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Galina的學校和一般的不同,孩子們不完全是按照年齡分班級,女兒班里的孩子有2歲半到4歲的。學校沒有統一的教科書,全是按照孩子們的興趣來決定。每個星期一早上,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語地講自己看到的、經歷的事情,介紹自己會的
兒歌、看過的兒童讀物。然后老師會引導孩子們建立一個project(主題),接下來的幾周就圍繞著這個主題來上課。一個學期就是由這么幾個不同的project組成。對于不喜歡發言的小朋友,老師每周會發一個大盒子,請孩子回家收集自己感興趣的故事、
兒歌、圖書,帶到學校介紹給其他小朋友。老師會把每天的學習內容打印出來給家長看。以往的project有:輪船、秋天、鱷魚、挖掘機等,圍繞這些主題,女兒學了相關的單詞、兒歌、手工、畫畫,認識環境,學數字,講故事,會做相關的動作和表情。
開學第一天老師就提醒家長:不要給孩子穿太漂亮、太貴的衣服,舒服就行了。等Galina上了幾天幼兒園后,我才明白老師這么要求的原因:新長筒襪才穿了不到兩天,就有好幾個洞;干凈的衣服穿回家時全是水彩顏料;漂亮的小靴子傷痕累累……但是我也驚喜地發現,Galina畫的畫,圈是圈線是線,小手比以前靈活了,動作也越來越協調,動手能力也越來越強。就像老師講的,這個年齡要重視孩子各種感覺器官的訓練,很多游戲看似簡單,如滑梯、翻滾、跳等,對孩子空間感覺的訓練至關重要,所以不要忽視了幼兒的追跑打鬧,摸爬滾打。
Galina的學校活動非常多,每個月都有一到兩天外出,讓孩子用眼睛來感受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開闊了他們的思維和眼界。記得秋天來臨時,樹葉紛紛落下,老師就組織孩子們一起去小森林上課,感受秋天,Galina還帶回來一大堆樹葉和小石子。天氣晴朗的時候,老師會帶小朋友們去動物園,每次仔細觀察一兩種動物,回到教室,再動手制作模型,學有關的兒歌。Galina每天回家后都在唱歌,手舞足蹈,于是我們家到處是笑聲。
這個月的新主題是圍繞一本獲得英國格林威大獎的書《We Gaan Op Berenjacht》(我們去獵熊)。整本書語句重復,情節有趣,有非常多的象聲詞和形容詞,孩子非常喜歡。女兒星期一開始學,這幾天已經基本上能背下來了。我們本來打算周末帶女兒去森林看看狗熊的洞穴,可因為天氣的原因,計劃取消了,我就絞盡腦汁想到底能做點什么讓女兒有題材可以用到課程里去。女兒上學不到半年,我的功課也做了不少,從幼兒剪紙、繪畫到各種故事,和老師一起帶小朋友們外出,參加學校里面的舞臺劇表演,等等。學校要求家長要參與和協助學校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影響也最大。
家長可以有選擇地參與學校生活,這是學校的一大特點,比如我先生就是學校網絡管理員;如果外出,我的職責是幫助老師一起管理孩子,照顧孩子。還有些父母承擔了學校的漆匠、園丁、交通管理員等工作。
由于Galina平時使用中文和荷蘭文兩種語言,日常用語荷蘭文遠遠強于中文,講故事、兒歌時中文明顯好得多,她在班里比其他的孩子安靜,聽的多,說的少。上學不久我就發現了問題,女兒在學校用中文發言,得到的響應太少了,漸漸的她就開始用荷蘭文交流,以后回到家里也不說中文,甚至有時根本聽不懂我的問題。為了提高孩子的中文水平,我每天用中文給她講故事,先生再用荷蘭文講幾遍;先生和她玩的時候,我也再用中文重復每一個單詞;周末一起做的活動也是一遍中文一遍荷蘭文。我擔心孩子沒有中文的學習環境,學不好。老師安慰我說:一般雙語的孩子開口慢,現在是積累詞匯量的階段,到了五六歲以后就能顯出語言的優勢來,越復雜的語言環境,孩子的語言能力就越強,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堅持用自己的母語和孩子交流。
相對于國內的孩子來說,Galina不會什么唐詩,不會做算術,我沒有什么可夸耀的,但我肯定Galina是個非常開心的孩子,她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她會花上一個小時收集形狀各異的樹葉和石頭,再做成一個“小動物”、一棟“房子”;她會在沙坑里專心致志地為爸爸媽媽建造城堡;她會一直盼著下雨,這樣就可以穿上心愛的雨鞋,打著雨傘在小水塘里跳來跳去,直到全身都濕了;她會在自己喜愛的歌星的show里開心得又跳又唱……
【快樂的幼兒園生活】相關文章:
• 幼兒園“以人為本”文化管理機制初探
• 幼兒教育中幼兒自信心的培養淺析
• 淺談幼兒園建筑設計
• 農村幼兒園語言訓練略談
• 信息化背景下幼兒園德育教育研究
• 農村幼兒園留守兒童行為養成教育探討
• 從腦科學視角看幼兒園主題教學
• 幼兒園英語教育發展分析
• 幼兒園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 幼兒園班級管理要譜好“三曲”
• 論幼兒園中班繩子玩法的教學策略
• 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模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