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孩子到底應不應該受到獎懲?特別是在教育教學方面的開展和一些規則規矩的遵守上這一直困擾著很多幼兒教師。不難說獎懲對幼兒有一定的激勵作用,畢竟幼兒不像成人,他們自控能力很低,所以一定的獎懲制度對幼兒有一定的影響。關于獎懲,我覺得關鍵在于這個度。
我記得有一個老師,他們班幼兒的常規很差,上課幼兒坐不住,靜不下來,課堂紀律很差,于是這位老師就開展了一項常規:好的幼兒就能得到獎勵的策略。具體怎么實施呢?開始,上課坐端正的、不講話的幼兒得一顆五角星,一開始,幼兒吃這一套,個個都做得很好,后來老師發現,上課雖然不講話了,但是幼兒的注意力還是不能很集中,舉手回答問題的幼兒很少,于是老師又說,上課舉手兩次以上的小朋友,獎勵一顆五角星,很顯然,剛開始這個政策很有效,到后來老師一遇到有幼兒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拿五角星政策來“引誘”,漸漸發現,五角星不但越來越不奏效,而且先前奏效的上課不講話,多舉手也都回到原來一開始的狀態,很顯然,幼兒一方面是對這個政策的獎勵不感興趣了,另一方面是太多方面的獎勵政策導致幼兒常規生活的疲乏性。
再說說懲罰,特別是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的發育是不完善的,他無法像個成人一樣領會老師的教育和想法,很多時候做的事情會惹老師生氣,于是乎,一些脾氣暴躁的老師就會進行“懲罰教育”。作業不完成罰站,吃飯紀律差就站著吃,欺負小朋友就請家長,不遵守游戲規則就不允許玩……關于懲罰我一直是反對的,自我從教以來我一直銘記著有個老師曾跟我說過:不要發脾氣,特別不要對孩子發脾氣,你發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發生更壞的事件,又怎么發更大的脾氣?萬一發脾氣之后無效,又該怎么辦?而且暴力會對幼兒造成的不光光是身體上的傷害,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傷害。
那么到底該不該實行獎懲制度呢?有一個老師,我覺得相對來講他的獎勵制度還是比較有效的,該班在數學方面一直發展得不是很好,很多時候不是幼兒無法接受教學活動中的內容,就是操作時出現粗心的錯誤,老師一再強調要仔細慢慢地做卻都達不到明顯的效果,于是該老師決定實行獎卡制度,只要上過數學活動,操作時一次性做到全對,不做修改,就得到獎卡一張,集齊5張獎卡就可得到一個小禮物。剛開始大家都很想得到獎卡,積極性很高,于是做作業時都特別認真,但是結果還是不行,大部分幼兒覺得這個獎卡太難得了,于是老師在批改作業的時候,把這個幼兒叫過來“特別談話”,“你明明就能拿到獎卡的,就差這么一點點,為什么差這么一點點,你明明會做啊!就因為不仔細,把6寫反,下次一定要看清楚題目,做完后再檢查一遍,你能答應老師下次做到嗎?”
漸漸的,該班的幼兒對數學活動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了,這不僅僅是獎卡這一獎勵手段的誘惑,更多的是孩子在全對后對成功的喜悅感。到后來,慢慢的,做數學操作,即使沒有獎卡,他們的積極性也很高,同時也讓他養成了做事要仔細,做完要檢查的好習慣。
說到底,獎懲制度只是一個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幼兒打從心里接受和理解,過分依靠懲罰和獎勵訓練出來的幼兒,他們會逐漸喪失自己的內在動力,他們會變得功利、世故、缺乏主動性。而依靠獎勵和懲罰訓練出來的規則和紀律,也同樣不堪一擊,一旦外力消失,那些良好的表現,鴉雀無聲的安靜,都會蕩然無存。批評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證明幼兒是錯的,而是要告訴幼兒怎么做是對的,不要逼幼兒認錯。在幼兒沒意識到錯之前,逼他是在削弱他的自尊和力量,也在教他說謊。真正的規則是應該建立在幼兒的內心,而不是依賴外在的獎勵或懲罰。讓幼兒自己認識到正確的行為是什么,并且有自制力地去遵循,才是教育的成功。要包容幼兒的失敗和錯誤,鼓勵幼兒多嘗試、多體驗,唯有他親身經歷的,才是他自己的。拒絕犯錯,就是拒絕成長。
所以如何科學有效適度地制定獎懲制度,需靠我們廣大教師的努力,能夠自己教自己:幼兒不僅擁有生命機體而且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活動,擁有吸收力的心理,幼兒的發展既不是成人強加的,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與環境的接觸中,利用周圍的一切,運用自己的意志,發展自己的各種功能,從而塑造了自己。我們老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不是高控者,學著讓幼兒主導,讓幼兒參與才是最合適、最有效的方法。
編輯 謝尾合
【幼兒園教學過程是否該實施獎懲制度】相關文章:
• 游戲對幼兒教育的重要意義
• 幼兒園班級經營藝術
• 重視民間力量,努力提高幼兒園信息化水平
• 淺談幼兒園的保教結合
• 幼兒園美術教育生活化策略探究
• 幼兒教師職后培訓情況及需求
• 利用鄉土資源創設幼兒園特色活動
• 從幼兒園管理視角下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問題
• 幼兒園區域游戲的教師指導策略
• 幼兒園“農藝館”建構的實踐探索
• 幼兒園多元化音樂初探
• 保健工作貫穿在幼兒園一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