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整個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謂“生活即教育”,即教育原本就是為了生活,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意義。孩子們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在動力就會被激發,會更聰明、能干、有悟性。
關鍵詞:
幼兒;教育;生活化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在推動我國教育改革、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便是學前教育,他針對當時中國幼兒教育的實際情況,創立了這套比較全面的幼兒教育理論,成為我國現代幼兒教育的開拓者,在幼兒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所以,我們應當明確幼兒教育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到教育對幼兒的重要影響,對未來的長遠意義。
1生活化教育的意義
生活教育理論的思想,點明了生活和教育之間的關系,對目前幼兒教育實踐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1.1教育內容更為生活化。生活是主體,教育不能脫離生活。但是,目前的教學實踐中,普遍忽視兒童實際生活狀況,讓教學活動演變成了枯燥的說教。因此,幼兒教育實踐中考慮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怎樣發展,讓幼兒在生活的過程中發展能力。教育內容要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在生活中得到發展,得到成長。
1.2環境創設更為生活化。陶行知說:“生活教育中,社會就是學校,社會中可以提供任何所要研究的問題。”所以,陶行知認為課堂要放到社會生活和自然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利用圖片、視頻、教學掛圖等已有的教具進行教學,忽略了幼兒的直觀和實地的感受。但實際上幼兒一定要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生活經驗,對環境產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并且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直接經驗。基于這些,教師就應充分為幼兒創造條件,讓幼兒在和社會及自然的互動中獲得最豐富而直接的經驗。
1.3教育方法采用“做中學”。陶行知也認為:“在進行生活教育時要讓受教育者親身去感受,才能得到最直觀和清晰的經驗。”因此,我們就要為幼兒再現多樣的生活情景,提供豐富多彩的玩教具,讓他們在和環境材料及老師、同伴之間的互動中,獲得直接經驗。對于教師來說,教師也在教學的過程中和幼兒一起獲得了自身的發展。
2幼兒教育生活化的實施策略
2.1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既關系到幼兒健康發展又影響著幼兒能力素質的形成。幼兒教師應利用手指操、兒歌等多種多樣的趣味活動方式,融入到幼兒一日生活中,從而培養幼兒基本自理能力。如:學會正確的洗手方式、飯前便后要洗手等,幼兒教師還應注重對幼兒行為能力養成過程中的鼓勵和表揚,以促進幼兒反復練習,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最終習得正確的生活習慣。練習的逐步成熟會讓幼兒更加具體、生動、形象地理解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思維發散能力和個人學習能力同步提升。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可推斷出:幼兒會在掌握某項技能的過程中向身邊的伙伴、家人傳遞相關信息,進一步發展其社會交流與語言表達能力。
2.2合理飲食習慣的養成既是幼兒成長的物質保障又是幼兒教育的精神保障。陶行知先生主張的“做中學”強調在做中養成習慣,即在實踐中養成習慣。當幼兒所應掌握的能力成為自身適用的習慣,就印證了教育與生活已較好的融合。在就餐問題方面,幼兒教師、家長應為幼兒提供安靜、愉悅的就餐氛圍,在幼兒就餐前講明:不挑食、不浪費的飲食要求,并在就餐過程中及時的監督和引導,與幼兒交流在家、在幼兒園飲食的詳細情況,培養幼兒基本素養和動手動腦等實踐能力。
2.3注重新型師幼關系,充實幼兒教育生活化。師幼共長,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的解惑者,更是幼兒成長中的聆聽者、觀察者。在幼兒基本素養和能力形成中應及時觀察和回應幼兒的需求,盡職盡責地成為幼兒的引導者、支持者,啟發幼兒無限的思維創設能力,開展有探索意義的互動。從合作者、研究者、欣賞者的角度來鼓勵、挖掘每個幼兒的特質。“教學做合一”中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延伸自主思考、交流探討、攜手同做。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和能力的初步形成與發展是從“動手”開始,切入活動與思維的聯系。通過閱讀、游戲、家園互動讓幼兒了解多方面的知識,產生思維的碰撞與充實,讓各方面能力的形成更為堅固。幼兒教師要明確幼兒的學習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與幼兒形成親密友好、管理合作的新型師幼關系。
2.4家園合作,共育幼兒教育生活化。幼兒最初的生活經驗源自家庭,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們將家長作為活動實踐的參與者,定位為幼兒教育事業的支持者與監督者。陶行知先生曾言:“我們對于兒童有種極端心理,都有害于幼兒成長。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不切實際。”幼兒教師將借助面對面的溝通方式,傳授正確培養幼兒能力的方法、傳播合理端正的培養精神。讓家長在思想上正視教育養成中應尊重幼兒個體差異性、心理發展規律,可適度拓寬幼兒特質的培養。在行動上抓住生活細節中的每一個契機、循序漸進地引導。無論是家園合作中的活動還是實際生活中,家長都要充分發揮與幼兒一對一的溝通優勢,盡量為幼兒創造學習語言、數學、科學等多項知識。幫助幼兒在多種活動中,反復體驗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愉悅感。
2.5社會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教育生活化的拓展。交往與合作是新世紀人類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這一品質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其受制于成長環境、接物待人等后天因素影響而形成。這一項能力塑成同幼兒教育生活化的實施相互依存。幼兒教師和家長要多創造一些讓幼兒與同伴、成人間合作完成某件事情的機會,如:家長事先準備好活動用品,邀請幼兒的同伴共同畫畫、做手工等,使幼兒逐漸理解、學會與他人合作胡方式,體會互動交流的樂趣。學會協作和交涉不僅是學習其他能力的基礎,也是關系幼兒未來生活、工作的必備之舉。幼兒教育生活化不單是一個簡單的教育過程,還是幼兒知識和技能最終形成的動態過程,幼兒的興趣和知識的接受是不斷更新的。幼兒教師、家長應該積極、正確地引導幼兒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體驗知識、積累能力,還要注重教育的動態化,那么就要求教師和家長都應時刻提升幼兒成長有關常識性知識、專業知識以及專業能力。幼兒教師還要創新教研、教學方法,以更為有效的教學情境,實現幼兒的全面發展。
作者:梅琳 單位:陜西省商南縣富水鎮中心幼兒園
參考文獻
[1]劉智成,謝淑梅.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意蘊[J].早期教育,2013.
[2]徐慧燕.淺析華德福幼兒園的自然教育[J].文學教育,2013
【生活化幼兒教育數學活動】相關文章:
上一篇:幼兒教育小學化防治措施
下一篇:幼兒教育多媒體教學技術利用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