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教育應該是全方位的,技術和人文層面不可或缺,主題活動和方案教學不可或缺,個性化和多樣化不可或缺。作為幼兒園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精神滋補,為學生在精神、情感和心靈方面的成長,打造出一片溫暖且厚重的教育時空。
關鍵詞:技術;人文;主題活動;方案教學;個性化;多樣化
張麗鈞說:“如果我們把學生比作學校的‘產品’,那么,學生身上的基于學校精神文化的言行舉止便是學校的‘商標’,便是學校品牌形象的最好詮釋。我們的‘產品’時刻在用正面或負面的行為詮釋著我們的文化。”如何鍛造“學校精神文化的言行”這枚商標,如何鍛造出正面的行為,不僅僅是中小學的事情,也是幼兒園的應有之責。《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這意味著幼兒教育應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單一單薄的;注重技術,更應讓人文的涓涓細流流淌其間。作為幼兒園老師,更應給予幼兒更多的精神滋補,為幼兒在精神、情感和心靈方面的成長,打造出一片溫暖且厚重的教育天空。
一、理念:技術和人文層面不可或缺
孩子原本是一張粗略的“草稿”,變成精品或者廢品全在于教師和家長。美國電影《代碼46》中的一句臺詞很有意思:“每個小孩子都很特別,于是你奇怪所有平凡的成年人到底是從哪兒來的。”這一句話既說明幼兒教育有多么重要,也意味著我們曾經的教育是多么的失敗。所以,教師決不能止步于淺薄和單薄。特別是幼兒園教師,面對這張“草稿”,心中就不能僅僅考慮到技術的層面。課堂是否把幼兒的尊嚴、勇氣、自信、真誠等作為教育的基本出發點,這是衡量課堂教學本身是否具有人文關懷、是否滲透情感教育的標準之一。
例如,東師大版主編的《幼兒園領域主題式互動課程》中,有一個主題活動很有意思,那就是《鄉村漫游記》。由于這個主題與五一勞動節有關,所以蘊含著一些沉甸甸的人文元素:辦事能力、主動性和責任性。如果條件允許,不妨帶領幼兒投身于鄉村,和農民伯伯一起工作、勞動、交談,真正做到“情動而辭發”。如果幼兒能夠感受到辛苦,感受到糧食的來之不易,并充滿對勞動人民的尊敬,教師該欣慰了,家長也該欣慰了。
隨后,在“區角活動”中,可以設計以下環節:
語言區:以勞動的圖示和圖片為主,在欣賞的基礎上表達。
表演區:以勞動的服裝為主,入情表演,產生移情體驗。
美工區:“我手畫我心”,繪畫勞動場景,激起情感漣漪。
在“家園共育”活動中,提倡家長首先要愛惜糧食,尊敬勞動人民,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榜樣。同時和孩子一起勞動,一起分享勞動的快樂,借此讓“責任、主動、勇氣、自信”等精神元素,植根于孩子的心靈深處。
以上設計的確在技術和人文兩個層面上予以了期待和關注,這樣的教育就是“雙行道”,這樣的課堂充滿溫暖,有厚度和深度,實現了技術和精神的深情握手。的確,真正好的幼兒教育離不開這樣的“雙行道”:師生不僅僅是相見,而是相處;教育不僅僅在學校,也在課外,在大自然;課堂不僅僅是技術的滲透,也是精神的觸摸;教學不僅僅是“低頭走路”,也在“抬頭仰望”。
二、活動:主題活動和方案教學不可或缺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基于此,幼兒教育應做到主題活動和方案教學相結合,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發展“菜單”。
就主題式互動課程而言,應以季節性、節日性以及幼兒的興趣點為話題,這樣的話題貼近生活,從幼兒視角出發,更容易觸發幼兒的興趣、感悟和情感。說實話,不了解幼兒的真實需求,教育工作必然出現“空轉”。學校教育之所以常常顯得“別扭、擰巴”,是因為把“根”扎到了政治、教化等成人的需要中。只有從幼兒視角出發,以一顆“同理心”看待幼兒的問題,才能生長出適合幼兒的“活德育”。
另外,設計主題活動時要注重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從教育價值出發設計主題;從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出發設計主題,從現有的“內容”或“材料”出發設計主題,從意外事件出發形成主題,圍繞幼兒自身生活設計主題……基于兒童,體貼兒童,扎根于兒童,與兒童“共情”的主題活動,才能奠定幼兒沉甸甸的素養、人文和情感。
同時,教師更要注重方案教學的開展。因為方案教學進行的方向、方式、時間長短,幾乎完全來自于幼兒的構想,這對于培養幼兒的自主能力不可或缺。這是一種注重“在路上”的教學。注重路上,其實就是注重個體生命真實的發展和律動,就是對個體生命從頭至尾發展較大的負責和呵護。正如美國教育學家帕克·帕默爾所說:“好教師和好父母每天都在地雷陣中探路,讓這種緊張促使自己向越來越廣博的愛敞開心胸。”
對進行以“老虎”為主題的教學來說,決定主題的過程可能是因為幼兒在電視上看過有關老虎的卡通,在學校中經常熱烈地談論有關“老虎”的話題,或在角落扮演老虎。幼兒對“老虎究竟有多厲害?”“老虎的究竟有多大?”等問題興趣濃厚,教師便鼓勵他們利用各種媒體、方式(例如,黏土、繪畫、勞作)來表達自己心目中所認知的老虎,或者讓小組討論并分享彼此所見,并討論有哪些方式可以證明他們對于老虎的想法是否確。之后師生決定到動物園觀察老虎、尋找與老虎相關的照片、錄像帶或書籍,長期研究老虎的生態,以便對老虎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這樣的教學打破了傳統,強調知識不再是由專家(教師)灌輸給幼兒,而是幼兒主動建構,是一種不斷延伸幼兒想法的教學,既不分科也不分割。真正高效的教育就是讓幼兒學會自主——自我設計、自我探索、自我選擇、自我建構。教師“放手”越早越好,正所謂:“越早放棄舊的奶酪,你就會發現新的奶酪。”
三、發展:個性化和多樣化不可或缺
“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是‘原創’,長著長著就成了‘贗品’。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的生活故事還沒有機會展開,就銷聲匿跡了。”為何成為贗品?其原因之一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少成長的“獨特性”的空間,抹殺了個性化和多樣性。因此,在幼兒教學中,注重個體差異,注重多元互動,顯得尤為重要。
之一:注重基礎性與層次性。從幼兒的學習特點出發,提出具體、明確的層級性和多元性的個性化活動目標。這些目標有一定的彈性,可以適應各類幼兒的個別需要和發展水平。
之二:注重主題互動資源的開放性與可選擇性。要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提供豐富、多層次的學習內容及操作材料,吸引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去自主選擇、探究學習并激發不同層次上的多種思考。例如,針對“家”這個互動主題,可以設計諸多開放性與可選擇性活動:學習做客、待客禮儀;通過剝鵪鶉蛋、桔子,鞏固剝的技巧,鍛煉手指的靈活性;通過拼擺食物拼盤,培養求異思維,發展創造力;通過制作禮物,激發愛同伴的情感……
之三:注重主題互動活動組織的多樣性與遞進性。首先,要重視幼兒學習方式的多樣性。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都可交叉使用;其次,要注重教師設問的多樣性,精心建構問題群,促進兒童學得輕松活潑;再次,注重援助指導的多樣性;最后,重視活動組織的遞進性,將集體教學活動設計為幾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環節,層層遞進,以培養幼兒主動探索、推理、總結、歸納、提煉的能力。
之四:注重評價的多維性與激勵性。新世紀的教育教學,幼兒評價的體系,不再是分出等級的“篩子”,而是激發前進的“泵”。因此,要注重評價的多維性、激勵性和人文性,提倡有溫度的評價,提倡有故事的評價,力爭使每一個幼兒思維的風箏都能自左自右、自前自后、自低自高自由地馳騁于藍天。
參考文獻:
[1][美]帕克·帕默爾.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吳國珍,余巍,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01.
[2]王學富.生命沒有標準答案.讀者,2012(19).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昭蘇縣陽光寶貝
雙語幼兒園)
【幼兒園教學要注重“雙行道”】相關文章:
• 幼兒園親子運動會中的不適宜行為
• 幼兒園教育資源開發利用
• 知識管理:幼兒園管理的新視角
• 幼兒園園長的素質與管理
• 幼兒園后勤管理
• 學前教育中舞蹈教學的延伸
• 幼兒園為啥開設“識字班”?
• 幼兒園觀摩活動中的“挑”
• 游戲在幼兒教育的有效性
• 創辦沒有“圍墻”的幼兒園是幼兒園發展的必然趨勢
• 如何構建和諧的幼兒園管理氛圍
• 提升幼兒園教學管理的策略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