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闡述對教育科研素養進行概述,然后分析了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教育科研素養的現狀,最后提出了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教育科研素養的培養策略,包括通過專業理論知識夯實科研素養基礎;通過科研方法課程優化助推科研意識形成;通過參加見習、實習活動促進科研能力提高;通過畢業論文訓練促使科研素養提升。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教育科研素養
當前,中小幼學校對教育科研愈加重視,反思和研究能力也逐漸成為評判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1]。因此,高師院校不得不將師范生教育科研素養的培養納入重要議題。學前教育(師范)專業大學生作為未來幼兒園教師補給的重要來源,其教育科研素養的養成不能從走上工作崗位才開始,而應該“關口”環節前移,在大學期間教師就應為其創造條件,開拓路徑,形成培養鍛煉體系,使其具備反思、批判、創新等基本能力,為畢業后順利走上幼教工作崗位,開展保教工作、開展教育研究、綜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但客觀地講,現階段很多高校在大學生科研素養培養方面沒有建立科學的體系,不同學科教師對大學生科研素養的理解不同,筆者結合自身在高師院校從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科研工作的實際,在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科研素養的養成策略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教育科研素養概述
素養一詞內涵豐富、理解多元,從字面常被理解為道德層面的素質或修養,與素質同義,從廣義上講包括道德品質、外表形象、知識水平和能力等方面。在知識經濟的今天,素養的含意大為擴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養、文化素養、業務素養、身心素養等各個方面[2]。具體到個體身上,是指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科研素養指在不斷探究人文、社會、自然等領域中的真理,進行理智化創造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的科學研究技巧或能力。對幼兒教師來說,教育科研素養是指幼兒教師在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時在思想道德、教育觀念、理論知識、科研能力等方面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對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來說,則是指他們在正式成為幼兒教師之前、大學期間經過學習實踐而形成的未來從事教育科學研究所應當具備的科研理論、科研道德和科研能力上的基本要求。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純粹靠天賦遺傳或后天習得,它是先天和后天綜合形成的結果。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加之后天的訓練和實踐,日積月累、久久為功,才會水到渠成。師范生教育科研素養的修煉與養成也必須遵照這個內在規律,重視得越早,對教師的專業成長越有益處。教育科研素養是高級的、復雜的,具有源于教育實踐而又有所超越和升華的綜合特質。一般來說,教育科研素養的基本要素包含以下三種。一是教育科研理論素養,主要指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獲得的有關學前教育、學前心理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方法,以及教育科研方法及技巧等。二是教育科研道德。這是科研道德下位概念,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科領域的科學研究,均要遵守基本的科研倫理,教育科研也不例外,它包括研究者的科研意識、科研規范、科研道德、判斷的理性思維等。三是教育科研能力。它主要包括發現問題、收集利用文獻資料、開發處理圖文作品、進行科研規劃、組織和操作,以及成果表述等能力。
二、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教育科研素養的現狀
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在校期間接受了比較系統的專業理論學習和訓練,在教育科研素養的養成方面有了一定的收獲。比如,具有初步的科研意識,對學前教育領域有一定了解,初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也會在畢業前經歷專題培訓或專項科研訓練,但是客觀地講,他們身上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環節。
(一)信息收集、處理能力欠缺
現階段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普及,能夠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檢索文獻和處理資料逐漸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基本能力。有研究表明,我國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查詢信息的意識已經得到了明顯提高,但是仍有65.8%的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不滿意上網查詢信息的結果,還有23.0%的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沒有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進行信息檢索的習慣[3]。與此同時,部分學生缺少資料辨析能力和資料取舍能力,無法從眾多檢索文獻中選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資料。加之部分學生對教育統計、研究方法等課程知識學習不夠透徹,基本研究方法和信息處理技術尚未完全掌握,所以他們基本的數據信息處理能力不高,亟須加強。
(二)論文寫作質量偏低、缺乏創新性
論文成果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研素養的集中體現,通過論文的寫作,能夠考查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畢業論文的完成過程中,大學生要經歷選題、文獻檢索、文獻綜述、論文設計、方案實施及論文寫作,每一個過程都對學生提出了嚴格要求,有很多高校在實行中停留在表面,將重點放在了論文設計,忽略選題、文獻綜述等環節,出現簡單化、形式化、流程式傾向,效果較低[4]。另外,畢業論文缺乏創新性,學生缺少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做出新判斷的能力,對權威結論和已有定論等不善于提出質疑,出現想象力“泯滅”現象。同時,他們不善于從專業視角去探討問題,不能深入探索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內在規律。
(三)科研素養理解存在偏差
大學生在對科學的追求和關注上,價值觀出現了偏差。大部分學生看重知識技能,簡單地認為學術就是完成本科畢業論文,不明白科研素養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把學習的目的建立在個體狹隘的功利性需求上,缺乏實踐問題轉化為科研問題的能力,書本知識結構化,看待問題不夠深入。或是為求職考慮,學生缺少為未來開展保教工作“打基礎”的意識。同時,學生的科研興趣不高,認為搞科研是高校教師或研究人員的專利,淺嘗輒止,缺乏單純的求知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很少有學生能持久關注和聚焦訓練,因此很難適應未來學前教育教師崗位要求。
(四)教育科研意識不足、行動有限
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有參與科研活動的強烈意向,以大一、大二的學生為主。調查顯示,參與教師課題的學生占3%,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互聯網+”項目、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學生五項技能大賽、繪本故事大賽等活動的學生占23%,學生主動去圖書館閱讀、參與學術講座、參與學術會議等占34%,參與其他科研活動及閱讀的學生有26%,很少參與科研活動或偶爾閱讀的學生占14%。從調查結果看,學生參與科研創新與學術活動的整體水平較低,大部分是大二學生,參與面窄,水平較低,對研究的具體步驟不清晰,雖然可以依托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互聯網+”等項目,但真正開展實地調研進行研究的學生較少,他們沒有把科研活動當作提升科研素養的途徑,科研意識明顯不足,真正的學術沙龍活動也很少開展[5]。
(五)對教育科研素養的培養力度不強
經濟較發達地區的高校開展學生創新創業的途徑和內容很豐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新建本科高校,缺乏對學前教育大學生專門的科研活動的指導和相關機構。從學校資源到師資配備、從人才培養方案到課程設置、從觀念到行動、從入學到就業,缺乏整套大學生科研素養培養的體系,很多學校缺乏科研素養培養和鍛煉的機會,缺乏對學生的激勵機制。大學生主持立項的科研項目經費有限,參與形式單一,進展緩慢。很多學生認為只有教師才進行科研,學生關注較多的是申報立項能拿學分,對于能不能結項、是否真正開展研究重視不夠,這使得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很難形成一定的科研素養[6]。加之很多新建高校科研氛圍不好,因此很難形成勤奮學習、崇尚科學、學術自由的校園文化氛圍。
三、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教育科研素養的培養策略
為了提高幼師的專業化發展水平,建設高素質幼師團隊,教育部于2012年頒布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其明確指出高校要注重建設高素質的學前教育教師團隊。作為未來幼兒園教師的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高校應對其加大科研素養的培養力度,促進其教學實踐和教學反思能力的發展。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需要通過長期學習、注重實踐、積極反思來提高自身的科研素養,為提高幼兒園學前保教質量奠定良好基礎。
(一)通過專業理論知識夯實科研素養基礎
俗話說“地基不牢,地動山搖”。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教育科研素養不是“速成品”,必須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做基礎和長期的訓練與累積才能形成。試行的《幼兒教師專業標準》對幼兒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知識儲備要求,如幼兒發展知識、幼兒保育知識、幼兒教育知識等。在人才培養方面,“教師要成為研究者”這就要求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不僅要具備“說唱彈跳畫、字文操編做”等基本技能,還要具備大量的文化理論知識儲備、專業基礎理論做支撐。高校在完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置教育教學課程時,應當嚴格按照專業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規律,將基礎課與專業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在大一下學期至大二下學期逐步開設教育學原理、心理學基礎、幼兒園課程、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兒童保育學五大領域活動設計與指導,并開設兒童游戲理論、藝術等系列課程,以及相關的教師教育課程,同時安排相關實踐教學環節,注重理論和實際的聯系度、契合度,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儲備,加強對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使他們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由僅僅知道到知行統一、久久為功[7]。通過這些基礎、專業課程和相關實踐環節的學習積淀,然后在大三設置教育研究方法類專門課程,學生有了較深的理論鋪墊,就能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使提升學生科研素養成為可能。
(二)通過科研方法課程優化助推科研意識形成
高校要增設專業化科研方法理論課程,系統化、全面化地講授科學研究方法,使得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能夠掌握理論化的科學研究方法。但是,現階段我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缺少對科研方法的學習,缺少相關科研方法的訓練,或學習質量不高,導致形成不了全面、規范的科學研究方法體系[8]。因此,高校教師在授課時,應注重結合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實際,積極開展培養大學生教育科研素養的教學實踐活動。學校可以利用“學生討論、教師點評、彼此啟發”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文化專業理論知識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從而拓展學生科學研究思維,在深化問題理解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科學知識素養。
(三)通過參加見習、實習活動促進科研能力提高
高校應結合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的特點,在校期間合理安排他們積極參加教育見習、實習,教育實習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通過實習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做到“教學—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獲得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夠在實踐中及時發現問題,促進學生生活的組織與保育、環境的創設與利用、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教學活動的實施與評價、溝通反思評價等專業能力的提升,從而培養大學生的教育科研素養。
(四)通過畢業論文訓練促使科研素養提升
雖然我國對高校學生的畢業論文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和規定,但學校給每位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都配備了論文指導教師,指導教師參與學生的論文選題、資料收集、撰寫、修改、評價答辯的全過程,并且針對論文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導學生解決論文撰寫中的問題。在選題、查閱文獻、實地調研、數據統計、研究報告和論文的撰寫等教育科研活動的具體步驟中,教師多次指導,學生反復修改,最終完成論文寫作,此過程中學生需要靈活運用文獻法、調查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等多種相關方法。這種論文撰寫過程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和培養大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方法,有利于促使學生沉淀和提升學生教育科研素養。總之,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自身具備的科研能力大小、科研素養高低,會直接影響幼兒園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間接影響學前教育發展。因此,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的教育科研素養,不但重要而且很緊迫,高師院校既要立足我國學前教育的現實情況,又要著眼未來發展進行全面分析,努力構建滿足新時代形勢、學前教育發展需求的科研素養培養體系,創新相關課程教學方式,以助力學生教育科研素養的形成和提升,從而為學前教育改革發展提供高水平師資。
參考文獻:
[1]張曉輝,張傳燧.幼兒教師教育科研素養調查與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7(5):43-45.
[2]殷文靖.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研素養培養路徑探析[J].科教導刊,2015(12):24-25.
[3]閆玲,王金娥.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數學與科學領域科研素養的提升[J].文學教育(中),2012(10):128.
[4]劉佰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研素養的培養與訓練[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9):143-144.
[5]殷紅博,耿中津.我國學前教育科研發展創新研究[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北京卷).北京: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2010:2.
[6]李欣.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研能力困境及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3(30):106.
[7]周春艷.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融合教育素養的培養:困境和對策[J].現代特殊教育,2017(4):55-59.
[8]張海玲.云南省高校學前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比較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8(9):36-43.
作者:江玉印 劉潔 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幼兒教育學院
【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教育科研素養培養】相關文章:
上一篇: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思考
下一篇: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建設思考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