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使用自編問卷對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質量進行調查,發現在教育供給側改革背景下,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有待調整,教學設施設備缺乏,教學方式方法單一等問題,提出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質量提升策略:優化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引進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增添學前教育專業設施設備,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改革學習評價、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關鍵詞:教學質量;策略;學前教育
供給側改革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指著眼于供給一方進行的結構性改革。[1]在改革開放40年之后,我國經濟社會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過去過于強調通過擴大供給滿足社會需求帶來的生產結構性過剩問題凸顯,習在2015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指出:“在適度擴大社會總需求的同時,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手,不斷提升社會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供給側改革既包括經濟領域、社會領域的改革,也包括教育領域的結構性調整。[2]高等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承擔著為幼兒園培養合格師資及管理人員的重要職責,直接影響幼兒園教育的質量。經過00年代中期學前教育辦學規模擴張至現在,高等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規模逐漸擴大,到2016年,全國有266所高校舉辦了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專任教師人數達249.9萬人,在園幼兒4413.86萬人,平均幼師比為17.7:1,城市、縣鎮和農村幼師比為14:1、19:1和25:1。[3]可見,雖然幼兒教師培養數量迅速增加,但仍未滿足辦園基本需求,特別是縣鎮和農村幼師比嚴重不合理。隨著社會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對學前教育的需求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僅是滿足基本學前教育需求,對高質量、普惠性學前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提高幼兒園辦園質量已成為社會共識。幼兒園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是直接影響幼兒園辦園質量的關鍵因素。本研究擬以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為例,從高等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質量提升角度探討如何培養高質量幼兒教育師資。XX學院遠離中心城市,地處欠發達地區,升本時間較短(10年左右),學前教育專業發展基礎較為薄弱,學院發展現狀與我國中西部同類別高校類似。本研究可以為我國中西部同類高校學前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提供借鑒,為學前教育供給側改革提供建議。本研究以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為研究對象,使用自編《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質量提升研究》問卷對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師12人,學生216人進行問卷調查,對部分教師、學生進行非結構式訪談。通過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發現該學院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1XX學院學前教育教學情況調查及發現的問題
1.1人才培養方案分析
XX學院學前教育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于2009年,分別在2012年、2014年、2016年進行了修訂。現行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主要內容見表1。從表1可見,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學分總數為170分,共2770學時;其中必修課135分,占比79.4,選修課35分,占比20.6%;通識課程為45分,占比26.5%;學科基礎課程為31分,占比19.4%;專業課程為55分,占比32.4%。XX學院學分總數相對較高(國內類似院校在150分至170分之間);必修課占比太大而選修課占比較少;通識課程占比太大,專業核心課程占比太少;專業實踐課程學分雖然符合國家師范教育基本要求,但相對學前教育專業來講仍然偏少。XX學院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適度減少了專業基礎課程,增加了專業核心課程,大量增加了專業實踐課程,基本符合教育供給側改革視域下學前教育專業綜合改革的基本需求,基本符合國家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標準的基本要求。但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通識性所占的比例太大,而且難以調整,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專業基礎和專業核心課程的比例;個別必須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核心課程沒有開設;專業技能型課程雖有開設,但開設課時數不足,如學前音樂類、舞蹈類課程;專業實習時間僅為3個月,與國家標準要求的1年相比太少;專業見習時間充裕,但在實施中缺乏過程監督與評價;專業實踐類課程門類繁多,許多類別并不能體現專業特色;課程方案中課程結構體系繁雜,全校各專業均為同一模板下的展現,專業特色體現不突出。
1.2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設施設備統計
對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設施設備進行統計發現,專業實驗設施設備較為缺乏,難以滿足教學需要(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共有本科學生262人)。目前有琴房21間(鋼琴20臺、數碼鋼琴21臺)、微格教室3間、畫室2間、舞蹈室1間、幼兒科學實驗室3間、手工制作室1間。沒有專業手工教室、游戲實驗室、奧爾夫音樂教室、蒙臺梭利實驗室、仿真幼兒園、兒童感統訓練實驗室……教學設施設備的不足,不利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嚴重制約了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
1.3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本科師資情況統計
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共有13位專業教師,其中有學前教育專業背景的5位、副高以上專業技術人員5位、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2位;從年齡結構看,50歲以上3位,35歲以下10位。近3年來發表學術論文74篇,出版專著教材8部,主持科研課題11項。可見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師資結構存在職稱、年齡、學歷結構不太合理的情況;高職稱高學歷人數較少;大多數專業教師是青年教師,具有學前教育專業背景的教師人數較少;教師的科研能力不強,發表高水平論文、承擔高級別課題的教師很少。
1.4XX學院學前教育教學實踐基地情況
對XX學院學前教育教學實踐基地全面了解發現,教學實踐基地共有12所幼兒園,其中11所地處學院所在地級城市,1所位于省會城市;其中公立幼兒園3所,私立幼兒園9所;每所幼兒園可接納見習實習學生20名左右,基本能滿足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見習實習需要。但存在著實踐教學基地地域分布單一,不利于學生了解發達地區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問題;并且實踐基地公立幼兒園相對較少,而XX市私立幼兒教育發展水平在全省相對滯后,辦園質量較高的私立幼兒園相對較少,不利于達成實踐教學目標。
1.5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
對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調查發現,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教學態度端正,基本理論扎實,教風好。但同時也發現少數教師重理論輕實踐,教學組織形式以班級授課為主,個別教學較少,其他諸如現場教學、分層教學等更適應個別學生成長發展的教學組織形式很少應用;在教學方法方面,教育基本理論課程授課教師多以講授法為主,配合案例教學;學前教育基本技能課程以講授、練習法為主。其他新型的教學方法如探究式、討論法等則很少使用。可見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
1.6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監控與評價
調查發現,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有完備的教學監控與評價制度,既重視辦學目標監控與評價,又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監控與評價,學生就業率達100%。但XX學院學前教育教學質量評價主要是學校評價,缺乏第三方評價;畢業生初次就業多在鄉鎮幼兒園,在中心城市幼兒園相對較少,在公立幼兒園較少,考取研究生很少。
2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建設質量提升策略
2.1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2.1.1優化人才培養目標
XX學院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將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表述為:培養學前教師以及幼兒園組織管理工作者。隨著近年來學前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幼兒園、托幼機構、早教機構、幼兒體智能培訓機構等行業不斷涌現,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面臨更多的就業選擇,不僅局限于3~6歲幼兒教師這一類行業。學校應根據現實狀況下社會對學前教育人才需求多樣化、逐漸細分的趨勢,結合學院辦學傳統與辦學條件,在制定培養目標上充分體現符合學前教育供給側改革需求,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明確人的全面發展的各個方面,對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路徑給予充分尊重。
2.1.2優化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繼續優化新版的人才培養方案。第一,明晰人才培養方案結構,突出各專業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將通識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另設專章羅列;第二,適當減少優化通識課程,安排必須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第三,構建基于“臨床”的實踐教學課程和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事實證明,沒有經過實踐案例的訓練、不走進實踐現場,所培養的教師只會模仿、復制,不能生成實踐智慧。[4]為此,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進行了諸多培養模式的嘗試,如教育見習、分散教育實習、集中教育實習、頂崗實習等,試圖像培養醫生一樣,通過“臨床觀察”“臨床實踐”來提升幼兒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但往往存在學院對此類實踐課程重視不夠,實踐安排時間短(最長不過3個月),教師對“臨床實踐”缺乏監督指導等問題。有必要增加學前教育專業實習、見習時間至1年,加強對實踐教學課程的監督和指導,要求實習學生必需全程參與幼兒園的教學、教研活動,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承擔一定數量的保教任務,主動構建實踐類知識,切實培養其核心職業能力。延長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學,特別是音樂和舞蹈課程的學習年限,避免在高年級時專業技能生疏;縮短見習課程單位時間,增加見習次數;學前教育師資藝術領域教學應重點放在與專業相關的藝術欣賞、藝術表演及藝術創編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上,安排專業特征明顯的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學,將學前教育藝術教學重點定位于幼兒園藝術教學及活動組織中。收集學生及老師對所開設課程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對課程、任課教師、教學方法、教學周期進行調整。對于“學前兒童衛生學”“幼兒保育與教育”“幼兒園活動組織與管理”“學前兒童行觀察”及五大領域教學法等實用性較強的課程,應充分強調其重要性,加深學生對這些課程的理解與掌握。
2.1.3科學安排學前教育見習實習
在實習基地建設方面,將教學實踐基地拓展到周邊省市,如重慶、成都、南充、綿陽、西安等。不能僅局限于幼兒園,還要增加0~3歲早教機構,使學生的見習實習能有機會熟悉0~6歲和各年齡段孩子的保育、教育活動。同時對實踐教學基地定時對其進行考核評估,淘汰教學、管理質量下降的實踐教學基地。郭方濤,孫寬寧研究認為:不同實習時間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認知、從教動機具有階段性特征,當實習時間在3個月之內時,與無實習經歷者不存在顯著差異;實習時間延長至3~6個月時,在自我效能感、職業回報上開始出現顯著差異;實習時間越長,其從教動機、職業認識逐漸趨于穩定、完善。[5]因此,有必要安排6個月以上的畢業實習時間、制定科學的實習計劃,注重實習過程管理,并加強對學生的實習指導,使學生在有限的實習時間內得到保育、教育全面的實踐鍛煉,全面培養其保教能力和職業精神。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與理論課程的銜接,將幼兒園活動組織與管理、幼兒行為觀察、幼兒園環境創設、幼兒園保育等能力以及藝術表現等能力作為具體的操作實踐任務。在每一門課程開設期間或者課程結束后,在教育見習期間應當給學生布置具體詳細的任務,使其既能充分理解理論課程內容,又能學會如何將其運用到實踐之中。
2.2引進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增添學前教育專業設施設備
目前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師生比為1:21.5,達到教育部規定的標準。但是具備學前教育專業背景的教師僅有6位,相對較少;學前教育專業副高以上職稱教師目前僅有3位,這與XX學前教育辦學規模遠遠不相適應,應當花大力氣內培、外引具有學前教育專業背景的高學歷、高職稱教師。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設施設備極為匱乏。學校正利用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資金籌建學前教育專業仿真實驗室、多通道學前教育教學平臺、兒童行為觀察室、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綜合實驗室,投入達180余萬元,可極大緩解學前教育專業實驗室不足的現狀。但在建設過程中應當確保實驗室建設的高效與質量,確保能滿足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需要,在建設成功之后,確保實驗室運行效率,充分發揮專業實驗室的作用,助力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在后續的學前教育專業實驗室建設中還需要增加感覺統合訓練室、玩具游戲室、鋼琴室、舞蹈室、聲樂室、手工制作室等。
2.3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
供給側改革視域下的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應主動適應新時期社會和家庭對專業型、綜合型、創新型學前教育師資、管理人才、研究人才的需求,必須對現有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管理、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改革。[6]但最重要的是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理念,既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又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精神,引導學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在進行教學組織和實施及教學方法的改革方面,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充分發揮班級教學作用的同時,靈活使用分層教學、小組學習、個別輔導、現場教學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XX學院正在進行教學方法改革的討論與實踐,提出靈活運用“十大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教的主體和學生學的主體作用,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2.4改革學習評價、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XX學院實施了“一科多考”“試題庫建設”等考試改革措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實施“一科多考”過程中還應注意少數學生確因學習態度不端正、不愿意努力學習造成考試不合格,如果給予其多達5次的考試機會,會給教師增加過多工作負擔,也不利于優良學風建設;在試題庫建設過程中要注意試題在恰當使用周期過后及時更新。對學生的學習評價要改變單一的知識標準評價方式,更多采用發展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方式,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學校“三心四能五復合”人才培養基本目標的同時,讓每一個學生個性化成長;在評價中也應當引進獨立、有公信力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評價機構與校內評價相結合,及時反饋評價信息,為XX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質量提升提供依據。
作者:王燮辭 單位:四川文理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質量提升】相關文章:
上一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
下一篇: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現狀與改革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