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對于幼兒來說,如果只重視數學知識的學習,很容易導致枯燥和乏味。常言道:興趣是第一位教師,是一個人探究事物和從事活動的一種認識傾向。一個人對某事物感興趣時就會對它產生特別的注意,對該事物觀察敏銳、記憶牢固、思維活躍。并在幼兒的學習活動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那么在數學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尋找最合適幼兒的教學策略是非常必須的。根據《幼兒園教育綱要》的精神,數學活動應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為主,為幼兒日后學習數學創造有利條件,為幼兒終生學習數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論文關鍵詞:操作,探究,感知,游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對幼兒園數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法進行探索提供條件。依據這些理念,我們重新審視了幼兒園的數學活動,發現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學形式單一,多以集體教學活動為主,較少顧及幼兒的個體差異,教師的教學方法上往往不夠靈活,教師對數學教材的理解上還存在欠缺;教學的基點較多地定位在知識傳授的層面上,迎合部分家長要求以學習為主的目的,所以在數學的教學活動中多以傳授數學知識為主要目的;教學方法枯燥,教師進行“填鴨式”的教學,幼兒學得被動、機械,沒有快樂與興趣。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依據《綱要》的理念,在實踐中對數學的策略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讓幼兒在操作中理解數學
皮亞杰認為:“兒童不是學會算數的,而是重新發明算術的。”這說明數學不是按成人意志能“直接教會幼兒的”,而是要通過幼兒的“動作建構”“動作內化”“發明”來學會的。幼兒處于前運算時期的直覺思維階段,他們的心理表象符號功能處于萌芽階段,符號功能所產生的心理表象是具體靜態的物像,而不是內化、概括化的動態式心理表象。動態式心理表象的形成,必須通過反復的自由探索與親自體驗才能達到,僅靠單純口頭傳授是難以形成的。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教師不能單純地從演示到演示,從教到教,而要為不同層次的幼兒提供不同難度的材料:石子、樹葉、貝殼、剪刀、紙、筆、沙漏、盒子、塑料空瓶、毛線、布條、算式卡片、木珠、計算器、七巧板、撲克、鐘表、量杯等,讓幼兒通過操作擺弄具體的材料,初步理解、形、量等數學知識,只有幼兒通過親手操作他才能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學會數學,并且能從心理喜歡上數學。
二、讓幼兒探究后再進行教學
在數學活動中,我們經常看到幼兒在做加減運算時的“掰手指”現象,究其原因,是抽象的數字與數字所蘊涵的實際意義在幼兒的頭腦中出現脫節造成的,而產生這一現象的實質是幼兒缺乏自主探索、積累感性經驗的過程。因此,幼兒對抽象的數概念的理解與掌握,首先應從探究開始。所謂探究,就是讓幼兒在數學區域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際水平,自主地選擇教師投放的具有層次性、漸進性的操作材料進行操作練習,從而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獲取感性知識。如在學習5以內各數的組成時,我們在數學區投放了數字與實物相匹配的“花”“房子”等第一層次的材料;數字與點子相結合的“分家”、涂色等第二層次的材料;填數字、做組成等綜合性的第三層次的材料,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在數學區域中進行自主探索。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究后,再組織集體教學活動,把幼兒自我感知的、零碎的、散亂的知識經驗進行整理、歸納、提煉,幫助幼兒把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經驗,提高幼兒對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并且幼兒在自我探索后能夠表現出更強的成功感。
三、讓幼兒先感知再進行練習
幼兒掌握數概念需要先經過借助操作材料不斷探究;邏輯推理類型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如分類、排序、交集等概念,則需要先進行集體教學讓幼兒感知規律。集體教學的目的是熟悉問題的要領,為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練習、領會要領作鋪墊。在集體教學中,教師通過直觀教具的演示講解、啟發性的提問以及幼兒的參與性討論,讓幼兒發現物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總結出規律。如,在幼兒學習“排序”時,我們先進行集體教學,以情境性游戲的方法出示教具:“過節了!看舞臺打扮得多漂亮。”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各種形狀的氣球:這些氣球是怎么掛的?有什么規律?后面應該怎樣掛?教師啟發幼兒找出掛氣球的規律,使幼兒清晰地領悟到物體排序具有規律性。
(一)首先幼兒在感知的過程中存在誤區
幼兒在先感知操作的過程中尋找單雙數的規律,找出的規律可能與教學目標不相符合,需要教師的啟發與引導,大部分的幼兒能夠很快找出規律,仍有小部分幼兒不能夠找出,那么在表格的設計上我們再一次進行了調整,讓幼兒之間的表格有個體的差異,那么幼兒操作起來很符合幼兒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年齡特點,這樣幼兒也能夠獲得相應的發展。并且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教師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應提出不同的要求,讓幼兒能夠“跳一跳,摘果子”。
(二)教師在指導中的指導策略的靈活性
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必須要支持幼兒、鼓勵幼兒敢于去嘗試去探索,并且為不同層次的幼兒提供相應的支架,讓幼兒層層深入的去探索,幫助幼兒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感。
根據不同的目標,在數學活動中當幼兒經歷集體教學后,便可轉入到練習階段,即可讓幼兒在數學活動結束后在區域活動中自主地選擇操作材料,從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根據教師提供的不同層次的材料反復進行練習,從而不斷推動幼兒求異、求變思維的發展。
四、讓幼兒在游戲和生活中學習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深愛幼兒的喜愛。教師創設一個蘊涵一定數學知識的生活情景,讓幼兒扮演生活情景中的社會角色,在一個模擬的小社會中進行數學活動,不僅能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幼兒思維積極的展開,而且能使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幼兒思維積極的展開,而且能使幼兒較為逼真的游戲情景中準確感知數學知識,獲得相應的發展。
現實生活是幼兒數學學習的源泉,在數學教學時要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貼近幼兒的現實生活,借助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這樣讓幼兒更加的直觀。如,讓幼兒在大型玩具和教室里找幾何圖形、觀察操場上地磚的圖案等,從而讓幼兒知道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總之,教師要積極運用各種教學策略,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幼兒思維的探究性和獨立性,使數學更好地為幼兒的生活服務。
【幼兒園數學教學策略探究】相關文章:
• 在幼兒園如何開展德育工作
• 幼兒園老師的一天
• 廣東省幼兒園等級評估的歷史回顧
• 談談幼兒園小班常規管理
• 孩子在幼兒園被打家長怎么辦
• 幼兒園的體育教學意義
• 別太在意孩子幼兒園吃飯情況
• 淺論“互聯網+”時代中的幼兒園
• 幼兒園課程改革之我見
• 幼兒園“家長約談"工作調查
• 幼兒園常規教育管理
• 試論幼兒園益智區材料投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