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實施,幼兒在自主游戲中的主體性體現地淋漓盡致,隨之而來的就是游戲中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有些游戲內容可能不受幼兒歡迎。為此,這需要老師時刻去觀察幼兒,解讀幼兒的游戲行為,從而根據幼兒的興趣需求以及發展水平調整和生成新的游戲。本文以無法順利開展的預設游戲為載體,以觀察為主要途徑,從而發現游戲中的問題并生成新的游戲,旨在促進幼兒的發展。
【關鍵詞】生成游戲;突發狀況
自主游戲在幼兒園中備受關注,新、老教師都會設計游戲活動并組織預設的游戲活動。不過有時候由于天氣變化、幼兒對新事物感興趣、游戲材料不足等狀況的干擾,教師可能無法順利地開展預設的游戲。遇到諸如此類的狀況時,教師們的現狀就是不會機智地調整游戲內容,尤其是青年教師更不敢大膽生成新游戲。可能這和老師的教育機智、教學水平、經驗、理念等有關。如果教師能夠把握機會,因勢利導地生成一個幼兒感興趣的新游戲的話,那么本次游戲可能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生成游戲的“思考之處”
1.會“觀察”,“思”游戲中的問題
生成游戲看似簡單,但非易事。“觀察”是生成游戲的前提,能通過觀察讀懂幼兒的行為,以及行為背后幼兒的發展需求,才能生成有價值的新游戲。所以說,在45分鐘的自主游戲時間里,教師最重要的角色就是觀察者,有一雙靈敏的眼睛,及時地捕捉幼兒在游戲中的狀況,這樣才能將孩子的游戲了如指掌,才能讓游戲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值。
2.會“分析”,“思”游戲中的生成
觀察是生成游戲的前提,分析是生成游戲的根本。只有會分析問題的教師才能正確解讀幼兒的行為,發現幼兒在游戲中存在的困惑,并及時給予有效的援助。如表一,教師觀察三人數學自主游戲后發現,悠悠40分鐘內在不停地更換區域,而慶慶相對比較專心地玩“翻翻樂”。分析悠悠的游戲時間,不難發現她在“翻翻樂”區角停留時間最長,可是此區最終也沒有吸引住她(36顆棋子對她來說記憶起來有點困難),她還是更換了區域。為此教師可以根據此觀察來生成滿足悠悠興趣的動物棋,即9顆棋子,棋子上是悠悠喜歡的水果圖案,這不僅降低記憶練習的難度,而且滿足了悠悠的興趣。
二、生成游戲的“實踐之旅”
1.天氣“變臉”,游戲“不誤”
當預設游戲無法順利開展的時候,我們可以改變游戲內容,生成一個新的游戲。有時候為了達到預設游戲所需的教育目的,我們可以生成一個與預設游戲目標相似的游戲來取代預設游戲,從而促進幼兒的發展。
(1)民間游戲“巧替”預設游戲。民間游戲不僅傳承了當地的文化,最大的優點是多數民間游戲的活動材料便捷,可以不受天氣的制約。教師平日里可以收集大量民間游戲,并梳理其目標,以便于預設的體育游戲無法開展時教師能夠得心應手地生成恰當的民間游戲。如預設的晨間游戲“我是小小運動員”,它是在操場上開展的一個小組合作跑步類的游戲。此游戲的目的是發展幼兒的跨、跑能力以及培養幼兒團結合作的意識。由于天氣原因,教師便將其生成為兩個民間游戲“貼膏藥”、“編花籃”(如圖1),這兩個游戲不僅涵蓋了預設游戲中的目標(合作與競爭、快速跑等技能),而且孩子也能樂在其中。
(2)有限空間“巧替”預設游戲。平日里孩子們總喜歡趁老師不備從椅子上跳下來,為此老師可以抓住幼兒的興趣需求,有針對性地利用室內固有的物品生成游戲。如預設游戲“爬爬、跳跳”:幼兒爬大型的攀登架(固定在操場上無法移動的),并試著從攀登架上跳下來,不過由于霧霾無法照常開展。此時可以生成新游戲“青蛙捉害蟲”(如圖2):即將室內的桌子移到走廊上,留出一片空間供幼兒隨意擺放椅子,讓幼兒站在椅子上往下跳到“田里去捉害蟲”。總之,有限的室內空間只要能夠合理利用也是生成游戲的好場地,其中也有生成游戲開展時所需的寶貴材料。
2.興趣“轉移”,游戲“不誤”
有時由于游戲內容比較單一、枯燥,所以幼兒對游戲不太感興趣。當孩子的游戲興趣轉變時,教師要學會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機制地生成新游戲,以替代乏味的預設游戲。
(1)機制替代式。機制替代的方式其實就是教師順水推舟,沿著幼兒的游戲興趣來生成當下幼兒最喜歡的、教育成效可能會事半功倍的新游戲。比如小班秋游時,教師組織了
音樂游戲“小魚游”,本來是讓孩子們邊玩網小魚的游戲邊鞏固歌曲《小魚游》的,可是孩子們玩著玩著都被周圍的大樹吸引了,有的幼兒用手去摸摸大樹,有的幼兒靠在樹干上玩。看到孩子們如此愛觸摸,教師可以就地取材,把大樹當成游戲的材料。即生成“抱抱大樹”的游戲:抱一抱,抱一抱,×個小朋友抱一棵大樹。其實,此類生成方式就是當孩子對某一樣事物感興趣的時候,教師不該抑制幼兒的興趣,而是可以順應幼兒的興趣需要,設計全新的游戲內容。不過機制替代式的生成游戲必須遵照幼兒的興趣原則,當只有個別幼兒對預設游戲不感興趣時教師可以繼續觀察,當半數以上的幼兒都對預設游戲不感興趣時教師就得調轉槍頭,不然教育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2)自由暢玩式。當幼兒在游戲中無法按照教師預設的游戲進行,而且他們各有各的想法時,教師可以選擇終止預設游戲,同時鼓勵幼兒自主玩游戲。也即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愿,自主玩已學過的游戲或者是新??編游戲。比如在一次“小兔運蘿卜”游戲中,孩子們玩著玩著三分之二的幼兒都遠離了教師的游戲場地,有些人玩起了“炒蠶豆”游戲;有些人玩起了“叮蚊子”游戲;有些人玩起了“跨大步”游戲。看著孩子們各有各的興趣,各有各的想法之后,教師便鼓勵幼兒自由玩起了已學過的游戲。這種“自助餐”式的游戲方式不僅尊重了幼兒,而且還滿足他們的需求,給了他們自主選擇游戲內容、成員的機會,孩子們能快樂游戲,快樂成長。不過,前提是教師先得和幼兒一起玩過一系列的游戲(跨大步、丟手絹、搶椅子、炒蠶豆等),孩子們有大量游戲做積淀,才能夠淋漓盡致地發揮自主游戲的作用。
總之,生成游戲不可盲目,它得基于幼兒的經驗、游戲水平之上,同時它得滿足幼兒當下的興趣,此外,它還得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所以,教師在組織生成游戲時要時刻關注幼兒,游戲過后要學會反思,反思生成游戲的開展背景、開展過程,孩子在游戲中的情緒、行為變化以及能力方面的發展。同時,還可以反思本次生成游戲的優點,以及不足之處,便于今后能游刃有余地生成更有質效的游戲。
參考文獻:
[1]朱靜怡.幼兒園發展能力課程.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1.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教育部,2012,09.
【幼兒園生成游戲的思與行】相關文章:
• 簡談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
• 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課堂教學實錄
• 談談幼兒園教師的工作著力點
• 素質教育下如何提高農村幼兒園教學質量
• 互聯網時代,幼兒園資源管理怎么做?
• 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實踐探索
• 試談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
• 新西蘭幼兒園娃哈哈
• 民間藝術在幼兒園活動中的實踐
• 淺談幼兒園教學非語言藝術
• 親子活動與幼兒教育論文
• 學前教育發展方式轉變路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