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多分果果,分到最后剩兩個,一個大、一個小,大的留給張小弟,小的留給他自己。”這是一首充分體現了分享與謙讓的教育思想的兒歌,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然而在實際生活教育過程中,大部分幼兒做不到將大蘋果留給他人,也許經過一定教育問幼兒選哪個時,幼兒嘴上會說選小的,但是實際去拿是一般都會拿大的(除非不喜歡)。幼兒能否理解分享與謙讓的道理,
有一次,飯后我拿著西瓜準備分給小朋友,孩子們看到老師端著的西瓜興奮的叫起來:“老師給我一塊大的,老師我要最大的!”
下午區域游戲時,涵涵跑過來說:“老師陽陽要搶我的玩具的?”據我了解,陽陽是看到涵涵手中有很多玩具,自己卻只有很少的幾塊,所以就伸手去拿了。
漸漸地我發現我們班的孩子們樂于分享,家里又好吃的東西,都愿意拿來分給小朋友,可是讓他們學會謙讓卻比較困難,有時雖然在老師的提醒下有謙讓的行為,但那不是發自內心的。
怎樣才能讓幼兒產生主動自發謙讓的行為呢?
孩子們年齡小,枯燥乏味的說教往往會使孩子們厭倦,于是我經常為孩子們講一些禮儀故事,如《孔融讓梨》《蘿卜回來了》等等,而把良好的禮儀培養溶于故事中,讓孩子們從故事中學習,能提高孩子自主學習的愿望,樹立學好樣、做好孩子的愿望。
【幼兒園觀察記錄《讓孩子學會謙讓》】相關文章:
• 幼兒教師觀察記錄《認真對待每件小事》
• 精品幼兒園觀察記錄《老師等等我》
• 幼兒觀察記錄《正確處理幼兒的反常行為》
• 幼兒觀察記錄《豆漿打翻的風波》
• 幼兒下學期觀察記錄《尋找孩子的閃光點》
• 精品幼兒園觀察記錄《老師你陪我睡覺覺好嗎》
• 幼兒觀察記錄《老師,我都想你了》
• 幼兒觀察記錄《愛在點滴中》
• 幼兒觀察記錄《安靜用餐的習慣》
• 幼兒園教師觀察記錄《給每個孩子一個鍛煉的機會》
• 幼兒觀察記錄《讓孩子在不斷獲得成功的過程中產生興趣》
• 幼兒教師觀察記錄《及時肯定孩子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