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會現狀 由于現在社會壓力、教育模式、家長心理、幼兒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家長、孩子皆具有攀比的壞習慣,容易使得到獎狀孩子的家長產生浮夸的心理,將自己孩子的實力與實際情況本末倒置,無法正確給孩子定位,同樣也會導致孩子變得驕傲、自大、炫耀。沒有得到獎狀孩子的家長情緒躁動,責罵孩子、把孩子的實力與實際情況混亂,導致孩子變得消極、自卑、自閉。無論是否得到獎狀,都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因此,個人覺得幼兒園里不應該發獎狀。
2. 幼兒園自身
根據調查,許多家長反映出這樣一個現象:“幼兒園里給孩子發獎狀,基本上都是老師親戚家的孩子,以及幼兒園老師自己的孩子。難道真的是因為我給幼兒園的好處不夠多嗎?”很多人認為幼兒園發獎狀不公平、不公正,存在以公謀私、以權謀利的現象。部分家長覺得某些幼兒園是一個利益交換市場,導致家園聯系變得困難,幼兒園逐漸失去信譽。試問,一個沒有家長和孩子認可的幼兒園如何立足?得不到社會信賴的幼兒園又有何前景?對此,個人覺得幼兒園里也不應發獎狀。
3. 幼兒家庭背景
2014年,一次見習,我聽到中班孩子這樣一段對話:“我今年又有獎狀,你還是沒有。因為我媽媽是這幼兒園的老師,誰讓你媽媽不是呢!”“我才不稀罕呢!我媽媽說了,我很優秀的,優秀的孩子是不需要獎狀的。”這個對話里,后面孩子的心態無疑是最讓人欣慰的,但他語氣里的失落也是顯而易見的。很多有背景的孩子皆是一副“我爸是李剛”的態度。長大后,還會謙虛嗎?沒有背景的孩子大多則是任人宰割,可是郁積的心理逐漸膨脹,對于社會來說又何嘗不是一個毒瘤?獎狀,初看是激勵孩子的方法,細看則會發現只要權衡失妥,則會是另一種推波助瀾的方式。所以,幼兒園發獎狀實為不妥。
4. 幼兒自身對獎狀的認識
我咨詢了一位從事多年幼教工作的園長,她表示:“我是比較不贊同給幼兒發獎狀的。幼兒園的孩子對于獎狀的理解是浮淺的,來得容易,忘記得也容易,對于孩子的成長并不利,也不會起到應有的激勵效果,孩子得了獎狀更高興的可能是家長而不是孩子。所以我覺得發獎狀只是迎合了家長的虛榮心理。建議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不要把獎狀看得太重。要跟孩子好好溝通,告訴孩子:他是最棒的,增加他的自信。這遠比得到不能理解透徹的獎狀效果更佳。”
5. 大多數家長觀點的不全面性
一位家長說:“我認為發獎狀給小朋友是好的,但是每個小朋友都應該發。獎狀,代表榮譽、表揚,為自己、家庭爭光,這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這位家長說的沒錯,這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激勵。但是,倘若如那位家長所言,為了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為了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幼兒園給每個小朋友都發,那還需要孩子通過努力去爭取嗎?那還有激勵孩子的作用嗎?沒有!那個時候的獎狀對于孩子來說就可有可無,根本不具備任何意義。所以,也就沒必要發獎狀。
6. 獎勵的實質性
有人認為獎狀屬于精神獎勵中的最高獎勵,具有榮譽性,是一種顯性獎勵。而語言獎勵具有不可見性,屬于隱性獎勵。但是,殊不知發獎狀卻帶有功利色彩,無形中便將幼兒進行了甄別與比較。而語言獎勵不僅具有獎勵性質,還能真實、客觀地對孩子情況進行總結,也可以勸誡、引導孩子。從我國的教育目的來講,具有針對性的語言獎勵遠比一張冰冷的獎狀效果更佳!所以,我們幼兒教師更應該加強平時對孩子的關注,將他們的優缺點用語言表達出來,轉化為與家長的交流、洽談、合作,而這些都不是一紙獎狀就能擁有的。因此,幼兒園應該注重幼兒語言獎勵,不應該發獎狀。
只有將一份工作轉化為自身的責任與義務,融入自己的生命,它才具有生命力,獎勵也一樣。鑒于各種因素的存在,個人覺得幼兒園不適合發獎狀!
(作者單位:重慶市沙坪壩區曙光幼兒園)
【幼兒園不改發獎狀的六大理由】相關文章:
• “潤物無聲”,巧妙布置幼兒園環境
•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原因分析
•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問題探究
• 我國學前教育發展困境
• 陶行知教育理論下幼兒教育論文
• 創建特色農村幼兒園的現狀及策略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工作
• 淺議幼兒園游戲化教育的重要性
• 幼兒園文學教育的缺失及其開展
• 幼兒園來了“爸爸教師”
• 對幼兒園實施快樂教育的思考
• 淺議幼兒園教學活動游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