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外合作辦學對于推動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培養具有國際教育背景、能夠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具有深遠意義。介紹高等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常見模式,并結合實踐分析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開展中面臨的問題,為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提出可行建議。
關鍵詞:高職教育;學前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國際交流與合作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深入,國際交流與合作已經成為高職院校促進自身發展,適應國際高職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將結合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在學前教育專業國際化發展、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的實踐經驗,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可行建議,以期提高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國際化辦學水平。
一、學前教育專業國際合作與交流情況概述
目前,國家高度重視并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專業。國務院于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從戰略角度將學前教育提到國家發展議程之中。隨后,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并實施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用以全面推動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面對學前教育發展的新形勢,高職院校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已經表明,學前教育國際化發展有利于推動專業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資源的優化和辦學模式及人才培養戰略的革新[1]。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是黑龍江省成立最早的幼兒師范學校,建校至今已有60余年的歷史。建校以來,學校始終以培養高素質、強技能、應用型幼教人才為使命,為社會輸送了無數幼教精英。近年來,面對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一方面,學校堅持內涵建設,將工作重點放在學前教育專業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改革與創新及課程體系完善等方面,不斷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建設水平。另一方面,學校積極開拓對外交流合作渠道,邀請海內外學前教育領域資深專家蒞臨學校開展學術交流及洽談合作事宜,不斷提升對外交流層次,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地域特色的創新型國際交流與合作模式。學校先后與法國ClubMed、美國塞基諾州立大學、泰國格樂大學、丹麥VIA大學學院在校際合作、聯合培養、教學科研、師生交流和學生實習、就業等方面開展交流與合作,以滿足廣大師生國際交流與學習的愿望,開拓師生的國際化視野,提升專業教師隊伍素質和提高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系統地引進了優質的課程資源與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經驗,優化了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有力地推動了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改革,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拓寬了實習與就業渠道,提升了學校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高等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概述
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具有深遠意義。國務院于2003年3月1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旨在規范中外合作辦學活動,加強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外合作辦學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的活動”。依據合作辦學機構運作情況可分為獨立機構辦學與非獨立機構辦學兩種模式。獨立機構辦學是指中外教育機構雙方共同舉辦一個教育實體來開展合作辦學。非獨立機構辦學是指中外教育機構雙方并不設立合作辦學的實體,而是在學科、專業、課程等方面以簽訂項目協議的形式開展合作辦學,項目合作辦學是現階段我國較為普遍的中外合作辦學形式。對于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概念,目前國內沒有統一的界定。中外合作辦學可以依據辦學任務、培養目標、管理體制、辦學基本屬性、辦學機構主體、文憑頒發、學生接受教育方式、生源屬性等不同角度來進行分類。其中,較為普遍的是按照教學和管理角度將中外合作辦學分為融合式、嫁接式和松散式三類。融合型是指合作的中外院校將雙方的課程體系、課程資源、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融合在一起,通常的做法包括引進外方院校優質課程資源、教學與評估體系,實現課程資源與師資資源的共享。融合型模式能夠較為直接地推進專業在教學理念、課程資源、教學模式、教學評估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創新與改革[2]。這種模式雖然對學校和學生的經濟實力有一定要求,但是相對出國留學的高額費用仍具優勢。嫁接型是指合作院校保留各自的教學模式,基于雙方各自對外方學校開設專業的評估,互認學分及對方院校頒發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目前,這種辦學模式在國內本科教育中較為常見,如“2+2模式”“3+1模式”等。學生在完成國內課程的學習后,通過國際語言考試赴國外院校學習,完成學業并通過考核后,才能獲得由中外雙方院校頒發的文憑。嫁接型模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滿足了學生國際交流與學習的要求,減少了學生的學習費用,為學生深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課程設置的階段性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適應國外的教學與評估模式。松散式合作模式主要通過學生到外方合作院校進行短期學習,聘請外方教師來中國講學,派教師赴外方院校進修等多種手段來實現與國際教育接軌。這種模式靈活、多樣的特點對推進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更具實際操作意義,因而普遍受到各級政府部門和高職院校的認可。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開展松散式合作模式的經驗表明,這種合作模式能夠拓寬師生的國際化視野,增進中外合作院校間的了解,拓寬學校國際教育資源的利用渠道,為學校引進優質課程資源和師資資源提供了機遇,對提升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三、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面臨的問題的原因
我國承擔合作辦學項目的高職院校在辦學層次、地域、管理和類別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3]。總體來講,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在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仍處于初級階段,雖然在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中外合作項目的實際開展中仍然面臨一些問題與挑戰,如優質合作資源匱乏、合作形式單一、師資配備不足、項目后勁不足、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具體原因分析如下:第一,高職院校自身因素制約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深入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運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涉及外事活動、教學管理、學生管理、項目運營等不同方面的大量工作。不同于本科院校及示范類高職院校擁有國際交流學院和具體的職能部門來負責具體事務,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缺乏專業的外事團隊來拓展國際教育市場,對合作院校進行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了解,組織國際交流與合作,協助海外招生和引智工作等。受人力、物力資源的限制,高職院校對合作伙伴的選擇存在一定的隨機性,面臨合作院校的層次不同,無法開展持續、深入、體現高職特色的合作辦學項目等困境。部分院校將學前教育專業國際化辦學道路作為體現其辦學特色和提升專業知名度的手段,無法真正實現學前教育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目標。第二,雙語師資力量匱乏,師資隊伍建設成為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瓶頸。高職院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基本條件是擁有一支穩定的、具有國際教學經歷和國際化視野,能夠運用雙語開展專業教學與評估的教師隊伍。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普遍面臨能夠承擔雙語教學的專業教師數量不充足、流動性較大等問題。專業師資隊伍的薄弱無法保障教學任務的完成,也不利于合作院校就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學的實施與評估等方面進行深入的了解、探討和修訂。第三,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制約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深入開展。英語是當今世界主要的通用語言之一,學前教育專業國際化課程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生源限制,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英語基礎薄弱、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少有學生能夠達到完成課程需要的英語水平,這使得引進的課程資源、教學模式與考核方式本土化成效微弱,借鑒難度較大。另外,在保證學生專業課學習時間和質量的基礎上加強與國際語言考試相關的培訓,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而且這樣的教學安排在實際的教學組織中不易實現。
四、基于中外合作辦學視角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第一,加大專業課程國際化建設力度,打造專業品牌。構建適合項目運作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成功的關鍵。因此,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在教育理念、培養目標、專業水準、課程體系、教學實踐、管理評估及教學團隊等方面都應具備國際水準,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技能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順應學前教育專業國際化發展趨勢[4]。重點學習和引進先進的學前教育管理體系,使學前教育專業發展與國際接軌,逐步形成以“英語+專業課程+通識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方面要體現“課證融合”的原則,把握國際就業市場和先進國家教師資格證書的相關要求,將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銜接,力求學生的知識能力與國際人才需求接軌。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突出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和綜合實踐技能,重視發展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出國繼續深造做好課程銜接及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準備。學習評價機制從結果評價向過程評價轉變,將調研報告、論文書寫等形式融入考核之中,形成多元的考核評價機制。依托現代教育技術,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獲取渠道。加強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海外實習和拓展實踐活動的機會,構建具有中外合作辦學特色的高職幼教人才培養模式。第二,打造高職特色的學前教育專業雙語授課模式。中外合作辦學下的學前教育承擔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專業知識,能夠運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與實踐的人才的任務。為了實現復合型幼教人才的培養目標,中外合作辦學下的教學環節應當體現出獨特的教學模式———雙語教學。我國高等院校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采用不同的雙語授課形式,依據學校生源、師資與課程資源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對教材使用、教學過程及教學評估中英語的比例進行安排,例如全英授課、過渡性雙語及中外結合等教學模式。全英教學模式是指采用全英教材,全部運用英語開展教學與評估的模式。過渡性雙語教學是指教學過程中使用全英的教學資料,課堂教學中以英語為主、漢語為輔的方式。中外結合的雙語教學模式是指由外方教師進行英語授課,中方教師全程參與,協助外方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模式。全英授課模式對教師及學生的英語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現階段還不適宜在高職院校推行。中外結合的教學模式需要中外雙方教師長時間的合作、磨合,教學成本較高,不易實現。相比而言,過渡性雙語教學更具靈活性和實用性,適合在高職院校推行。這種雙語教學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做好課程銜接,適應英語學習和考核。教材是高職院校開展雙語教學的一個重要載體。目前,適合高職類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開展雙語教學的教材十分匱乏,急需中外合作共同開發高職學前教育雙語教材。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雙語教材的開發要借鑒國外先進的學前教育教學理念、資源和方法,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中外合作開發、編寫符合我國國情,能夠體現我國幼教行業職業特色和崗位需求的專業雙語教材。第三,中外合作共建國際化教學團隊。外教團隊和專兼結合、能夠勝任雙語教學的復合型師資隊伍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重點和難點。一方面,高職院校在引進師資時,應當有意識地儲備具有海外學習背景、國際教學經歷,能夠運用雙語開展專業教學的教師。另一方面,有計劃地選派專業教師赴國內外具有多年中外合作辦學經驗的院校培訓,切實提高專業教師的業務能力,在政策待遇方面激勵專業教師投入到國際合作辦學項目之中。此外,高職院校可以通過社會招聘、行業專家推薦等渠道引進具有豐富國際教學經歷、學前教育領域的外籍專家,建立學校的外籍專家庫。第四,加強國內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合作與交流。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在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過程中面臨相似的問題和挑戰,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加強校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就合作資源的拓展與評估、特色雙語教學模式的實施、課程資源的引進和整合、教育人才引進、學生管理等具體問題進行探討。國內高職院校間的合作與交流能夠規避中外合作辦學中不必要的風險,促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順利開展,實現國際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與本土化,推動我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國際化發展。第五,優化管理機制,轉變辦學思路,提升學前教育專業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主要涉及外事管理、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三大部分。鑒于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性,高職院校應當優化整合部門職能,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實施專人、專項管理,協調和解決教育理念、課程設置、課程評估、學分互認、師資派遣等諸多具體問題,保障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教學質量。制定相關文件,建立與完善相關制度,使項目管理更加規范,確保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合法、有序、有效地運行。此外,與中方院校不同的是,外方院校將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項教育產業來經營,是學校增加效益的重要途徑。我國高職院校需要增強品牌意識,拓寬合作辦學口徑,確立質量、規模與效益同步發展的管理理念,重視合作辦學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引進”與“輸出”雙向并舉,在借鑒外方先進經驗、吸納優質教學資源的同時,還要勇于推廣自身的文化和教育理念,為外方院校輸出優質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和教育經驗。注重營造校園國際化氛圍,建設與國際接軌的教學環境,利用學校品牌和專業優勢吸引境外學生來華交流和學習。互利互惠、各取所需才能推進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中外合作辦學有效、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羅臘梅.基于中外合作辦學視角的學前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34(3):117—119+152.
[2]向成軍,李戈.廣州市高職院校開展國際合作交流的模式選擇與實踐途徑[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1(2):81—85.
[3]黃華.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情況調查及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7):66—72.
[4]宋梅梅,高雪松.高職院校基于專業改革和發展的國際交流合作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3):57—60.
作者:樸婧 王琦 單位: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思考】相關文章:
上一篇: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繪畫課的實踐教學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