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兒美術活動是以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為核心的一種創造教學活動。創造是兒童藝術的精髓,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能與真正的藝術家媲美的只有兒童。美術活動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表現性和創造性等特點,幼兒園教師可根據美術活動特點利用多種途徑,促使幼兒開闊眼界,對美術活動產生興趣。
關鍵詞: 美術活動 幼兒教育 教學方法
幼兒在美術活動中往往會表現出令成人難以想象的創造潛能。然而,現代生理學、心理學、腦科學研究發現,幼兒時期是形成個性,開發智慧、潛能,拓展創造能力的關鍵時期,是創造性發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階段。為此,我們以開發幼兒創造潛能為核心,以主題化為特色,在選材方面主要選擇有創造余地與想象空間的教材,對幼兒美術教學進行了探索。
一、欣賞佳作,積累多種表象
觀察是創作的基礎,幼兒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他們看到的東西越多,積累的素材就越多,創作就越有基礎。所以,引導幼兒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分析同伴的作品有利于激發創作靈感,積累創造素材。
首先,幼兒同伴間的繪畫作品是充滿個性化的,其中有許多值得相互學習觀摩的部分,開發幼兒的想象力、創造潛能,如在“我設計的京劇臉譜”中,泳琪將臉譜的外形畫成了瓶子的形狀,歪歪扭扭,與傳統的京劇臉譜相距甚遠,但是從孩子的創作角度來考慮,這是一幅非常富有創意的作品,及時地向其他幼兒介紹有創意的表現,使其他幼兒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想象創造。并將幼兒完成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墻壁上,不同的臉型、不同的臉部裝飾,充分展現了幼兒的想象創作。其次,利用散步的時間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我有目的地組織幼兒觀賞每間教室各個角落的作品,引導幼兒在別人的作品中尋找、發現優點,從而幫助他們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激發想象。
二、聽音作畫,張開想象翅膀
新《綱要》明確指出:“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即不同教育領域之間并非各自分立的,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匯通的。在《奇妙的感覺》這一系列主題中,我更多的關注如何調動幼兒的聽覺,把繪畫與
音樂、常識、故事相結合,讓幼兒根據自己聽到的引起聯想和想象,促使幼兒張開想象的翅膀,將音轉化成形。在開展《聽水聲》這一活動前,我就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傾聽下雨的聲音,洗手時水龍頭流出的水,快與慢的聲音。在活動中通過讓幼兒傾聽比較不同的水聲有何不同,再想象水是怎么說話、唱歌,怎么飛馳或跳舞的,最后讓幼兒討論怎樣將水聲變成圖畫。有的幼兒說:“用折線來表示水聲強,用短線表示水聲弱。”有的說:“水流快用直線,水流慢用曲線。”有的幼兒說:“用螺旋線表示旋渦,用弧線表示海浪。”……幼兒有了前期的經驗,各自運用不同顏色及點、線、面的變化組合表現自己的感受。在
音樂欣賞活動時,幼兒常能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飛翔。為此,我把樂曲想象融入了美術活動,讓幼兒欣賞一些名曲,通過身體動作感受優美、綿長、柔和的樂曲性質,然后促其聯想能力的發展,引導其把自己的所聽所感畫下來。一張張作品上豐富的線條與不規則的色塊的組合而成的畫面正是幼兒對樂曲的理解。讓幼兒品嘗各種各樣的食品,邊嘗邊想象,刺激嗅覺系統,然后通過交流,引導他們用各種色彩表達自己的感受。幼兒都喜歡聽故事,我利用這一愛好講述《小飛象》的故事,在“小飛象學會用自己的大耳朵當成翅膀飛起來”這一高潮部分停下,引導他們想象小飛象學會飛后,它想去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鼓勵幼兒作多種設想,創造性地表現故事內容。采用故事想象畫的形式時,幼兒的繪畫表現更加積極投入,所表現的內容豐富奇妙,充滿熱情。
三、突破定勢,拓展思維空間
教師要根據幼兒發展狀況和需要對表現方式和技能給予適時適度的指導,克服過于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傾向。我們在繪畫活動中應鼓勵幼兒打破常規,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突破單一、僵化的定向思維模式。例如:孩子們在畫臉譜時總是畫成小朋友的臉,針對這一情況,我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你見過的臉是什么樣的?”“臉只有圓形的嗎?”當孩子們筆下的臉譜呈現出不同形狀時,我再進一步啟發:“臉上化妝后是什么樣的?”鼓勵孩子在臉上畫出和別人不同的裝飾,孩子們紙上的臉譜千姿百態、活靈活現。在繪畫過程中引導幼兒突破定勢的同時,教師自身應甩掉包袱,打破傳統的教師范畫的“權威性”,鼓勵幼兒不斷創新,超越老師,超越自我。
四、正面評價,追求成功體驗
孩子的作品中的想象成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評價。教師若以像不像作為評價一幅兒童畫好壞的標準,只能傷透孩子的心,讓他再也不敢大膽作畫了。其實每個幼兒的內心都有創作的欲望,但這種欲望需要得到成人的支持與尊重,幼兒才不會因“出差錯”而受到指責,才會有別出心裁的創作表現。“大象的耳朵是什么樣的”“它的大耳朵能干什么”通過提問,幼兒展開豐富的想象,“它的耳朵是大大的,可以當扇子”“耳朵張開時可以遮太陽”“它在扇運動耳朵時好像小鳥的翅膀一樣”。對于幼兒的想象,教師要給予肯定,引導他們將現實的物象任意夸張、變形。喜歡標新立異是幼兒的行為特征,因此,教師在評價幼兒作品時應多關注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創造性表現,而不只是看作品效果,應敏感捕捉幼兒創造性思維的閃光點,并加以科學的引導,促進幼兒創作的種子萌芽成長。
總之,主題化美術教學既要擯棄傳統美術教學中教師機械傳授美術技能的做法,又要在探索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選擇教材、創造教材、教好教材。教師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成為幼兒學習和發展的組織者、引導者、支持者。
【幼兒園主題化美術教學初探】相關文章:
• 農村幼兒園良好師幼關系構建探析
• 幼兒園區域活動指導的策略研究
• 試析幼兒園美術多元化評價
• 幼兒園親子活動的現狀研究
• 幼兒園個別化學習活動研究
• 幼兒園教育中游戲教學的實踐
•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組織策略
• 淺談幼兒園美術教學
• 民辦幼兒園師資管理問題探析
• 淺析幼兒園音樂教學
• 語言教學視野中幼兒園論文
• 淺談幼兒園工作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