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察布市蒙古族幼兒園 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 012000) 摘 要:兒童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種什么,就會收獲什么。良好的習慣對于孩子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yè)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因此,要注重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因為良好的校園文化必將影響到每一顆純潔無暇的心靈。其次還要及時調(diào)適教師的心理,這樣才有助于健康校園文化的形成。
關鍵詞:幼兒園;習慣; 校園文化
1987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巴黎,人們表現(xiàn)出無比的崇敬,有記者這樣問其中一位得主:“在您的一生里,您認為最重要的知識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的呢?”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 “在幼兒園。”記者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么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里學到了什么呢?”諾貝爾獎得主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里,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熱愛藍天,要仔細觀察大自然,要熱愛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于是,這個絕妙的回答激起熱烈的掌聲。事實上,大多數(shù)科學家認為,他們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習慣。正如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兒時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必將受益終生。
兒童期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種一種思想,就會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會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會收獲一種命運。習慣對于孩子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yè)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因為習慣是一種慣性,也是一種能量的儲蓄,只有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發(fā)揮出巨大的潛能。對于幼兒園教育來說,意義就在于此。
那么,怎樣培育兒童的良好習慣呢?本文認為,首先,要注重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必將影響到每一顆純潔無暇的心靈。首先,校園文化有助于兒童健康心理的構建。人的無限豐富的心理不是先天具有的,歸根到底來源于實踐,但是,心理發(fā)生以后的建構則是在已有的心理結構與精神文化作用的統(tǒng)一中進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精神文化創(chuàng)造了人的心理。精神文化對心理的建構,從一個角度說是精神文化環(huán)境向人的心理的不斷內(nèi)化,從另―個角度說也是人以認識、情感等心理生活的方式享用和消費精神文化,這就是人的心理機制對精神文化的整合,通過它的整合作用,精神文化信息得以內(nèi)化,人的心理得以發(fā)展。
其次,良好的校園文化具有同化功能。校園精神文化是以一種內(nèi)化為隱性的、精神的規(guī)范和尺度去影響人的。它反映的是學校中的人、事、物的精神性存在,所以校園精神文化是一種無形的環(huán)境力量,它通過一種氛圍的營造,對學生進行潛在的隱性的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內(nèi)化為學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為。這種氛圍的形成,其核心是特殊的心理環(huán)境的形成,它反映出學校所有成員特有的共同的心理品質(zhì),同時也給置身其中的全體成員以特有的心理影響。所以說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心理健康要求的校園精神文化,就是創(chuàng)設良好的群體心理氣氛。良好的群體心理氛圍一旦形成,群體共同的價值取向,群體成員的歸屬感、認同感,使得群體成員形成共同的心理傾向,甚至具有共同的心理品質(zhì)。易言之,盡管心理環(huán)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的環(huán)境,但它對學生的心理活動,乃至對整個教育、教學活動,都有巨大的潛在影響力。一些研究者指出,心理環(huán)境對“兒童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力,它們和老師、學生之間所形成的關系不僅影響兒童的學業(yè)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影響了他們整個個體的成長”。
第三,校園文化具有導向功能。校園精神文化的價值導向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校風建設上。校風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通過無形的大家共同認可的價值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依靠群體規(guī)范、輿論、內(nèi)聚力等無形力量實現(xiàn)對成員的約束。以哈佛大學校訓“讓柏拉圖與你為友,讓亞里斯多德與你為友,更重要的是,讓真理與你為友”為例,這不只是幾個字的拼湊,而是一種文化積淀,一種人文精髓,是這所學校世代永存的行為風范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與其說哈佛大學是致力于培養(yǎng)社會良才,倒不如說它是在用一種不息的精神引領著每一學子,引領學子們走向人文、走向真理。校風潛藏于校園,又彌漫于校園,同時又顯性于個體行為,深刻影響著校園人的心理趨向和精神狀態(tài),達到一種“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形成心靈的感應和精神的升華,使人有意無意地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心理品質(zhì)等方面與教育目標相一致,從而實現(xiàn)對自身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塑造。
校園精神文化作為一種載體,既是深層的群體意識。又是群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用無聲的語言傳遞大量信息,對提升心理健康意識有很大的隱性教育功能。但同時,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要經(jīng)歷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過程。因此,我們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書畫展覽、歌詠比賽、體育運動等等,這樣可以讓大家在文體表演中展現(xiàn)自己對美的塑造,在趣味活動中培養(yǎng)崇尚科學、追求真知等等,可以使兒童在不同程度上釋放能量、敞開心扉、展示自我,獲得身心愉悅,得到熏陶并從中受益。
幼兒園是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或者,他像“無菌培養(yǎng)室”那樣要求純凈潔白,或者,他又像花圃那樣需要一點和風細雨,這一切,也對從事幼教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舉例說,盡管我們在不斷地進行師德學習,抓師德師風,但體罰和變相體罰還是在校園時不時地演繹著。教師的某些不良情緒、行為也直接作用于學生,影響了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和意志品質(zhì)的鍛煉,也為幼教部門鳴響了警鐘。造成這樣的原因除了某些教師缺乏職業(yè)道德之外,教師的心理狀態(tài)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例如競爭的激烈導致如職稱、聘任、上崗、績效工資等等方面的較大區(qū)別,還有各種各樣的量化評比等,也對教師形成了一定的壓力。這些,有學校管理方面的問題,也有來自于社會的多種影響。教師作為一種職業(yè),歸根到底還比較清苦,幼教工作者尤其更需要像母親一般付出,這就更要求我們適時調(diào)適自己的心態(tài),積極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或者,不遠的將來,諾貝爾獎得主就在我們的孩子們中產(chǎn)生。
【諾貝爾得主與幼兒園教育】相關文章:
• 女兒在幼兒園遭遇“失戀”
• 幼兒園課程游藝思考
• 農(nóng)村學前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
• 分析幼兒園消防工作的開展
• 以圖畫書為載體開展幼兒園閱讀教學
• 走路去幼兒園
• 幼兒園大班額現(xiàn)狀及對策
• 淺談幼兒園班級墻面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
• 如何提升幼兒園集體教學的有效性
• 加強幼兒園德育教育的思考
• 試論幼兒園語言教學的關鍵因素
• 兒歌應用于幼兒園教育的調(diào)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