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幼小銜接是人生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如何盡快讓學生從以游戲為主的幼兒園小朋友過渡為以學習為主的小學生,要從發展和提高學生自身的內部適應能力入手,圍繞“學習適應能力,學會適應能力”這一核心,為學生做一般的和特殊的兩個方面連續的準備,以幫助學生實現兩個不同教育階段的順利過渡。
關鍵詞 幼小銜接;心理準備;行為習慣
幼小銜接是人生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不僅解決學生從幼兒園到小學順利過渡的問題,更能積極地影響學生一生學習,讓他獲得學習的興趣和做人的自信。如何讓學生盡快從以游戲為主的幼兒園小朋友過渡為以學習為主的小學生,要從發展和提高兒童自身的內部適應能力入手,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加強能力培養,減少或縮短不適應的過程,較順利地適應小學生活。
十幾年的低年級教學經歷,筆者對此頗有一番感觸。筆者認為,幼兒園、小學及家庭應以“在過渡中求適應,在適應中促發展”為指導思想,圍繞“學習適應能力,學會適應能力”這一核心,為學生做一般的和特殊的兩個方面的連續的準備,以幫助學生實現兩個不同教育階段的順利過渡。這里指出的銜接是全面的,不僅有知識、技能,更有情感、態度、能力方面;不僅有語言、數學能力,也有規則意識、任務意識、社會交往等社會能力。
1 要激發學生的入學興趣,使其內心向往學校生
活,幫助學生做好心理準備工作
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明確告訴學生,成為一名小學生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因為那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是個大孩子了,是令爸爸媽媽非常高興的一件事情。告訴學生關于學校的一些情況,學校與幼兒園不同的地方,安排時間帶學生到學校參觀,看看明亮的教室、開闊的操場、精心設計的黑板報、五彩繽紛的才藝展示欄、豐富多彩的課間活動,消除他們心理上的陌生感。善于利用周圍熟悉的事物、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引導他們探索發現,獲取知識,培養學習興趣。如學生在玩鏡子時,可以引導他們發現鏡子的反光原理,借愛迪生借鏡子之光救媽媽的故事激發學習的熱情。告訴他們上學后,知識淵博的老師會教給他們許多各種各樣的知識,那樣生活的本領越來越大,所以上學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讓他覺得上學好光榮,好開心,從內心很向往。
2 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學會獨立,遵守規則
2.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穿衣服、系鞋帶、整理書包、帶齊學習生活用具等習慣
要注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長千萬不要包辦代替,不要助長孩子懶惰心理,讓他離開父母和老師也能照顧好自己。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像洗手絹、掃地,擦桌子等。也要從小培養時間觀念,穿衣、吃飯、寫作業等不拖拉,不磨蹭,不浪費時間。懂得做完事情再玩,家長要及時督促,不要形成邊做邊玩的壞習慣,也可以適時給予恰當的語言方面的激勵。坐、立、行保持正確姿勢。愛惜學習用品,不亂花錢,不攀比吃穿。
2.2 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習知識重要的保證。家長要在家里給孩子制定一份作息時間表,每天給孩子留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可以從暑假就開始,也可以更早。如在孩子入學前的一段時間,家長每天晚飯后看報紙時,就可以讓孩子看看自己喜歡的書,等孩子上學后,自然就習慣了晚上看書做作業。接著就要認真按作息時間監督一段時間,直到孩子形成規律和習慣。一般來說,只要認真執行兩三周,遵守作息時間的習慣就會初步形成。如此下來,次數多了,時間長了,孩子就慢慢形成規律,有了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的責任感。還有,帶孩子出去玩,可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有順序地觀察事物,然后用語言清晰地表達出來。持之以恒,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觀察、思考習慣,對于發展他們的語言、思維能力都有益處。再如,要求孩子做完作業再玩,做作業時要專心、細心,敢于克服困難,看書寫字姿勢正確,不要養成邊寫邊玩、邊吃邊玩、邊寫邊看電視等不良習慣。
2.3 行為習慣
兒童時期是良好的品行建立并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的是非觀、審美觀等都需要正確的引導。因此,要在這一時期及時把握各種時機對學生進行教育。如在學生和小伙伴玩的不愉快的時候,幫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告訴他怎樣與人相處:同伴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互相禮讓。在以后的小學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會有很多,但家長和教師不會時時陪在身邊,自己應該知道怎么辦。孩子犯了錯誤時,批評教育后,家長也應該告訴他,以后在學校里違反了紀律,老師也會像媽媽一樣批評他,這都是為了幫他改正錯誤,使他能成為一個好孩子。告訴孩子要認真聽,按照老師說的去做。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還應隨時隨地滲透團結協作精神和文明禮貌教育,以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為孩子一生健康地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3 知識準備要適度,切勿拔苗助長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規定的培養目標,要求開展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5個領域的教育教學活動,對幼兒進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以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而事實上許多幼兒園增加小學課程內容,諸如英語、拼音、寫字、大量的識字背誦、珠心算、手指算、20以外加減法等教學內容,認為這是在知識上與小學接軌,孩子們學會了這些知識,上小學一年級會輕松些。其實這不是真正的幼小銜接,而是幼兒園教育的小學化,其弊端和隱患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就拿拼音來說,小學教師對英語和拼音的發音要求很嚴格,幼兒園教師的發音不一定準確,學生的發音不完善,教師不能做到一對一地發音矯正,形成很多錯誤的發音,帶到小學糾正起來更難。過早提筆寫字給學生造成的后果更為嚴重,從生理角度來說,學齡前的兒童手部小肌肉群沒有發育完善,手指肌力不足,握筆寫字非常吃力,很難達到家長和教師的要求,還可能造成手指變形(不正確的握筆姿勢直接影響寫字的效果,到了小學很難改正),從心理上也給學生造成壓力。再有珠心算和手指算,它的思維方式和小學一年級的分解組合相悖:小學一年級開始學數的分解組合時也用到手指,一個手指代表1,而在珠心算和手指算中一個大拇指代表5,其他每個手指代表1,5個手指都伸出來是9,學生做題時不知該信哪個老師的。20以外要求心算,他還用手指比劃。
說到這里,筆者以一位一年級教師和家長的身份呼吁,千萬不要再給幼兒園的教師和孩子施壓了,因為孩子不適合在幼兒園學這些東西,幼兒園在知識教學方面要少而精,以讀為主,即使一首古詩也要讓孩子都學會,字音準確,切忌多而濫,不要盲目追求量。幼兒園之間競爭激烈,盲目地追求學習量,那些只是做給家長看,還是要從長遠看問題,從孩子的發展出發,不要讓過重的學習壓力使孩子在幼兒園就厭倦學習。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而知識不是唯一,身心發展健康最重要,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快樂學習的天地,充滿夢的童年吧!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豐潤鎮紫草塢小學)
【談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相關文章:
• 在幼兒園如何培養幼兒繪畫能力
• 幼兒園多媒體教學優勢
• 澳大利亞幼兒園“自然生成課程”管窺
• 幼兒園動畫藝術教育實踐探索
• 幼兒教育幼兒識字能力培養
• 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的意義
• 幼兒園教師如何開展有效教學
• 幼兒園的“任務”
• 把養老院辦進幼兒園
• 小議學前教育教育預設思想的重構
• 幼兒園數學教學策略探究
• 淺談幼兒園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