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手工教學活動的模式可以以集體教學活動形式或者小組活動形式開展和進行,首先就集體教學活動的模式建構來說,根據手工制作的過程可包含意圖、構思與設計、制作與裝飾三個部分,它們既各有特點又相互聯系。第一步,意圖。意圖就是動機,即制作一件手工作品的目的是什么。第二步,構思與設計。構思就是立意、構想。它是指在頭腦中通過想象和思維,對手工作品的造型、結構、色彩、裝飾、成品效果、性能等各構成因素及其相互關系,以及與手工作品本身相關的各種外部制約條件進行全面的計劃和思考的過程。這個部分實現創作意圖,開辟創作道路,而又支配創作過程的形象思維活動,也是作為手工創作核心環節的心理活動過程。設計則是把腦中的構思具體化的過程。第三步,制作與裝飾。制作是借助人的加工技巧對材料進行加工,改變材料的形態,從而實現設計方案的施工過程,裝飾是手工創作的最后一個階段,幼兒對手工制品所進行的恰如其分的涂繪、修飾,這也是整個教學效果體現的環節。
以上三個部分如何更好地實施和開展呢?教師如何組織指導?
在手工制作課堂中,運用此教學模式,首先要營造好良好的教學氛圍。其次要使幼兒從原有的學習模式中解脫出來,適應新的教學模式,要培養幼兒從內心說出六句話:“我敢試”、“我能行”、“我認為”、“我想知道”、“我有意見”、“我有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實施這個教學模式。下面,對此教學模式的四個步驟進行具體的闡述。
1. 意圖
意圖就是動機,即制作一件手工作品的目的是什么。幼兒階段,手工制作的意圖分為自發型和誘導型。尤其是小班初期,幼兒手工制作的意圖多為自發型,例如:幼兒拿到一張紙,把它撕成紙條、碎片,原先并沒有想到要撕什么東西,他們只是好奇而撕紙。如在游戲中把紙條當“面條”,把紙屑當“雪花”,這種自發型的制作只是幼兒對制作過程感興趣,并沒有預先的目標。所以,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進行誘導,提出制作問題,使幼兒手工制作的意圖逐步明朗化,從無目的轉向有目的,教師需要做的是:(1)提供與材料接觸的機會,多給孩子提供撕、揉、折疊、剪、貼等材料;(2)在游戲與欣賞手工作品的過程中逐漸明確制作的意圖,教師要多進行問題引導,如“你在做什么東西啊?”“你想做什么東西?” “你打算怎么做?”以此讓幼兒產生明確的制作意圖;(3)必要時在技術上給予幼兒一定的支持。
2. 構思與設計
構思就是立意、構想。構思的第一步要考慮作品的用途,第二步要對所創作的新形象進行內在加工。而設計是指把腦中的構思具體化為可視的工作方案的過程。手工制作基本不存在獨立的設計這一步驟,而是構思與設計融為一體,甚至構思、設計與制作三者合而為一,這一階段,教師的指導要以引導、點撥、輔導為主:(1)引導幼兒多欣賞佳作,學習其造型、色彩、構成等藝術手法。(2)幫助幼兒積累多種表象。教師可以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作品的方式來加強對表象的記憶;(3)提供多種材料,引導幼兒進行聯想。
3. 制作與裝飾
制作是借助人的加工技巧對材料進行加工,改變材料的形態,從而實現設計方案的制作過程。這一階段,教師要注意引導幼兒:(1)學習各種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2)提供練習的機會,鍛煉幼兒手的動作靈活性。
在制作與裝飾環節,教師要注重技術上的引導,教給幼兒創造的方法,如可以進行這些方面的指導:
加一加:在這件作品上加上一些東西,或加高、加長,效果會如何?還可以把這件作品與其它作品組合在一起,結果又怎樣?如加上一些裝飾;在紙繩貼畫上貼上一些東西;把幾個人做的卷紙動物組合在一起,成了一個動物樂園等等。
減一減:把作品剪掉一點、縮小一點,變得簡單一點,會有什么結果?如卷紙動物,把復雜的動物形象簡單化,看作是由一些幾何圖形組成的,一只烏龜由一大一小兩個橢圓形加五個三角形組成。紙杯靠椅去掉靠背變成什么?四條椅腳能不能去掉一條或兩條?
變一變:將制作材料、工具、制作方法變一變,產生新的效果。如在紙繩工藝中,縐紙可用什么代替?(毛線、餐巾紙等)彩色卡紙可用什么代替?(舊掛歷、廣告紙、報紙等)對折一次左右交叉剪成彩帶,對折兩次、三次后剪出來的效果又如何?用紙杯可以做成儲蓄罐,用另外的材料、另外的方法也可以做成儲蓄罐。
搬一搬:把學到的新知識、新技術運用到其他事物上去,來個移花接木。如學會了編魚,運用編織方法編出動物、蔬菜、水果等。
改一改:從現有事物出發,發現不美觀、不牢固、不安全、不方便等不足之處,進行改進。如紙杯桌椅不太站得穩怎么辦?這個動物頭形掛飾,臉的顏色和眼睛、嘴巴的顏色差不多,看起來不是很好怎么改更好看等等。
設計創造的方法還有很多,如“聯一聯”、“學一學”、“代一代”、“想一想”、“反一反”、“定一定”等,在教學中,不停地滲透各種方法,使幼兒漸漸熟記于心,轉化為自身的技能,為設計制作指明了方向。
4. 評價
這一步的評價指的是結果性評價。作為結果性評價,主要是對幼兒作品進行評價,要注意評價要求不要過高,哪怕只有一點點改進,也要給予鼓勵。對于還沒有完成的作品,評價其已做好的部分,可以讓幼兒談談接下來的創作構思。即使最后的作品是失敗的,也應從幼兒敢于嘗試、會提問題、獲得寶貴的制作經驗等方面視之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動價值,營造體驗成功的情境。
【作者單位:昆山市錦華幼兒園 江蘇】
【幼兒園手工教學活動模式淺析】相關文章:
•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 論幼兒園的火災危險性及預防措施
• 幼兒園教師的儀表形象與建構
• 對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創新思考
• 學前教育文化建設探討
• 幼兒園開展足球游戲的策略研究
• 淺談幼兒園健康教育
• 幼兒園數學活動的觀摩與評估
• 幼兒園班長的自我發展小議
• 探索幼兒園家園合作新模式
• 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質量提升
• 1334例幼兒園兒童體檢結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