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部分幼兒生活衛生習慣較差,沒有養成初步的起居、飲食、睡眠、個人衛生習慣和遵守公共衛生習慣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這一現狀的策略是:幼兒園應架構多元開放的教育模式與方法,改變和鞏固幼兒的健康行為,主動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優化、強化幼兒的良好健康行為。
【關鍵詞】幼兒;衛生習慣;養成教育;家園合作
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幼兒園這一關鍵期開始。同時,家庭給予兒童的影響也更多、更大。我從農村幼兒園的實際出發,在研究幼兒良好衛生習慣培養目標和內容的基礎上,著重探究幼兒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的培養策略。
一、農村幼兒不良衛生習慣形成原因
農村幼兒之所以會形成不良的衛生行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為,農村的生活環境相對比較差,缺乏公共廁所,垃圾桶等,衛生基礎設施跟不上;很多生活垃圾和污水沒有處理好。幼兒從小生活的環境衛生較差。家長衛生意識淡薄,農村幼兒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衛生意識淡薄,對子女衛生方面的指導極為欠缺;有的家長對孩子更是嬌生慣養,出現問題也不及時糾正;大部分父母外出務工,無暇照顧、教育孩子。
二、幼兒良好衛生習慣培養內容與目標的確立
良好衛生習慣培養目標與內容的確立,主要圍繞《綱要》健康領域總目標,以本園幼兒健康行為發展現狀為出發點,制訂幼兒生活衛生習慣養成教育的具體目標,在此基礎上構建不同年齡班養成教育的內容體系以及不同階段的教育目標和內容,同時確定各年齡班的培養工作側重點:小班重點教會簡單的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衛生常識水平,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中班在進一步鞏固和提高生活技能的基礎上,逐步提高生活衛生常識水平,重點抓好生活衛生習慣的培養,使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在中班階段初步形成;大班重點要堅持抓好生活衛生習慣的鞏固工作,防止認知和行為的脫節,避免出現生活衛生常識水平高而習慣差的現象,使幼兒的生活衛生習慣基本定型,并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為養成教育的實施奠定了基礎。
三、培養幼兒良好衛生習慣的策略
養成教育的培養策略從幼兒園和家庭兩方面展開研究,幼兒園著重于幼兒健康行為的建立、改變和鞏固的教育模式的探究,家庭則是在幼兒園的指導下著重于以練習、鞏固、優化、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的合作模式的探究。
1.基于園本養成
搭建開放的幼兒生活衛生習慣養成教育平臺,培育健康的幼苗。集體教學?D?D學習生活技能、汲取健康知識。集體教學是幼兒園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對于幼兒不太容易理解的健康常識、不太容易掌握或需要系統訓練的健康行為技能等,只有通過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精心的教學設計,才能更好地引導、啟發幼兒探索、理解和掌握。集體教學包括專門設計的健康教學活動,也包括綜合滲透于其他領域或學科的活動以及主題中的教學活動。
游戲活動?D?D復習鞏固技能、促進習慣養成。游戲在幼兒身心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積極的促進作用。以游戲的形式學習比其他形式更加有效,有益于激發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益于幼兒健康認知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對幼兒健康態度、行為習慣的改善和養成。我們充分利用各類游戲,寓教于樂,以達到復習鞏固、促進習慣養成的目的。
日常生活?D?D練習動作技能、提高自理能力。幼兒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應當在來園、盥洗、喝水、進餐、睡眠、離園等日常生活的每一環節實施滲透的教育策略。通過日復一日,經常性的重復行為練習,不斷刺激幼兒大腦皮層,形成動力定型,促使幼兒以正確的行為方式逐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幼兒輕松自如、活潑愉快地生活在集體之中。具體方法有:一是請你跟我這樣做。幼兒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是一項非常復雜、細致、具體的工作,要滲透到一日生活活動中,重在養成,教師和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到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對于天性好模仿的幼兒來說,不管是正確或是錯誤只要是直觀形象的都會成為他們的模仿對象。為此,我們首先要從教師自身的生活習慣做起,要求幼兒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先做到。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為幼兒做表率,這樣對幼兒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干凈孩子親親你。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成為被老師關注的對象,特別是拉拉手、來個擁抱、親親小臉蛋兒這些親昵的動作,只要你給予了孩子他就會顯得很乖巧。只要是衛生好的孩子,老師就要給與獎勵,獎勵的辦法就是某某小朋友,你真干凈,老師好喜歡你,隨后給這個孩子一個甜甜的擁抱。私下里經常會聽到孩子們炫耀的話語,今天老師親我了,今天老師抱我了。不要小看這個小小的獎勵,時間久了要求孩子講衛生,也就成了孩子要求自己講衛生了。因為孩子明白了,干凈孩子才討人喜歡這個道理。在日常生活活動中,隱含著許多的教育時機,因此需要教師有靈敏的觀察力和反應能力,善于抓住、捕捉教育的時機,對孩子進行隨機教育促其積極練習,提高技能。我們要求老師們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處處有教育”,在與孩子交往中做個有心人,隨時捕捉教育的良機。
在長期的培養過程中,少不了成人的檢查、督促,也避免不了嚴格要求或適度的批評教育。但心理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有時比物質環境的影響更為深刻。因此,我們始終積極構建健康的心理生活環境,在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過程中,保教人員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營造理解、和諧的班級氛圍,建立平等、鼓勵的師幼關系,讓幼兒在寬松、溫馨的氛圍中快樂地生活。在培養過程中,要求教師牢記:幼兒是一個有情感的整體的人,其情感直接影響認知的發展。
2.夯實家庭根基
《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既保證身體的健康,又保證心理的健康。一是完善家長會類型,強化輔導功能。完善家長會類型,充實家長會內涵。在原有的每學期一次家長會基礎上補充增加了圍繞課題實施而召開的不同類型、不同內涵的家長會,包括:以轉變家長的健康教育觀念、豐富健康教育知識為主的輔導型全體家長會;以宣傳良好生活衛生習慣培養意義、內容和要求為主的輔導型分年齡班家長會;以了解孩子階段性習慣養成情況為主的信息反饋型沙龍式家長座談會;以交流家、園教育策略、教育經驗教訓為主的多元互動交融型經驗交流會等。二是充實家園聯系欄,提升輔導效能。基于農村家長文化程度偏低、健康教育知識貧乏,我們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宣傳健康教育的知識,把每階段幼兒生活衛生習慣的培養目標、內容和要求等粘貼在聯系欄里,讓家長了解,并要求家長在家里進行同步培養。例如,我們在聯系欄里粘貼了《讓孩子養成正衛生習慣》的文字資料,從“正確洗手”、“文明進餐”、“收拾玩具”、“不暴飲暴食”、“正確睡覺”、“打噴嚏要捂住嘴巴”等知識的傳授,全方位地指導家長在家庭里培養孩子的良好衛生習慣。
綜上所述,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離不開父母和老師的細心教育,特別是幼兒園老師更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和使命。培養幼兒講衛生,愛清潔的習慣和能力,既有利于幼兒健康也是幼兒園文明美德教育的一個方面。如有人所說:“種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種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命運。”所以我們要為此而付出,培養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使他們終生受益。相信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更加健康的茁壯成長!
【農村幼兒園幼兒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相關文章:
• 幼兒園陶藝教學“四步曲”
• 淺談幼兒園教育信息管理
• 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分析
• 幼兒園節奏初探
• 紹興市幼兒園教師職業滿意度調查
• 幼兒園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的分析
• 幼兒教師口語課教學質量探析
• 品德教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滲透
• 幼兒園數學教育改革的研究
• 讓閩南民間工藝進入幼兒園課程
• 宏遠幼兒園設計回顧
• 幼兒園文化建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