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小孫女入托,正式加入德國教育體系的最初階段,故而寫出我對德國教育的粗淺感受。 教育福利比較 孫女出生,在德國工作的兒子立即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買房,而且買了有托兒所、幼兒園和小學的“學區房”。小區和小區周圍居民主要以日耳曼人為主,少數為土耳其移民,除我們一家是中國人外,其他什么黃皮膚、黑皮膚的人種幾乎都看不到。這也就意味著小孫女將從一歲零五個月開始,直到小學畢業的整整9年時間中,同學和朋友都是白皮膚、大眼睛的洋人娃娃。入住新家沒幾天,正值圣誕節前夕,當時孫女才6個多月,兒子就急急忙忙去幼兒園報名了(德國的托兒所是屬于幼兒園的)。我問:“為什么要這么早呢?”他答:“德國允許零歲入托,只要父母舍得。我們打算在明年八月份,孩子十五個月的時候入托,如果現在不報名,明年就會泡湯。”
本以為報了名便萬事大吉,不料一個月后,幼兒園突然發來《入園確認通知書》,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去幼兒園確認,否則這優先入園的名額將被取消,因為人園兒童名單是需要上報政府教育管理機構的。我們大意了,直到限期的最后一晚打才開信箱,時間太緊張了。兒與媳急得一夜沒睡好覺,天未明就去幼兒園門外“堵”上班教師,總算辦妥了。
這個幼兒園的托兒班只有三名老師,最高限額僅接受九名嬰幼兒。如果不是把房子買在這個小區,那么就只能排隊等候了,很可能等上三年也沒有一個入托名額。只要我們慢一步,附近其他居民在后面排隊的十幾個孩子就會把入托名額占掉。反過來說,當包括我小孫女在內的九個孩子上了托兒班之后,還有更多的十幾個孩子就只能呆在家里獨自玩耍了。
這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中國,老百姓一定怨聲載道,托兒所肯定會用多收孩子的辦法來滿足巨大的社會需求,或者用民辦高收費托兒所的辦法來緩解矛盾,可是這里不行,教師的任職資格控制很嚴,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私辦幼兒園或學校的,德國政府寧可讓三歲前的兒童和母親一起呆在家里,也要確保學校和幼兒園的入園兒童人數在規定范圍之內,保證教育質量。
中國和德國一樣,學前上幼兒園、托兒班,都不屬于國家強制的義務教育,所以國內孩子上托兒所的費用比較高。西德托兒班名義上是免費,實際上要根據父母稅前工資最高的一方,每月按比例繳納約幾百歐元的“支援東德教育費”和50歐元的午餐伙食費,折算下來,一般折合人民幣三千元左右。但從幼兒園到大學接受教育都是免費的,讓中國人羨慕不已。現在德國政府為了鼓勵生育,每月支付180歐元的撫養和教育孩子的費用,一直到孩子最后完成學業。
教育方式比較
冬天放晴的時候,我推著小車,帶著小孫女去幼兒園散步。想看看德國的幼兒教育設施究竟比中國好多少。然而意外發現,幼兒園地方雖大,卻不見任何大型露天玩具,遠沒有中國最普通的幼兒園上檔次。幼兒園只有幾排普通平房,窗臺擺著植物,玻璃上看不到任何美麗活潑的卡通貼畫,如果不是大門上方懸掛著彩色德文字樣的白布,幾乎無法看出這里就是幼兒園。
這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現在中國,不僅幼兒園有許多大型玩具,就連我所居住的生活小區也有兒童大型玩具和居民體育鍛煉器材,每天都有許多孩子在色彩鮮艷、式樣繁多的大型滑梯爬上爬下地玩耍。
兒媳告訴我,她去內部看過了,活動室里還是有布置和玩具的,而且外面還有一大片被樹林環抱的草地,都是孩子們活動的地方。我這才想起來,德國和歐美其他國家一樣,對0~6歲的兒童實行所謂的“自然教育”,這么一片大草地和樹林,就是教師希望兒童們跑跑跳跳、自由接觸大自然、自發產生智慧的最好地方。
我鍥而不舍地在周圍尋找,不信德國孩子童年沒有滑梯玩,因為滑梯和秋千對兒童吸引力最大。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一塊場地上,我終于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用原木制成的大滑梯!
這滑梯讓人大吃一驚,沒有涂抹任何油漆,感覺是教師們從森林中采伐來原木,去掉樹皮,自己動手制作的。滑梯占地面積很大,有四種上法:一是跨度很大的普通梯子:二是讓孩子手腳并用,從一塊木制坡面爬上去:三是通過幾段粗樹木拼成的“獨木橋”,讓孩子扶著繩子。小心翼翼地走上去;四是踩著滑梯下面的繩子,讓孩子垂直爬上去,各種難度都設置好了。下滑的梯子也有寬窄兩種,寬的能讓大胖子滑下來,也可讓大孩子用各種姿勢下滑,窄的適合小孩子簡單下滑。兩滑梯滑道都用不銹鋼板制成。這滑梯雖然粗糙簡陋,遠不如中國的好看,卻非常實用,可以讓孩子們得到更多和更復雜的體育鍛煉。
我用手撫摸不銹鋼梯面,感覺太光滑了,不禁擔心滑行速度太快,玩耍的孩子出現危險。現在中國制造的滑梯都使用彩色工程塑料,生怕摔了孩子,許多梯面還做成了彎道來減緩速度,而德國的滑梯似乎更具備原始性和挑戰性。
也許德國學校和幼兒園的硬件不如中國,但我確信,德國教師的教育方式有中國教師所沒有的長處(反之一樣)。這樣的感覺來自于我孫女即將進入的幼兒園,因為孩子還未入園,德國幼兒老師就已提前介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來了。
德國教師提前介紹,0~3歲的孩子上托兒班,孩子們不分年齡都在同一個班級里活動,3~6歲上幼兒園,同樣也不按年齡分班。也許這樣分班的最大好處是有助于培養孩子們的集體主義精神。讓大孩子學會謙讓、關心、愛護和帶領小的孩子,小孩子先以大孩子為榜樣,然后學會關心更小的孩子。
這樣分班還有另一個特點,使得同齡孩子之間無法進行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壓力。中國小孩上幼兒園的最初壓力,首先來自于同齡孩子動作有快慢之分,尤其是穿衣、系鞋帶和動手吃飯的能力。教師會責備一些動作太慢的小朋友:“他們和你一樣大,他們都能做到,你為什么做不到?”于是動作太慢的小孩很快就自卑了。孩子接受到負面暗示,哪怕在內心只留下不起眼的小小自卑,都會擴散到人格形成的各個方面,都會在潛意識中形成不健康的心理陰影,然后在不自覺中伴隨一輩子。而現在德國的幼兒班級,孩子們之間完全失去了可比性,精神壓力也就沒有了。德國幼兒園本身就不怎么上課,聽說連獎懲活動都不進行。德國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就是不讓任何一個孩子因為有競爭壓力而不快樂。
德國的教育方式是很人性化的,從就讀幼兒園的程序上就可以看出來。無論是托兒班還是幼兒班,教師都要求家長在開始階段先充當一段時間的“陪讀”,凡是第一次上幼兒園的孩子,開始階段都必須由母親在幼兒園進行全程陪同,母子共同度過孩子在幼兒園的所有時光。
我的小孫女。還不能流利說話和走路,教師要求其母在托兒班全程陪同一段時間,以免孩子產生被父母拋棄的感覺,然后再逐漸減少陪同時間,最后視孩子的具體情況,發展到完全不需要陪同。當然,即便孩子不需要母親在幼兒園陪同了,下午兩點還是要被接回家去。因為德國教育理論認為,幼兒最好的教師是親生父母,孩子只有多與父母在一起,才能做到身心健康。回想自己兒子第一次在中國上托兒所時的哭聲,大喊“媽媽是個大騙子”的罵聲,至今還在我耳邊回蕩。德國的人性化教育方式,把培養人的健康心態放在首位,令人欣慰!
孫女上幼兒園的前一個月,他的父母被要求帶著女兒一起去幼兒園開家長會,這在中國是從來沒有的。當時小孫女明白自己就要到這里來上幼兒園,坐在媽媽腿上,像個大人似的安靜而認真地參與開會。幼兒園托兒班滿三歲的孩子都升級了,只剩下四個老學員,其他五個都是新生。由于其他孩子都比我孫女大些,除了一個同樣膚色的俄羅斯小孩之外,在場的只有我孫女是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小孩,所以那些德國小孩好奇而興奮地跑過來“撩”事兒。小孫女從來沒有見過父親對除自己之外的其他小孩示好,也許感覺突然被拋棄,用大哭來拒絕父親的懷抱,直到其父一再解釋對其他小朋友只是“客氣”,絕對不會不愛她的,這樣才算罷休。一個連說話、走路都沒學會的幼兒,內心世界已如此豐富,很容易被家長忽視,而德國的幼兒教育卻能夠注意到孩子的這些細微之處,提前召開家長會與父母互動,提前讓孩子熟悉環境,非常必要。德國的幼兒教育能做到細致入微的程度,令人佩服!
【細致入微的德國幼兒園】相關文章:
• 削減幼兒園開支,先過家長這一關
• 幼兒園教育中的知識管理
• 初入幼兒園常見問題的解決研究
• 走出幼兒園園本教研誤區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工作
• 把幼兒園開到火車站
• 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分析
• 快樂的幼兒園晨鍛活動
• 讓幼兒園游戲回歸自然
• 幼兒園泥塑活動教學策略探析
• 談幼兒園德育管理
• 親子活動與幼兒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