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一種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學方法之一,是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提問直接影響師幼互動的質量和教學效果。有效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引導幼兒思考,還能促進師幼對話,使師幼一起發現問題,共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達到有意義的互動和交流,從而獲得新知和發展。但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還存在諸多問題,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對提問的認識不足、意識性不強;在教學中提問的盲目性、隨意性大;提問質量低,缺乏目的性和啟發性,對幼兒的提問缺少反饋和追問等。這些現象在新手教師以及中青年教師的教學中也顯得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問的數量多,頻次高
幼兒教師提問的一個最大特征就是:提問總體數量多、頻次高。教師提問過多,容易使自己的主導地位由主導變為主體,此種狀況長期下去,幼兒對教師會產生依賴,最終會導致問題意識的喪失。
可見,高密度的提問已經成為目前幼兒園活動組織中的重要特點,如此高的提問頻率其實是程式化提問的表現,使得活動冗長累贅,也限制了幼兒思維活動的空間,剝奪了他們發現、體驗的機會。
二、問題的質量低,缺乏啟發性
現有的研究中發現,年輕教師習慣以“對不對”“好不好”“是不是”等方式發問,幼兒無需任何思考,就可以機械地用“對”“好”“是”等來附和。這樣缺少啟發性的提問無法對幼兒的思維構成挑戰,無助于幼兒思維發展,反而容易流于形式。
由此可見,在幼兒園教學中,“好不好”“是不是”之類的提問比較普遍,然而這又是嚴重影響幼兒思維發展的一個因素。幼兒教師應該對問題有更好的設計,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如此簡單機械的問題水平上。
三、提問缺乏目的性
當教師的提問沒有圍繞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進行時,提問的創造性思維就較少。而且創造性提問少,可能的一個原因是教師對創造性思維的目標不明確,對幼兒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及對幼兒今后的發展認識不夠。一個目的明確的提問,需要考慮到教學目標,以及幼兒發展的目標,不是隨意而為。
研究發現,當教學目標不明確時,提問的內容也會模糊而不分明,難以表達確切的意思,常常在教學中重復提問幾次幼兒也難以作答,大大挫傷幼兒自信心和積極性。因此,提問缺乏目的性、偏離教學目的是對教學資源的浪費,有些問題雖能提起幼兒興趣,但卻無助活動內容的實施,也無法推進幼兒的發展。
四、教師的回應方式機械
教師對幼兒回答的反饋方式多集中在幾種方式上,缺乏多樣性。在教師的應答方式中,簡單肯定、表揚贊賞、習慣性重述是教師應答的三種主要方式,評價、誘導追問、鼓勵質疑比較少,而且幼兒教師重述問題,尤其是習慣性重述問題的現象明顯。上海靜安區調查報告表明:目前對待學生回答的反應,停留在重復、重述、更正層次,缺乏追問、延伸以及層次的擴展,啟發性提問太少。相對于問題數量,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不論是語言上,還是表情上給予學生的評價反應則顯得太少。僅有的一些反應主要是鼓勵和判斷,如“很好”“對”“不對”,語言相當簡單。在學生不會回答問題的情況下,不同的教師對學生的鼓勵程度有著很大的差異,對其失望的程度也不盡相同。
康丹的研究中指出,教師對幼兒回答問題后的反饋方式單一,缺乏追問。主要表現在對于幼兒回答不完整或不正確的回答,教師往往采取不予反饋的方式,缺乏追問的意識和技能。當幼兒回答出來的答案出乎老師的意料的時候,有的教師往往回避或者否定幼兒的答案的方式。
教學過程是師幼對話、互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幼兒的回答進行的評價,對提高幼兒學習興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的積極性和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有著直接的作用。教師及時適當的反饋會提升互動和學習的效果。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幼兒園)
【淺談幼兒園中教師的提問】相關文章:
• 幼兒園的槐花樹
• 幼兒園實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分析
• 幼兒園班級管理方法之我見
• 由孩子“失真”看幼兒園“家園誤會”
• 如何在幼兒園進行語言文學教育
• 幼兒園消毒質量監測結果分析
• 社會體制轉型學前教育研究
• 幼兒園教師憤怒情緒探析
• 幼兒園游戲化教學實現途徑研究
• 幼兒園炊事活動的準備
• 淺談幼兒園家園合作的形式
• 幼兒園不平衡環境的創設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