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前教育問題分析
首先,我國城市中,公辦園的數量并不多,以合肥市為例,合肥市1040所幼兒園中,僅有12%屬于公辦幼兒園,并且大部分的公辦園公開表示只收取本地兒童。其次,集體幼兒園優先考慮本地兒童,農民工隨遷子女機會較少。集體幼兒園的辦園目的主要是滿足本區域常住居民以及本機關單位職工子女的入園需求,一般情況下只接收本區域或本單位兒童,對于本區域或本單位以外的兒童實行有限度的開放,并收取較高的費用。此外,幼兒園收費出現“貴族化”現象,一是對于農民工子女的收費標準大大超出了他們的經濟承受能力。二是幼兒園對于農民工子女入園的收費項目多。入園質量低,辦園隱患多。合肥市民辦園的質量參差不齊,有的民辦幼兒園質量優越,甚至超過部分重點公辦幼兒園,但由于極為高昂的收費水平使得廣大農民工望而卻步,另外一些質量較為低劣的民辦幼兒園由于收費較少、門檻較低成為農民工隨遷子女的首選,這些幼兒園多數處于無證的狀態,并建立在合肥市各大城中村或者城郊區等區域。
調查表明,首先,大量民辦幼兒園以及農民工子弟幼兒園辦園起點低,多是租用普通民房所建。其次,院內條件簡陋,硬件設施較為缺乏。再次,園內管理缺失,幼兒園的收費水平、人才平庸、課程開發與實施、教學評估等沒有合理的規范,并缺乏長遠的規劃。另外,與公辦幼兒園、優質幼兒園相比,這些幼兒園師資力量匱乏,教學質量低。大多是由學歷偏低、無專業知識的人員組成。最后,幼兒園外部環境惡劣。家庭流動性強,幼兒適應困難。農民工家庭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因為工作的原因來到流入地城市,又可能因為工作的原因離開。首先,幼兒入園時間較短,入園年齡大。“根據有關學者的調查研究,進城務工家庭子女普遍集中在5~6歲,占調查總人數的74%,與此相應,幼兒所在的幼兒園年齡班級也集中在中大班。但是,兒童的實際年齡與所在班級占的比例并不一致,存在一定偏差,分散到了中班或者小班。”其次,幼兒入園適應困難,發展狀況不佳。陌生的環境造成幼兒心理造成了負面影響,使幼兒過度緊張,他們和周圍的環境和人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系,缺乏安全感。
二、社會資本的缺乏和社會資本的培育
人是社會性的,個人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環境,或者說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中取得成功必須掌握一定的“資本”。布迪厄這樣定義“社會資本”,即“社會資本是指當一個人擁有某種持久性的關系網絡時,這個由相互熟悉的人組成的關系網絡就意味著他實際或潛在所擁有的資源。”普特南認為社會資本是“由一系列的信任、網絡和規范構成的,這種具有組織性質的網絡可以促進機體合作意愿的達成”。布朗對社會資本的起源和性質提出了更具精確性的定義闡述:“社會資本指處于網絡或更廣泛的社會結構中的個人動員稀有資源的能力。”“這三位社會學家從不同角度對社會資本進行了定義,代表了最主要的三種觀點,即社會資源觀、社會規范觀、攫取能力觀。總之,社會資本理論超越了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在內的一般資本范疇,強調了社會資源、社會規范和攫取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社會關系中嵌入資源的觀點。”從社會資本理論視角探究農民工隨遷子女學前教育問題,要分析作為隨遷子女父母的農民工自身的社會資本存量,這是研究的關鍵,衡量和增加其社會資本存量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著手,即社會規范、公共組織、人際關系。
(一)宏觀層面的分析
1.社會規范維度上社會資本不足
首先是法律法規方面的缺位和失衡。具體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1)戶籍制度的限制。我國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在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戶籍登記條例》頒布之日起正式形成,長期以來,我國的各種資源,包括教育資源都緊緊圍繞戶籍設置,2006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七條規定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2)教育經費的限制。據《2012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在園幼兒園總數為3685萬人,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人數為1852萬人,占總數的五成,然而公共財政經費的投向并不合理,目前我國有限的公共財政大部分都投給了公辦幼兒園,而已占我國學前教育的半壁江山的民辦教育機構卻不在公共財政輻射的范圍,在公共財政經費使用上,不能很好地側重于弱勢群體。其次,社會中的互惠、信任氛圍不強。農民工作為城市中的外來者與城市的融合有一個過程,這樣一個過程是艱辛的。沒有本地人與農民工的相互信任與合作,農民工及其子女就無法在城市生活中有“家”的感覺。
2.社會規范維度上社會資本的培育
(1)提高社會容忍度,建立信任和互惠機制首先,流入地政府要在政策制定上重視和接納農民工。“在教育問題上不搞歧視,讓社會公共資源為城市的所有常住居民所共享,無論其是否擁有所在城市的戶籍。”其次,支持社會志愿者開展針對的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服務活動,社會志愿者的服務可以讓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市找到歸屬感,促進農民工群體與城市中其它群體的互動交流。最后,通過社區或公共組織開展一些本地居民與農民工之間、農民工與農民工之間的互動活動,吸引更多的農民工加入進來,增強相互的交流。(2)推動宏觀政策轉變,保證幼兒園規范運營。首先,“政府要創辦更多的公辦幼兒園,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的人,”要鼓勵民辦園的發展,將其納入到財政支持和監管的范圍,加大“無證”幼兒園的整治力度,但不可采取簡單的取締措施,要對其區別對待,對于確無資質對于周圍社區并非不可缺少的幼兒園要堅決取締,對在園幼兒實行引流,對于沒有資質,但對周圍社區屬于不可缺少的要采取多種措施幫助其轉變為合格的幼兒園。其次,要加大對幼兒園的監管,規范幼兒園的收費行為,減輕農民工父母的經濟壓力。
(二)中觀層面的分析
1.公共組織維度上社會資本不足
首先,良好的社區環境使農民工有一種“家”的歸屬感,良好的社區建設也為社區的農民工提供了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和糾紛解決的渠道,這有利于農民工在城市的融入,進而有利于農民工子女的身心發展。其次,不能忽視社區在幼兒學前教育中所發揮的作用,社區可以通過與各種各樣的人進行交流和親近自然等來豐富幼兒體驗的場所。然而,農民工多聚集在城市中的城中村或城郊區,這些地區的社區建設雖已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重視,但總體來說,仍然相對滯后,人才缺乏、資金不足等問題比較嚴重。
2.公共組織維度上社會資本的培育
為幼兒的學前教育創建良好的社區環境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社區,二是農民工組織。(1)完善社區教育服務機制。社區要創新管理體制,加強宣傳教育,構建和諧社區,要從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完善社區服務設施的建設,組織社區內部幼兒的集體活動,為家長養育幼兒提供咨詢服務,加強和社會志愿者的聯系和合作,定期開展幼兒的益智健身游戲。(2)加強農民工組織建設。動員農民工組織起來,改變最初的相互陌生和不信任的關系,“通過農民工組織,更好地了解農民工隨遷子女的需求,建立互幫機制,打通相互之間的溝通渠道,更好地為農民工隨遷子女創建良好的社區環境。”
(三)微觀層面的分析
1.人際關系維度上社會資本不足農民工從農村遷往城市,基于血緣和地緣的先賦性關系的價值減弱,在新的環境下,農民工需要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由于農民工本身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因此這樣的社會關系網也具有一定的暫時性,此外,正如費孝通對中國社會關系的研究,中國的社會關系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像漣漪一般向外輻射的,因此,農民工所建立的社會關系網的資本存量取決于農民工自身相對于他人所體現的資本存量,由于農民工自身知識、經濟能力等方面的局限,農民工所建立的社會關系網的社會資本存量并不充足。
2.人際關系維度上社會資本的培育提升農民工知識技能水平,改變其隨遷子女的被動地位。自身的資源攫取能力也是一個人重要的社會資本,提高農民工自身的知識技能水平有利于其在新的城市環境中更好地生存和發展,進而保障其隨遷子女的接受學前教育的權益。首先,農民工要關注涉及自身利益的政策,通過社區和依靠一定的組織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其次,農民工要認識到城市環境與原已習慣農村環境的不同,調整自己與現有環境不相適應的觀點。最后,農民工要利用各種機會提升自身的職業技能,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作者:董奇 許涯鄰 謝珊珊 單位: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
【農民工隨遷子女學前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上一篇:聲樂教學社會化學前教育論文
下一篇:家庭教育與學前教育論文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