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教師如何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創設適合的環境,策劃有發展性的活動、預設并生成有利于幼兒身心發展的課程,組織實施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活動,促進幼兒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和提升呢?本文提出:帶著孩子們走出園門,讓孩子們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也就是社會實踐活動,是對幼兒園教學和幼兒發展的最大幫助。
【關鍵詞】社會實踐;幼兒園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28-0074-0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的教育目標之一是“培養幼兒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明確指出:“家庭、幼兒園和社會應共同努力,為幼兒創設溫暖、關愛、平等的家庭和集體生活氛圍,使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展人際交往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可是作為幼兒園,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應如何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q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創設適合的環境、策劃有發展性的活動,預設并生成有利于幼兒身心發展的課程,組織實施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活動,促進幼兒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和提升呢?筆者認為:帶著孩子們走出園門,讓孩子們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也就是社會實踐活動,是對幼兒發展的最大幫助 。
一、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生成新課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中提出:“教師應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常常把幼兒園僅僅當成一個教育機構,教學、工作的意識很濃,一到幼兒園,教師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一個唯一――“教師”,把幼兒當成自己唯一的教育對象,如此,導致教師眼中、心中都沒有社會,只有教學。因此,我們要樹立教師與幼兒共同生活成長的意識以及讓幼兒在社會實踐中學習的理念。在實際工作中要意識到自己除了教師,還有其他的角色,要把幼兒當成共同生活的“孩子”“伙伴”“朋友”。結合本班孩子的實際,我們在社會實踐的活動中生成了一些新課程,受到領導、老師和家長們的好評。
1. 根據教學內容生成新課程
結合大班數學活動――《十以內的加減》,我們開展了社會實踐活動――《超市購物》,要求家長只給孩子們準備10塊錢,由教師帶著孩子們在超市買一樣東西。孩子們在超市里開心極了,他們認真地找著自己喜歡的零食,又用心地算著自己手上的錢。筆者聽到李伯顏小朋友對超市工作人員說:“阿姨!我買一包餅干還剩四塊六,再買一盒糖就不夠了。能不能便宜一點啊?”超市工作人員說:“我們這里是超市,不能講價錢的。”孩子們選了東西后,有秩序地排隊付錢。他們互相交流著,分享著各自的收獲,各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是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延伸,充分體現了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既教育”的教育思想。在這里,生活就是課程,課程設置的主人應是幼兒和教師,課程是班本化的。備課的形式是以班級為單位的,備課的過程也是幼兒和教師學習、生活的過程。
2. 根據幼兒興趣需要生成新課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教師要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在大班下學期,筆者發現有的孩子對有關恐龍的圖書、玩具很感興趣,經常三三兩兩湊在一起,談論有關恐龍的話題,還有一些男孩子在和同伴的游戲中,會說自己是霸王龍、翼龍、飛龍,等等。還有的孩子總在班上模仿解放軍叔叔升國旗。于是我們設計了社會實踐活動――《參觀逸夫博物館》和《學做解放軍》,得到了幼兒園領導和家長們的大力支持。我們來到地質大學參觀恐龍館,孩子們看著又高又大的恐龍化石,興奮不已。有的說:“恐龍怎么這么高啊?”有的說:“恐龍吃什么啊?” 我們請來工作人員給孩子們講解了有關恐龍的知識,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之后,我們又來到了一個軍校,孩子們換上了小軍裝,帶上了軍帽,個個精神抖擻。在解放軍叔叔的指揮下,各個小分隊邁著整齊的步伐,喊著響亮的口號……一、二、三、四,極大地滿足了孩子們學做解放軍的愿望。
這次活動中,教師的師德修養、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及其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等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讓家長都很受感動,從而更進一步拉近了家長與老師與幼兒園之間的親密與信任的關系,老師在活動中也深深地體會到教育觀念與行為的重要――老師是活動的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
二、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幼兒良好品質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忽視幼兒學習品質培養,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 短視而有害的。
1. 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每年的春游、秋游是孩子們最盼望的活動。“草莓是從哪里長出來的呢?”“花生是長在樹上的嗎?”這些問題,老師不用直白的回答,而是讓他們到大自然的環境中去尋找答案。特別是和爸爸媽媽共同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摘草莓》《挖花生》,更使孩子們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滿足。當他們來到草莓園,看著鮮紅的草莓。高興地說:“原來草莓是長在地上的啊!我還以為是長在樹上的呢!”在挖花生的時候,有的孩子說:“花生不是和葡萄一樣,長在藤子上嗎?”
由于孩子們非常感興趣,家長們全力的支持配合,所以我們的活動組織得井井有條。家長們也認為這些實踐活動對孩子的成長很有意義,并建議幼兒園以后多組織一些類似的活動。整個活動過程孩子們都是精神振奮的,他們對自己摘的草莓、自己挖出來的花生很愛惜。當然,孩子們獨自挖花生的技術、力氣還不夠,對于工具的條理擺放也還有一定的差距。出發前工具、干糧等準備工作幼兒還需依托家長,自己不能夠獨立完成準備工作。以上問題還有待于很好的改進與提高。但是,我們的實踐活動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斯奇卡列所說,好奇是兒童的原始本性,感知會使兒童心靈升華,為其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
2. 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滿足幼兒探索的欲望
各種各樣的小鳥是孩子們喜愛的動物之一。聽聽小鳥的叫聲,看看小鳥們的精彩表演,會讓孩子們大開眼界。為了激發孩子們對小鳥的關心熱愛,我們組織了《參觀鳥語林》的社會實踐活動。孩子們在鳥語林與各種各樣的鳥近距離的接觸,和鸚鵡說話,聽小鳥的叫聲,看孔雀開屏……回到幼兒園后,孩子們有了更多關于小鳥的話題。最后談到小鳥的生長環境,大家認為要給小鳥種更多的樹,于是我們組織家長和孩子一起到社區種植一些愛心樹,讓家長和孩子們一起來照顧這些樹。同時在幼兒園的花壇里還種了一些向日葵,孩子們天天澆水,觀察,小樹和向日葵一天天長高。孩子們體驗著探索植物的快樂,很有成就感。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促進幼兒在各個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沒有很明顯的教師角色,教師的指導已隱藏在與幼兒的和家長的互動中。當教師在幼兒園中的“教師意識”“教師角色”有所淡化,隨之而來的是教師和幼兒在共同生活中根據需要不斷變換的角色,如:學習的伙伴、玩耍的孩子王、知心的朋友、解決困難的伙伴和支持者……幼兒園的教學才能真正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編輯:趙 悅)
【淺談社會實踐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相關文章:
• 幼兒園,你選好了嗎?
• 幼兒園有效教學探討
• 幼兒園結構游戲的指導方法
• 淺談幼兒園繪本閱讀教學的策略
• 論文《淺談幼兒入園前的準備》
•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問題研究
• 幼兒園室內空間環境設計
• 中職學前教育舞蹈課一體化教學解析
• 幼兒園區域游戲活動淺談
• 幼兒園線描畫教學之我見
• 幼兒園食譜的制訂
• 讓幼兒園美術教育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