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游戲是由教師指導并激發幼兒自由選擇、自由定向并負載一定教育價值的活動。幼兒園游戲與教學游戲有區別:教學游戲是教育者利用游戲的形式,為發展訓練幼兒能力,傳授鞏固幼兒的知識而制定的有規律的類游戲活動。嚴格來說,教師始終是活動者的發起者、組織者和監督者。
一、幼兒園游戲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與幼兒的關系處理不當
在幼兒園游戲中,幼兒的主體性如何體現,與活動中主客體的關系是有直接影響的。在處理教師與幼兒兩者關系時,不少教師干預游戲的主題、方向,武斷地評價游戲的水平,用獎勵、表揚、批評等手段將游戲導向預定的結果。在這當中教師往往會由于過多的指導干擾幼兒游戲主體性的發揮或偏離游戲中的規則而破壞兒童的游戲。如角色游戲中,扮“銀行職員”的幼兒跑到“超市”去了,教師便去教育他要堅守崗位盡職盡責等等。幼兒不大情愿地又回去扮“銀行職員”了,其實他很想玩一下買東西的游戲,便自己增設了下班逛街的情節。由于教師按自己的設想去指導,卻破壞了這個孩子的游戲。第二種情況是:高度強調幼兒的主體地位而漠視教師的導向作用,認為幼兒既是游戲的主人,那在游戲中就應該讓幼兒自由、自發地展現他們的言行,教師處于從屬地位,只是一個觀察者。
(二)學與玩的關系被割裂對立
如果把學習看作游戲并行的具有獨立地位的活動來考察。學與玩是相對獨立的。但幼兒既需要在老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指導下獲得知識經驗、發展能力,也需要在自娛自樂中幸福、愉快地自由成長。這兩者對幼兒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都具有獨特的作用。我們不應該厚此薄彼,當然我們也不可由此割裂兩者甚至把兩者對立起來。玩與學是互相促進的。玩能為學積累豐富的經驗,而學又能為玩提供新的內容。游戲體驗在學習中再現,學習成果在游戲中鞏固。當學習要求成為幼兒的需要時,兩者間便實現內在的統一。我們可通過情境轉換,淡化學與玩之間的界限,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學習成果,在游戲情景中快樂學習。一句而概之:玩中學。
(三)重過程輕結果,缺乏動態發展的游戲目標
幼兒園游戲從本意上是不追求外在結果的。它的價值體現在自娛自樂的過程中。于是有人就此反對教師以任何方式設定預期結果。誠然,我們應屏棄以往幼兒園游戲開展中教師按自己的意愿強加結果的誤區。但強調過程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可以忽略結果。游戲做為幼兒園這個專門教育機構的活動,常常帶有盲目性和偶然性。如某些教師在組織自選游戲時把玩具“嘩啦”一倒,讓幼兒各自玩,然后教師搬張椅子一坐了事,還聲稱“讓幼兒自主發展”。這時幼兒也能從中有所收益,但畢竟很有限。事實上,漠視結果也折射出對過程理解的偏頗。
二、幼兒園游戲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制定游戲目標
教師在游戲前必須有一定的目標導向,使教師更好把握游戲的發展變化,隨機變化。制定游戲活動預期目標,最重要的是了解幼兒的需要。通過日常與幼兒的接觸、交流,把握幼兒的焦點,關注幼兒的興趣所在。這樣我們才可根據幼兒的需要生成一定的活動。
(二)創設互動的游戲環境
幼兒的發展總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完成的。游戲環境能激發幼兒游戲的愿望,它將引導幼兒進入特定的游戲狀態,實現教師的教育意圖向幼兒的自主發展的轉化。可見,根據游戲預期目標創設高質量的游戲環境的準備工作是不可忽略的。我們要重視物質環境的質量。運用幼兒園現有空間使每一處都能吸引孩子們去游戲。在同一空間還應具有多種游戲功能,做到一處多用,并充分提高各區的實際利用率。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幼兒對環境布置的參與,讓幼兒在游戲準備中擁有自主權,更能引發幼兒投入地游戲。
(三)選好游戲適宜時機
教師應根據游戲類型、特點安排不同的時段,讓幼兒能從容地游戲。如角色游戲等費時較長的應在專門的游戲時間開展。而過渡環節(如來園、飯前飯后、課間)可安排較靈活的個體游戲(如插塑、穿珠、繞線等)。而有一定關聯的游戲(如“醫院”“娃娃家”“理發店”“餐廳”)應盡量在同一時間開展。
(四)游戲過程中及時、適當的指導
游戲是幼兒自主自發的意愿活動。游戲開始于幼兒的自由選擇。游戲的主題應當由幼兒自己提出,角色應由他們確定而不是教師的硬性規定。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視情況給予適宜的幫助是必要的。此外,教師對游戲的指導是需通過觀察來實現的。教師要通過觀察分析,了解幼兒需要那些幫助,給予及時的幫助。
【幼兒園游戲問題及解決策略】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教研組建設初探
• 幼兒園戶外活動場地的開發與利用
• 幼兒園美術活動中信息技術的運用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育在生活中的運用
• 幼兒園中游戲教學法的應用
• 談幼兒園的創新管理
• 幼兒園建筑設計研究與實踐
• 我的寶寶上幼兒園了
• 電化教學在幼兒園的應用
• 幼兒園音樂活動中的情感教育
• 幼兒園區域游戲活動指導策略
• 將“愛的教育”根植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