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創設作為教育的“隱形課程”,在幼兒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幼兒園區域環境是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個性特點、教育目的創設的區域內的環境,包括區域內放置的材料和制作的玩教具。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主要分為創設幼兒園區域的物質環境、精神環境和游戲環境。根據幼兒發展需求和主題教育目標創設立體化育人環境,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能動性,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與幼兒共同創設出具有特色的區域環境。
一、營造具有生命力的環境創設氛圍
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智慧起源于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映體現了幼兒從中獲得的經驗與其他空間經驗的聯系。幼兒園區域活動實施過程的人際關系狀況以及區域內容與其他空間經驗的相關性對幼兒的區域活動具有重大影響。
(一)以幼兒為主體的創設基點
創設區域以“幼兒本體”作為出發點,構建活動區環境,“幼兒本體”內在具有發展的內驅力。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應以幼兒為出發基點,選擇適宜幼兒的環境主題,使環境創設符合幼兒的內在需要,同時讓幼兒收集便于攜帶且安全、易操作的材料參與環境創設,融入環境創設的過程中,使其覺得創設的區域環境“真實而熟悉”,而不是“華麗而有距離”。如在《環保小達人》的主題網絡中,可以在環境創設的區角呈現一些簡單的廢舊物品,如廢舊的玩具、易拉罐、紙盒子,果皮等,讓幼兒實際觀察如何將廢舊物品合理利用,變廢為寶,并且嘗試將其進行可回收垃圾與不可回收垃圾分類,然后讓幼兒動手操作將廢舊物品歸類,進行修理、施肥、贈送,讓幼兒多感官地參與活動,激發幼兒發明創造的探索精神,理解廢品利用帶來的社會價值,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
(二)以適宜幼兒發展為支持目標
幼兒階段的成長在個體發展的一生具有獨特性,幼兒階段的教育亦是保育與教育的融合,關注幼兒身心的發展,利用區域環境的創設,對幼兒的探究過程進行跟蹤觀察,適時給予幼兒適當的引導和支持,使幼兒能夠實現對問題創造性的解答。如《我們都是好朋友》環境創設,在幼兒園教室內墻面設計一株漂亮的大樹,讓每一位幼兒將自己的照片放在一片片樹葉上,使幼兒形成良好的集體感,形成班級歸屬感。同時,結合
音樂活動《找朋友》,使幼兒更清楚地知道同伴之間要團結友愛,體驗與同伴一起活動的快樂,互相幫助,學會在生活中認識,結交新的朋友。
二、創設以幼兒興趣為中心的“環境網絡”
幼兒園作為幼兒教學活動的主要場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給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使他們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即在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應結合幼兒的興趣,利用有限的空間資源,合理布局各區域,創設適宜幼兒身心發展的環境。
(一)利用有限空間,創設多維立體環境
在幼兒園有限的空間內,應合理設置其空間布局,優化區域活動環境。首先,充分利用室內外地面、墻面和空間等,盡可能多地為幼兒創設豐富多彩的區域環境,如可利用室內墻面空余設計“寶貝照片墻”,讓班級幼兒將自己喜歡的個人照片放在每個照片夾里面,讓幼兒體驗到自己也是墻面環境創設的參與者,時刻為自己創設的環境而自豪,有助于形成集體歸屬感;其次,有效利用陽臺、走廊、樓梯、櫥柜、窗戶等連接地帶,使教室內外的空間形成立體構架,延展區域環境,如利用走廊設計“中國郵政EMS”,設置郵局柜臺、準備物品、設置快遞專線,雕刻印章,也可以讓幼兒自己準備禮物帶到幼兒園,讓幼兒充當“EMS快遞員”,將貨物送到自己的好朋友、班級等目的地。
(二)明晰活動區域特質,設置獨特環境區
在區域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每個區域的環境創設帶有自身的獨特性,材料的準備和設計理念也具有應具有差異性。區域環境設置主要包括裝扮區、科學區、建構區、角色區等不同區域,應明晰各區域環境的特質,對不同區域,設置適宜且符合本區域特質的環境創設。如“角色扮演區”創設“小班娃娃家”,可以借助柜子、拼接墊子、布匹將娃娃家分隔成客廳、廚房和臥室,并使用卡片標注相應的房間名字,以多種開放式的材料在客廳設置桌子、沙發、電視機,在廚房設置煤氣灶、鍋、碗、勺子,在臥室設置小床、娃娃、衣柜等,給幼兒創設適宜、溫馨的環境,讓幼兒扮演各種人物角色,還原生活經驗。
三、投放多樣且富有變化的區域材料
區域材料是決定幼兒在區域中活動質量的重要內容,區域材料的結構性、多元性、替代性、開放性、變化性應在投放的各類材料中均有體現,引發幼兒去創造、去操作,使幼兒自主地生成新的主題和內容,成為區域環境創造的主人。
(一)區域材料投放的“層次性”與“擴散性”
區域材料的適宜投放是活動區幼兒活動成效的關鍵所在。材料是誘發區域活動、豐富游戲情節、促進幼兒發展的主要外因,材料的投放要便于幼兒選擇和拿取。考慮到個體差異,區域材料的投放要具有鮮明的層次性,為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不同難度的活動材料。同時,投放的材料應具有擴散性,提供半成品材料,利用材料缺失的策略,促進幼兒自主地探索,注意材料具有實用性、安全性、可變性,并時常更換。如建構區材料的投放,應投放不同形狀的大型積木、中型積木、小型積木若干,易拉罐、繩子、箱子、木板,石頭、建筑模型、測量工具、雪花片、紙盒,交通標志、花、草、娃娃、小動物等多類高結構和低結構的材料,訓練幼兒的想象力和操作能力,搭建出具有特色的建構物體。
(二)區域材料使用的“自主化”與“有效性”
根據蒙臺梭利“有準備的教學環境”,在區域環境創設中應該如何利用區域材料的自主探索?首先是區域環境創設材料類型的自主選擇。應讓幼兒參與區域環境材料的選擇,教師應與幼兒共同選擇創設區域環境的材料。其次是區域環境創設材料、資源的自主選擇。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決定了幼兒必須通過操作具體的材料來學習,“直觀形象物的呈現”對幼兒思維成長尤為重要。因此,選擇讓幼兒自主選擇直觀具體的區域材料能夠鍛煉幼兒的直觀形象思維,促進幼兒的發展。第三是區域環境創設方式的有效選擇。給幼兒一定的自由空間,對幼兒在區域環境的創設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不能“禁錮”某種活動方式,應讓幼兒嘗試“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和解決問題。例如,美工區的“冰淇淋作坊”,準備剪刀、瓦楞紙、彩色卡紙、A4紙、皺紋紙、畫紙,鉛筆、水彩筆、油畫棒、顏料等材料,讓幼兒自主選擇材料、開動腦筋制作各式各樣的冰淇淋,給不同的冰淇淋涂上不同的色彩,提供幼兒自主選擇、自主制作的具有“生命力”的環境創設。
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是一項立體、多維的系統工程,創設幼兒區域環境,須從“幼兒本體論”出發,貫穿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基本理念,以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為目標。立體化的區域環境的建構打破了以往幼兒園中幼兒與環境創設的“距離感”,通過提供多樣性、開放性的材料,使幼兒處于“喜歡的”“融洽的”的幼兒園環境中,自我身心得到發展。在區域環境創設中,我們把區域環境創設的權利交給了幼兒,用材料本身去激發孩子的自主性、參與性,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區域材料,創造多種多樣的環境區域。將區域環境“主題網絡”、富有特色的材料投放、具有生命力的創設氛圍有效地結合以來,科學引導幼兒在區域環境建構中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系)
【如何構建幼兒園立體化區域環境】相關文章:
• 幼兒園的快樂進餐芻議
• 論幼兒園游戲區域的材料投放
• 《幼兒園環境設計與布置》課程分析
• 如何選擇幼兒園?等
• 淺談幼兒園開展德育活動的有效途徑
• 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之淺見
• 大地震中的幼兒園教師
• 師范類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模式探討
•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提問技巧
• 如何克服幼兒園“小學化”傾向
• 學前教育專業男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
• 幼兒園班主任如何做好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