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園數學教育策略
其他論文 日期:2019-03-27 作者:vigilia°寶瓜
摘要: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有序的教學,這種有序不但會帶給孩子安全感,也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周圍的事物,培養孩子清晰的思路,為他日后做事情講條理打好基礎。幼兒園數學學習的重要目的就是發展孩子智力、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關鍵詞:幼兒園;數學教育;趣味滲透
一、讓幼兒在操作中理解數學
皮亞杰認為:“兒童不是學會算數的,而是重新發明算術的。”這說明數學不是按成人意志能“直接教會幼兒的”,而是要通過幼兒的“動作建構”“動作內化”“發明”來學會的。幼兒處于前運算時期的直覺思維階段,他們的心理表象符號功能處于萌芽階段,符號功能所產生的心理表象是具體靜態的物像,而不是內化、概括化的動態式心理表象。動態式心理表象的形成,必須通過反復的自由探索與親自體驗才能達到,僅靠單純口頭傳授是難以形成的。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教師不能單純地從演示到演示,從教到教,而要為不同層次的幼兒提供不同難度的材料:石子、樹葉、貝殼、剪刀、紙、筆、沙漏、盒子、塑料空瓶、毛線、布條、算式卡片、木珠、計算器、七巧板、撲克、鐘表、量杯等,讓幼兒通過操作擺弄具體的材料,初步理解、形、量等數知識,只有幼兒通過親手操作才能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學會數學,并且能從心理喜歡上數學。
二、教學內容的廣度、深度不夠
幼兒園數學普遍存在內容淺、容量少的問題,在廣度和深度上遠遠不能滿足幼兒智能發展的需要。由于現 代社會信息的增大,幼兒受多種信息的刺激,其智能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學習《綱要》所規定的內容是輕而 易舉的事,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學習《綱要》以外的知識。例如:學前班數學課本上只有簡單的5以內的組成分解 、加減法、 序數及簡單的形體內容。原來半年學完的課本,現在幼兒園只用幾個活動就學完了,而且全都能領 會。再就是各年齡班存在著重復教學。如中班講了5 以內的組成分解,到了大班還要學習5以內的組成分解,學前班也還得如此。這種無深度的反復教學,不但激發不了幼兒的求知欲,反而阻礙了幼兒的思維發展。
三、加強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蒙氏教育價值觀大力倡導教師重視幼兒的心理特點,要清楚地掌握到什么樣年齡段的幼兒喜歡什么樣的操作材料,以及哪一項活動應該使用哪些材料,教學中都應該有充分的實際準備與總部署。例如,幼兒非常熟悉的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智能學具等操作材料,這些工具在外形和顏色上設計都別出心裁,幼兒非常喜愛。幼兒園教師應該選擇材料上多下功夫,為幼兒制造出更多的符合他們心理特點的操作材料。
另外,教師還可以與家長積極配合,調動幼兒的積極參與性,一起來制作操作材料。通常幼兒都非常喜歡自己親手做出來的東西,這對于數學教育來講是非常有利的。
四、增強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教師要掌握幼兒的心理特點,哪一年齡段的幼兒喜歡用什么樣的操作材料,某一活動該采用什么樣的操作 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數。如幼兒智能學具、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插塑雪花片、沙盤教具、游戲卡、圓點卡等操 作材料顏色鮮艷,很受幼兒的喜愛。除此之外教師要多下功夫,巧選材料,為幼兒制作出適合其特點的操作材 料。還要充分調動家長及幼兒的積極性,親子共同制作。由于幼兒親自參與,他們對操作材料會倍感親切、倍加喜歡、倍加愛護,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五、創設模擬情景,讓幼兒操作應用
幼兒園在開展數學教育中,教師要多給幼兒設置模擬情景:將現實生活中的情景導入,利用一些真實物,多給幼兒提供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身臨其境,運用已有的知識,通過親身實踐而主動獲得。在數學教育過程中,讓幼兒借助已有的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對新知識的主動探索。如:在大班開展“5以內的加法列式”教?W時,教師在幼兒認識各種蔬菜的基礎上,通過創設“超市買菜”這一模擬的情景讓幼兒學習“5以內的加法列式”。教師在創設布置的“超市菜場”的環境中,提供了幼兒認識的各種蔬菜,在每樣蔬菜上都標上了“價目”,然后給每個幼兒“5元錢”,要求幼兒在“超市”購買兩樣蔬菜,要正好用完“5元錢”。這樣,既鞏固了對各種蔬菜的認識,又學習了“5的加法列式”。在與幼兒共同分析、討論所列出的算式的過程中,讓幼兒體會到選購兩樣相同的蔬菜,由于選購的先后順序不同,列出的算式有所不同;列出的算式相同,由于選購的蔬菜不同,算式所表達的意義是不同的……讓幼兒在模擬的情景中操作、學習和應用。
六、數學教學應以游戲為主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動力,為了引發他們強烈的學習動機,利用玩具和游戲寓教于樂,是幼兒最容易接受、最樂于參與的一種學習模式,而幼兒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點子,無形中就培養了靈活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在“認識圖形”教學中,其目標是練習認識三角形,圓形和長方形。我用硬紙板做成這三種圖形,放在地上,然后放輕松的
音樂開始做游戲。幼兒們排成一隊,由老師指揮,老師喊出圓形時,幼兒就跳進圓形,別的幼兒在旁邊當裁判,看他跳得對不對。這樣玩過幾次后,幼兒基本上都能認識這三種圖形了。用三種圖形拼成不同的圖案,如小飛機,紅綠燈等,讓孩子在游戲中發揮了主動學習的能力,發展了他們的想象力。因此,游戲在幼兒一日活動中占據了很大的空間,幼兒在游戲中輕松、自主的掌握了數學知識,從而喜歡數學、探究數學、學習數學。
幼兒的認知、語言表達、社會技巧等能力的發展都是漸進的,經過學習而不斷積累、發展、成型,因此,幼兒教育是一個系統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循序漸進,長期堅持,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取長補短,只有這樣才會取得預期的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州廣河縣第二幼兒園 731300)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育策略】相關文章:
• 如何提升幼兒園的課程領導力
•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研究
• 幼兒園音樂教育生活化之淺探
• 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策略探究
• 幼兒園如何開展素質教育
• 幼兒園差異教學的價值
• 淺談幼兒園教學課件的制作
• 幼兒園獨生子女教師和諧人格的養成
• 淺談幼兒園科技教育
• 淺談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教學組織形式
• 鄉村學前教育發展芻議
• 淺析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