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幼兒園應該設置怎樣的課程,如何對幼兒園的課程進行管理,是大家爭議的問題,本文闡述了幼兒園課程管理的價值取向,課程管理的的內容及其課程管理的轉變的體會。
【關鍵詞】幼兒園 課程 管理
幼兒園課程最為核心的方面是它所依據的教育哲學以及它所反映的教育目的,這是幼兒園課程的價值取向所在,幼兒園課程的其他成分都是在此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
一、幼兒園課程管理的涵義
幼兒園課程管理,從廣義上講,是指有關人員對幼兒園課程活動、課程文本、人員的管理;從狹義上講,是指園長層面對幼兒園課程管理,即園長對幼兒園課程活動、課程文本、人員管理。幼兒園課程管理是在一定法規和政策的背景下由各級政府或幼兒園本身對幼兒園課程的建設和實踐過程進行的規范、引導和幫助, 也就是通過一定方式介入并適度控制幼兒園課程的設計、實施和評價過程, 其根本目的是提升課程的實效, 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同時促進各類教育者自身的發展。
二、幼兒園課程管理的價值取向
以強調教師傳授學業知識和技能為主要價值取向的幼兒園課程,必然注重課程標準的制定,注重教科書的編寫,注重教師專業技能的訓練,注重按統一標準評價幼兒園的教育質量。在課程管理層面上,國家和地方政府會注重制定課程標準,強調兒童的發展和一般能力的獲得為主要價值取向的幼兒園課程,必然注重幼兒本身的活動,注重幼兒園環境的創設,注重教師對兒童發展和兒童學習規律的把握,并注重運用自然評價為主的方式評價幼兒園的教育質量。在課程管理的層面上,國家和地方政府則會將幼兒園課程決定權或部分決定權給予幼兒園,并在宏觀層面上進行指導。組織專家開發課程。政府對幼兒園課程的管理由其對課程的價值取向決定,而影響其價值判斷的因素是十分復雜的,包括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政府對幼兒園課程的管理不盡相同,反映在政府對幼兒園課程規范的統一性和給予幼兒園確定自身課程的自主權等方面也是不同的。
三、幼兒園課程管理的內容
幼兒園課程管理簡言之就是對“幼兒園課程”的管理, 課程的定義多種多樣, 不同的教育家都對課程有過闡述, 但隨著人類思維方式從簡單線性到復雜非線性的轉變,課程的定義也超越了預期、靜態、封閉僵化的對上級法定課程復制與解讀的課程文本層面而躍升為以培育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的動開放、富有彈性和充滿活力的創新乃至創造課程的動態過程與體驗。 隨著課程定義理解的變化,幼兒園課程管理的內容也隨之發生了內涵和外延的變化, 這不僅包括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管理,也包括對校定課程、校本課程乃至潛隱課程的管理, 本質表現為以幼兒發展為中心。 以幼兒園發展為本位的園內所有課程的設計、決策、實施和評價而進行的園長教師主體管理活動。幼兒園課程管理的有效實施關鍵是幼兒園能真正成為課程管理的主體, 幼兒園主體地位的取得從外在因素看, 取決于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能否放心賦予幼兒園課程管理的職權, 這種“放心地賦予”則決于幼兒園自身是否擁有課程管理的主體意識與權力。在課程管理權力由“集權”向“分權”轉變的大背下, 幼兒園課程管理主體地位的發揮取決于園長積極主動的課程領導角色, 由“被動反應者”轉為“積極動者”; 在幼兒園內部創建由園長、中層管理人員、教師組成自上而下的課程管理系統和以研討、學習、研究為主的課程微觀系統。
四、幼兒園課程管理的轉變
課程管理的新取向是關注幼兒主體,從價值取向的緯度可以把課程分為兩種:目標取向的課程管理和主題取向的課程管理。目標取向的課程管理把管理看做是課程活動的開展過程、課程人員的有關活動與預定目標相對照的過程。預定目標就是管理的目標。這種課程管理取向是追求“客觀性”“科學化”的自然科學范式在課程管理中的具體體現。為了使管理“客觀”“準確”,這種課程管理取向往往將預定的目標以行為目標的方式來表述。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獲得預定的課程文本或將有關人員組織的課程活動按預定步驟依次展開。目標取向的課程管理在本質上是受“工具理性”支配的,其本質是追求對被管理對象的有效控制和改進。管理者是主體,被管理對象是客體。這種課程管理取向簡便易行,容易操作,因而在實踐中一直占據支配地位。但這種管理取向忽略了被管理對象中人的主體性、創造性和不可預測性,忽略了過程本身的價值,對于人的高級心理過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
主體取向的課程管理認為,課程管理是管理者與被管理對象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管理是一種價值判斷的過程,但這種價值是多元的。在管理情境中,不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是平等的主體。主體取向的課程管理在本質上是受 “解放理性”支配的,它倡導只有以個體豐富的生命體驗為前提,“才能使個體生命向世界保持良好的積極開放的態度,使個體樂于與周圍世界進行活潑豐富、富于愛心的交流,使個體在與世界的交流中充滿感動、激情和想象”。 管理者的管理應基于對管理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管理情境中人的自由與解放為管理的根本。真正的主體性管理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靠每一個主體對自己行為的“反省意識和能力”。每個人的行為由自己主宰,但一個人對他人又負有責任和義務,所以主體是“自主”與“責任”的統一。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是一種“交 互主體”的關系,管理過程是一種民主參與、協商和交往的過程。所以,關注主體、價值多元、尊重差異就成為主體取向課程 管理的基本特性。
幼兒園課程管理的目標是實現幼兒、教師、家長、幼兒園及社會的多重發展, 這一目標體系的發展不是均衡的、平行的, 而是有先后主次的。加強幼兒園課程管理相對于幼兒的多方面發展來說, 這僅是一種途徑、方法,應以多種理論為基礎,開發更適合幼兒多方面發展的課程模式。
【參考文獻】
。1]朱家雄. 是復雜化,還是簡約化———對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反思. 幼兒教育(教師版), 2007(3).
[2]何幼華. 幼兒園課程管理.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王春燕. 中國學前課程百年發展與變革的歷史研究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關于幼兒園課程管理的思考】相關文章:
• 如何提高幼兒園教學的有效性
• 幼兒園是孩子幸福的百草園
• 農村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探討
• 幼兒園管理工作創新的對策分析
• 如何實現幼兒園課程游戲化
• 像岳麓區那樣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
• 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學中凸顯魅力
• “神奇布丁”幼兒園
• 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教學的改革創新
• 關于幼兒園有效教學的思考
• 幼兒園玩教具配置存在問題及對策
• 幼兒園回來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