• 一起幼兒園細菌性痢疾暴發疫情分析
• 幼兒園管理技巧
• 關于幼兒園設計問題的思考
• 淺談有效整合農村幼兒園晨間活動資源
• 談創意美術活動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實踐
• 幼兒園外部環境調適的策略探析
• 有這樣一個消防幼兒園
• 培養口語表達能力的幼兒教育論文
• 學前教育的成本與收費討論
• 學前教育專業樂理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