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運用多媒體技術已成為現代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那么,如何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呢?文章圍繞小班年齡特點,從創設情節,提升活動的趣味性;營造氛圍,感受活動的多元化;塑造形象,提高活動的實效性;展示過程,突現活動的重難點4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多媒體教學技術;有效利用;教學活動
21世紀是信息技術時代,運用多媒體技術已成為現代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教師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能讓教學活動發揮最大的優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筆者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談談如何有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一、創設情節,提升活動的趣味性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請你努力喚醒那些無動于衷的態度冷漠的孩子的注意吧。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接近那些無動于衷的頭腦的途徑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是教師一味地講,學生單純地聽,教學過程機械化,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應有的熱情與興趣。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則很容易克服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病,使教材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幼兒面前,再配上好聽的音樂,能把他們帶入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幼兒參與的熱情非常高,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教學小班《小雞去郊游》一課時,老師制作了該課的ppt課件,創設豐富的游戲情節,采用生動形象的畫面,并伴以美妙的音樂,讓幼兒隨著小雞一路郊游,極大地激起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通過多種感官的參與數物匹配活動,幫助小雞解決郊游中遇到的難題(數與量的匹配),使孩子不由自主地進入學習狀態,積極開動腦筋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達到了極佳的教學效果。
二、營造氛圍,感受活動的多元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要求: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根據綱要的精神,我們要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為孩子創設一個很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借助多媒體的畫面豐富、內容形象直觀等優勢,為孩子們的思維發展提供幫助;同時,多媒體優于傳統圖畫的立體感和動畫效果,大大激發了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可以吸引孩子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小班語言活動主要以兒歌學習為主,通過對兒歌內容的欣賞、理解、朗誦,培養孩子的語言表述能力和對優美語句的感受能力,從中獲得初步的審美能力。由于幼兒年齡較小,對兒歌的理解感悟能力有限,對兒歌所表達的內在含義理解得不到位,這就需要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優勢———以文字、聲音、動畫三結合的方式,有效地烘托、渲染語言欣賞的氛圍,促使幼兒入情、入境,在實情實景中學習,從而產生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例如,在教學詩歌《春風》時,幼兒對春風所帶來的變化理解不深刻。于是,筆者利用多媒體,隨著優美動聽的藝術語言,向幼兒呈現這樣一幅春的畫面:春風吹,芽兒發,春綠了柳樹、吹紅了桃花,吹來了蝴蝶、吹醒了青蛙等……一幅關于春的動態畫面立刻展現在大家面前,孩子們猶如置身于溫馨的春天里,感受春風帶來的快樂。絢麗多彩的畫面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幫助幼兒感受和理解了詩歌內容。由此可見,在多媒體的引領下,幼兒能淺易、清晰地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義,能結合語言和畫面進行動感的想象,在誦讀中察覺到情感的流動和語音韻律的美,體驗語言活動的多元化。
三、塑造形象,提高活動的實效性
幼兒思維的典型特點是思維的具體形象性,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恰好能滿足幼兒的需要,符合幼兒的思維特點,促進幼兒形象思維能力的不斷提高。在未使用多媒體課件之前,教師總是根據歌詞繪制幾幅掛圖,然后邊指著掛圖邊講解,最后再朗讀歌詞。這樣的教學形式單調、枯燥,往往是老師聲情并茂地講,小朋友卻低著頭玩,效果并不理想。而把歌曲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通過擬人化的形象演繹、詮釋歌曲內容,更能激發幼兒歌唱的欲望。例如,在教學歌曲《走路》時,教師一改以往先朗讀歌詞、再示范演唱的形式,先請幼兒欣賞課件,引導他們觀察畫面,感受歌曲內容。幼兒聚精會神地看著不時變換的畫面,被畫面中的小動物所吸引,他們的臉上始終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他們還會跟著畫面一起做動作,如唱到“小鹿走路跳跳跳、小鴨子走路搖搖搖、小烏龜走路爬爬爬”時,幼兒就會跟著課件里面的動物做相同的動作。多媒體課件將音樂、畫面綜合在一起,讓幼兒一邊聆聽音樂,一邊觀看畫面,可以有效地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同時,多媒體教學將圖、文、聲融于一體,渲染了課堂氣氛,為幼兒更好地理解歌曲內容提供了特定的情境。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既有趣又有效,起到了學習游戲兩不誤的效果。
四、展示過程,突顯活動的重難點
傳統的美術教學,教師示范往往是通過手繪,這種示范存在圖像小、速度慢等缺點。而應用多媒體計算機演示,能較好地解決以上問題,圖像大而清晰,色彩鮮艷。另外,運用多媒體技術,對幼兒不易理解的難點部分,或定格、或反復顯示畫面,同時帶給其聽覺刺激和視覺刺激,將視聽形象與語言結合,使看、聽、說相統一。例如,在實施美術活動《圓形變變變》時,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以小圓形變魔術的形式引出活動內容,通過電腦形象、生動地演示“變魔術”的過程,讓孩子了解添畫上不同的點、線、圖形,就可以使小圓形變成新的物體。教師小結規律時用循環播放的形式,讓孩子們感受活動的重難點,為他們的具體操作提供經驗積累。在孩子具體操作時,教師可播放背景音樂加上循環播放范例,一方面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作畫氛圍,另一方面也給能力弱的孩子再次學習的機會。這不僅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激發了他們潛在的創新能力。
作者:陸曉華 單位:江蘇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幼兒園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文集[M].蔡汀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幼兒教育多媒體教學技術利用】相關文章:
上一篇:生活化幼兒教育數學活動
下一篇:幼兒教育生態化探析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