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幼兒園美術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信息技術實施教育,運用信息技術將聲音、圖形、影像等融為一體,利用其形象生動、信息刺激性強、時空寬廣等特點,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全方位的方式進行美術教學。本文通過對美術欣賞教學、繪畫教學活動進行探討,從而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字:信息技術 幼兒園美術教學 美術欣賞 幼兒繪畫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在提倡素質教育、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正在逐步走進幼兒園。3-6歲的幼兒正是直覺行動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而信息技術是圖、文、音、像的結合體,使教學內容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為幼兒營造生動形象、富有趣味的學習環境,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幼兒美的感受力,啟發幼兒的思維、想象力和創造力。那么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幼兒園美術教學應如何開展呢?
美術是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通過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塑造具體可視的形象,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美化生活的一種造型藝術。《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讓幼兒喜愛藝術活動,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與體驗。”幼兒美術就是一把通往心靈的鑰匙,發掘幼兒的創造潛能,通過繪畫,窺視幼兒內心世界,了解孩子個性、愛好。在開展美術活動時,信息技術
課件將聲音、圖形、影像等多種媒體進行結合,以巧妙的構思,精美的畫面,廣泛的內容和靈活的手段,在幼兒進行美術活動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幫助幼兒感受美術作品形式,領會意義,理解作品背后畫家的情感、態度以及自己創作美術作品的輔助手段,從而提高幼兒對美的理解,提高審美意識,培養兒童的審美敏感性。
一、利用信息技術輔助美術欣賞教學活動
美術欣賞教學,其中內容浩如煙海,而且跨越古今中外,因此以前的美術欣賞課,需要大量的掛圖、投影片和畫圖紙等許多資料,還有言不盡意的感覺。因而欣賞課一直被老師認為不好教,幼兒也缺乏興趣。而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幫助幼兒發揮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的作用,使幼兒更容易遷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作品的內涵、意義、畫家的風格和表現手法,更有效地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在活躍的氣氛中輕松地實現美術欣賞教學目標中培養幼兒對周圍美好的事物和藝術作品的興趣,開拓他們的視野,并在欣賞中獲得愉快的經驗。
(一)利用信息技術為美術欣賞活動提供大量高品質的藝術作品,節約人力、物力資源
以往有很多因素限制幼兒園教師開展美術欣賞活動,例如:由于資金、園內場地空間的限制,不可能讓幼兒欣賞到實際的圖畫,只能是采用通過印刷出來的仿制品。如果質量不好,圖像、色彩等方面就容易失真,欣賞的美感就會大打折扣。又如:美術欣賞教育不是看一、兩幅畫就能完成的,更多的是需要系列的、有序的、大量的美術作品,開展層層遞進、循序漸進的欣賞活動才能有所成效,需要投入資金購買大量的美術欣賞作品供教師使用和幼兒欣賞。通過信息技術可以采用上網下載、掃描圖片等多種方式找到需要的圖片,通過網絡下載大量著名畫家的經典作品。經過篩選保留下來的資料,刻成光盤,不占空間,而且可以在園內重復使用,形成資源共享。
(二)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幼兒統合視覺、聽覺通道,輔助幼兒進一步理解作品
信息技術教學除了在視覺上的優勢外,它還將聽覺藝術(
音樂、語言)融入到美術
課件中來,使單純的美術作品與
音樂、語言完美地結合起來,營造出一種聲、形、意交融的藝術氛圍,既再現美術作品內容,又能抽象作品的內涵,幼兒在視覺與聽覺的交替作用下,與美術作品產生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得到美的享受,達到最佳的欣賞效果。例如:大班美術欣賞活動《蝦》,為了讓幼兒更形象、直觀地了解《蝦》,教師將齊白石先生的生平介紹與代表作品做成短片,并在網絡中搜集了大量齊白石先生的畫做成幻燈片,配上悠揚的中國古曲并配以解說進行播放,悠揚的音樂一下子就將幼兒帶進了國畫的世界。在視覺與聽覺的共同作用下,幼兒很快理解了作者對蝦這種小動物的喜愛,以及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所反映的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
(三)利用信息技術對美術作品進行一定的技術處理,進一步滿足欣賞活動的需要
每一幅美術作品,因為畫家對生活的理解和自己主觀意識的不同,所采用的繪畫語言和表現的意義也不同。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感受作品,有時需要局部畫面觀察與整體欣賞相結合;有的畫,需要關注它的表現手法;有的畫,需關注畫家對色彩的運用;有的畫,要引導幼兒欣賞它的布局、結構。以往,教師為了讓幼兒能夠直觀地欣賞到這些細節,自己動手繪制放大的局部圖案。但由于教師受到知識經驗、繪畫技能等自身素質的限制,不可能對原圖進行再現,不能達到需要的效果。有了信息技術,教師只要利用Photoshop等圖片編輯軟件,直接對畫面全部或局部進行放大、復制、修改色彩等,就可以輕松地獲得所需要的教學用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術輔助美術繪畫教學活動
傳統的幼兒美術活動中,一般由老師在黑板上畫好范畫,然后再讓幼兒依葫蘆畫瓢,這種方式我們稱之為“框架式”。由教師設定繪畫的總體框架,過多強調基本功和技能技巧的訓練,以臨摹為主,這種方式并不適應現在所提倡的幼兒自主探究學習。信息技術作為輔助美術教學的工具,可以將“教師為主,幼兒為輔”的教學結構,轉變成教“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強調幼兒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如:大班繪畫活動《春天的夢》,第一次活動中,沒有使用信息技術課件,孩子們的畫面基本上都是花、草、大樹、太陽、小鳥,顏色單一,畫面呆板,幼兒的興趣不大。而在第二次活動中,教師先為幼兒播放了許多有關春天的畫面,春天里人們、小動物的活動等,這時孩子們有了靈感,畫面內容也豐富了,顏色更鮮艷了。有的幼兒甚至把春天的太陽都涂成了綠色――環保型、保健型的綠太陽。這本身就是一種豐富的想象,一種與眾不同,一種創新。幼兒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幼兒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信息技術技術手段, 可以將教學內容形象、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來,豐富教學形式,使教學內容變得可視、可聽、易感知、易體會,并能擴大教學信息量,拓寬幼兒知識面,有助于培養幼兒積極的創造性思維,有利于幼兒感知、理解新知識,在探索中了解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變化。
實踐證明,利用信息技術輔助美術教學具有極強的生命力,運用信息技術技術手段組織美術教學活動,增強了教育活動過程中老師“教”的趣味性,提高了幼兒“學”的積極性。特別是對幼兒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及創新能力的發展,起到了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信息技術輔助美術教學并不能取代傳統的美術教學。作為我們幼教工作者,如何使教學形式更加科學化、多樣化,如何使教育教學質量更快提高,尚需我們不斷鉆研、探索和創新!
參考文獻:
[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年9月教育部發
[2] 許卓婭、孔起英,《幼兒園課程指導叢書――藝術》,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二版
[3] 孔起英,《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信息技術環境下幼兒園美術教學初探】相關文章:
• 幼兒園繪本教學設計初探
• 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教學策略探微
• 淺談幼兒園的語言教育
• 淺談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互補
• 探索幼兒教師的角色定位
• 淺析幼兒園干群關系
• 基于幼兒園保教結合管理探討
• 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自我評價
• 幼兒園管理者“領導力突破九點”經驗談
• 小學校舍改建幼兒園工程
• 幼兒園吃喝玩樂話禮儀
• 華德福幼兒園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