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幼兒園》這部影片的具體分析,從影片線索與敘事結構等多方面細致展開,層層深入的解釋了《幼兒園》的深刻內涵。 【關鍵詞】幼兒園;敘事結構;紀錄片;紀事;訪談
《幼兒園》是張以慶導演的一部作品。張以慶(1954-)北京人。湖北電視臺紀錄片獨立制片人、高級記者、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理事。主要代表作有紀錄片《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兒園》等,分別被譯成英、法、德、日、荷蘭語等,進入歐美主流媒體。曾獲“湖北省勞動模范”、“湖北省新聞名人”、“全國廣播電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并在第五屆全國范長江新聞獎評選活動中成為9位范長江新聞獎得主之一。
在2004年6月的上海第十屆國際電視節上,《幼兒園》獲得了“最佳人文類紀錄片創意獎”,是惟一獲獎的中國紀錄片。半年之后,這部片子又摘走了2004年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最高榮譽的紀錄片大獎。影片為我們呈現了,在武漢一所寄宿制幼兒園,一個小班、一個中班和一個大班在14個月里生活的真實故事。
一切看似幼稚的東西變的那么可愛,在成人的世界未到來之前。一切好與不好的世界在孩子的眼睛里是簡單的線條,是最直接的世界鏡像。導演給予《幼兒園》兩條線索,一條是紀實,一條是訪談。
一、紀實
根據幼兒園的特點,影片也分出了小班,中班,大班三個年齡段來敘事。在敘事的過程中,導演并沒有單純的依據時間順序流水線似的記錄每天發生的事情。而是采用片段的組接,將紀錄片以“片段”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剛進幼兒園時的嚎啕大哭,進而引發很長時間的集體哭泣;小班中小女孩把飯潑到自己的身上,第一天上幼兒園的男孩邊吃邊喊:“吃完回家”;中班里兩個男孩因為玩具無節制的爭吵;小女孩把自己的肉丸分給受欺負的男孩;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為中國足球隊加油等。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片段,經過導演的組接,在不經意的結構中,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延伸著主題,穿越時代、社會的表象,直抵生命的本質。
影片大量使用了近景和特寫,并基本上以固定的鏡頭組接。近景的運用,把孩子們入學時的不安;趴在桌子上困倦的眼神;時不時流出的鼻涕和口水;等待父母焦急的張望表現的出來。導演把兒童敢于肆無忌憚的表露出自己的最初情緒,呈現在畫面上,留給觀眾某些直觀印象,并與觀眾發生情感交流,表現孩子對于未知世界的觀察和探索。而特寫的運用,使得這種情緒更加強烈,把微觀世界放大,表現了孩子心中最本質的特征。兒童眼角的一滴淚水,一次抽搐,一次使壞的眼神,突出孩子稚嫩的臉,每一個細微的表情,形成了清晰的視覺形象,使得觀眾通過孩子的神情輕而易舉的解釋了他們的內心世界變化。
二、訪談
在對客觀真實生活展示中,還穿插了一些孩子們的采訪,對片子的表現內容做了進一步解釋與補充。用它來打斷已經結構化的片子,豐富內容,結構富于變化,進而避免了只表現生活的單調和平淡。而在采訪中,不經意的有流露出深層次的問題。
孩子這樣說:我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老師的幫助下長這么高。
孩子這樣說:愛就是我抱著你……
孩子這樣說::警察是收錢的……我舅舅前天收了一輛車……錢得拿去和領導分一分……沒有領導的不行……
孩子這樣說:我媽媽忙著去美容院,我爸爸忙著做生意吃飯。
孩子這樣說:快樂是錢買不到的……
孩子這樣說:我長大了要研究武器打日本人……
孩子這樣說:中國隊在世界杯上吃了九個鴨蛋……
將畫面處理成發黃老照片的效果,構圖的穩定,不但客觀公正并有強烈的交流感。在提問中有意的加入一些成熟的思想,導演借助孩子的口吻,說出他們內心簡單的想法,表現出孩子過早的成熟,與我們想象中的天真爛漫的童年大相徑庭。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的童年似乎是一種缺憾。記錄和訪談的交替使用,無形中給片子帶來了一種節奏的變化,這種敘事的方式,具有強烈的可視性,更加吸引觀眾。同時,當我們反思我們的成人世界的時候,我想到了王碩的一句話:“時間如同迅速貶值的鈔票,面額很大不值什么!
而外景玩耍的鏡頭用虛化來處理的,并配上
音樂《茉莉花》,表現出外面的世界對于孩子來說是模糊的,陌生的,遙遠的。側面的暗示出成人世界的復雜與不真實。這種表現方式也給我們拍攝紀錄片一些啟發。
《幼兒園》視角獨特,觀點新穎,沒有一句解說詞而僅依靠片段的組接加上對兒童的采訪,虛化的外景,一首童聲合唱的《茉莉花》連接了整部影片,達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在表達方式和結構方式上,《幼兒園》走到了紀錄片的前沿。
在影片的開頭,這樣一句話,觸動著我失去已久的溫暖: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幼兒園》展示的是孩子的世界,但更多的是成人世界在孩子身上的反映。當孩子們打架、報復、知道講義氣和奉承敷衍甚至是漠然時,因為他們是孩子,所以我們可以接受這一切美麗的錯誤,并把它們歸結為可愛的成熟;當在觀看2002年世界杯時,大家整齊的為中國隊加油時有一個小朋友勢力單薄的支持土耳其隊,在老師的強烈制止后邊的沉默;當一個小男孩在擺放凳子的時候,總也找不到方向,卻一直執著的堅持。我在想,當我們的孩子在接受這樣的幼兒教育時,他們的將來會怎樣,當他們長大成人時,他們的個性是否還會繼續保留。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原欲、本能,是可貴的。但迫不得已,這種原欲、本能必須升華,也必然遭到扼殺,我們遷就文明,同時實現超我。這種觀點也許略顯消極,但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孩子,不正在經歷這個階段嗎?長大是必然的,但童年不該早逝。
最孤獨的時候是童年,因為他們知道的東西太少。
最純真的時候也是童年,因為他們知道的世故也太少。
希望成人給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正確”的關懷,為孩子營造一個屬于童年的世界。
【淺析《幼兒園》敘事結構】相關文章:
• 幼兒園社會化改革發展趨勢與構想
• 讓陽光的生活充滿幼兒園
• 集團化幼兒園和諧推進信息化
• 試論幼兒園班級游戲環境設計
• 我對幼兒園管理的認識
• 淺議幼兒園管理的有效性
• 淺談幼兒園打擊樂教與學
• 關于幼兒園危機管理的認識
• 現代教育下的幼兒園教師教育
• 優化常規管理下的幼兒園論文
•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
• 社區幼兒園培訓管理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