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古詩文教學探析
其他論文 日期:2019-03-27 作者:很好聽的BBS用戶名字
摘 要:我國的古詩文包羅萬象,寄情山水,寓意深刻,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幼兒園開展古詩文教學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語言能力,提高幼兒的文化素養,而且能夠陶冶幼兒的情操,使其受益終身。在古詩文教學中,要使用多種教學形式將古詩文變得簡單,增強教學的趣味性,通過幼兒園、班級和隱性環境創設,激發幼兒學習的欲望,使幼兒積極主動學習,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感悟古詩文的經典和寓意。
關鍵詞:幼兒園;古詩文教學;趣味性;文化素養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4-0075-02
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借助詩詞表達自己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想感情,用優美的詩文構建了一幅幅瑰麗的畫卷。讓幼兒誦讀學習優美的古詩文,不僅能鍛煉幼兒的語言能力,陶冶情操,還能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在幼兒園開展古詩文教學活動的意義
1. 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
古詩文的文字凝練、精巧,音韻獨特,意境優美,對仗工整,節奏明快,朗朗上口,而且7歲之前幼兒的學習偏重感性的右腦,誦讀古詩則能夠充分刺激幼兒的右腦發育,有利于幼兒從小接受詩文語言的熏陶,較快地感受優美的古詩文語言和意境,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2. 培養幼兒的文化情懷
古詩文大多不復雜,言簡義豐,可以讓幼兒充分發揮其想象力,提升幼兒的文化情懷。在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中,幼兒記下知識,這些知識就會在幼兒的心里生根,在日積月累中積淀許多文化素養,隨著幼兒慢慢成長而慢慢感悟。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讓幼兒背誦古詩文、了解經典知識,接受文化的熏陶,堅持不懈地誦讀,這些潛意識的文化精髓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成為良師益友。
3. 熏陶幼兒的道德情操
首先,感受美好文化,培養幼兒傳統孝道美德。為了文化和美德的良性互動,要將古詩文教學和傳統孝道美德相結合,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幼兒對古詩文的興趣,將文化精髓教育和培養幼兒孝道教育滲透于教學活動中。例如,為加深幼兒對古詩文的感悟,發揮中華傳統文化深遠持久的影響力,可以把古詩文和特定的時間相融合,靈活安排教學內容,在“重陽節”“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時,教幼兒誦讀關于報答母親的古詩《游子吟》、孝順父母的《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等誦讀作品,在潛移默化中加強中華傳統文化作品的感染力,培養幼兒傳統孝道美德。其次,塑造良好個性,促進幼兒文明禮儀的養成。把古詩文教學的內容融入幼兒的文明禮儀,能夠讓幼兒時刻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例如,用餐禮儀:幼兒通過學習古詩《憫農》,感受“粒粒皆辛苦”,從而文明用餐做到不浪費糧食;在園禮儀:《弟子規》中的“見師長、把禮行,先稱呼、再鞠躬”;待客禮儀:《弟子規》“家來客、莫生冷,敬茶水、讓座凳”;做客禮儀:《弟子規》“進他宅、先敲門,事說清、莫久停”;說話、乘車和做事禮儀:《弟子規》“交談中、注眼神,言大方、心誠懇。粗痞話、切莫云,刻薄語、傷感情。乘車船、風尚新,讓座位、敬老人”。在教學潤澤中養正品行,塑造幼兒開朗、大方、謙讓、友好的個性,使整個幼兒園處處充滿“有禮、友愛、積極、上進、和諧”的良好氛圍。再次,誦讀古詩文,激發幼兒愛國情感。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思想寶庫,古詩文不僅能給幼兒提供文學滋養,讓幼兒懂孝道、知文明禮儀,還可以激發幼兒的愛國情感。如教學古詩《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故事的形式向幼兒講述古詩的意境,讓幼兒感受詩人贊美大自然的神奇壯麗,以及詩人樂觀豪邁的感情和愛國情懷。
二、幼?汗攀?文類型的選擇
1. 朗朗上口,淺顯易懂的古詩文
例如,選擇駱賓王的《詠鵝》這首古詩在小班開展。鵝是小朋友最熟悉的動物,且全詩篇幅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在教學中幼兒比較容易理解,這樣詩句自然而然地就印在幼兒的腦海里。又如,抑揚頓挫、字正腔圓、千古流傳的李白的《靜夜思》,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等古詩文淺顯易懂,幼兒易記易背易理解。
2. 有故事情節的詩句
愛聽故事是幼兒天性,曹植的《七步詩》,押韻工整,且其中蘊含著一個故事,在教學中就可以引入故事:作者曹植的哥哥曹丕嫉妒他的才華,有一次哥哥曹丕命令他的弟弟曹植走七步,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就將他處死。曹植感慨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幼兒聽完古詩后再讀《七步詩》,就會為之動容。
3. 描寫美麗畫面,回歸生活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論是成人還是幼兒,都有著與生俱來對美的追求和渴望,美好的東西都會吸引到幼兒的眼睛。例如,可以將白居易的《江南好》安排在春季的教學中,在活動中先請家長利用休息日帶孩子到江邊感受春天的美景:春來百花盛開,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于是紅者更紅,綠者更綠,才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樣優美的詩句。讓詩歌內容回歸到生活中,幼兒在學習時對詩歌的描寫就會更容易理解。
三、幼兒園古詩文教學活動的開展
1. 應用多種教學方式開展古詩文教學活動
教師要嘗試應用多種教學方式開展古詩文教學活動。首先,多媒體教學。幼兒對所見所聞非常敏感,對生動有趣的圖畫也很感興趣,而且許多古詩文描寫的是詩人所看到的景物,俗話說“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視頻、PPT等多媒體方式讓幼兒更直觀地理解古詩文所描寫的內容。其次,用故事引入教學。故事是幼兒最喜歡聽的,在提高幼兒興趣的同時又能夠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古詩編成故事,將難以理解的詞語用通俗易懂的口頭語言講述給幼兒聽。再次,用動作體驗引入教學。古詩文描寫的大自然、動植物或人物的形態都是栩栩如生的,借助肢體動作、表情、語調等方式來表演其中的內容,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古詩文。 四、創設古詩文誦讀文化環境
1. 幼兒園大環境的創設
為了讓幼兒直觀感受古詩文內容,要根據幼兒思維發展的特點,在幼兒園顯而易見的地方進行相應的環境創設。如在幼兒園樓道、一二層走廊墻上張貼《弟子規》圖片,在一樓走廊掛上圖文并茂的竹簾吊飾,這種環境創設引起了幼兒及家長的關注,幼兒在入園和離園時,許多家長會和幼兒一起誦讀古詩文,有的家長指著圖片讓幼兒說出相應的古詩文內容,也有的幼兒指著圖片讓家長說出古詩文內容。這樣的設計,使“無聲”的環境變得“有聲”,讓幼兒在蘊含中華傳統文化大環境的氛圍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培養了幼兒對古詩文誦讀的興趣,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
2. 班級小環境的創設
為了讓幼兒更加貼近古詩文誦讀,可以在課題實驗班中進行相應的小環境創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各年段的差異,創設的環境形式要多種多樣。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和幼兒一起布置班級主題墻,包括“弟子規”“國學伴我行”“我學古詩”等有關課題的環境。此外,各任課教師在組織幼兒教學活動中,要結合教學進度及時更換,形成班級文化特色墻。
3. 隱性環境創設
要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融入古詩文誦讀。例如,在幼兒入園、離園時間段,當班教師播放古詩文誦讀的內容組織幼兒誦讀、播放古詩新唱
音樂讓幼兒聽;將《弟子規》融入大班幼兒生活活動環節,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在早操中融入古詩文誦讀元素,把《三字經》《春曉》等誦讀內容與律動體育、
音樂舞蹈?Y合起來創編大班幼兒體操,為幼兒創設耳之能聽、目之能視、口之能讀的誦讀環境;教師在班級微信群發每周古詩文誦讀特色活動的內容,讓家長輔導幼兒復習新學內容。
五、結束語
我國的古詩文包羅萬象,寄情山水,寓意深刻,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幼兒園開展古詩文教學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語言能力,提高幼兒的文化素養,而且能夠陶冶幼兒的情操,使其受益終身。只要幼兒教師做個有心人,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幼兒誦讀古詩文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徐忠娣.讓經典詩文伴隨幼兒成長[J].早期教育,2014(12).
[2]羅佳.幼兒古詩學習的引導[J].教師,2011(06).
[3]彭曼曼.誦唱古詩詞 體驗韻味美[J].山東教育,2017(07)
[4]陳向春.試談古典詩歌教學的新思路[J].長春大學學報,2005(04).
【幼兒園古詩文教學探析】相關文章:
• 幼兒園家園共育的和諧關系
• 幼兒園團體學習現狀調查
• 淺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
• 淺談幼兒園早鍛煉環節
• 幼兒園民間美術活動之我見
• 幼兒園班主任的基本素質芻議
• 幼兒園午餐需要保持安靜嗎?
• 幼兒教師口語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 一起了解幼兒園區域活動
• 淺談幼兒園的班級管理
• 當前幼兒園管理現狀探討
• 淺談幼兒園檔案資料的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