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美術活動,它涵蓋了幼兒身體和心靈發展的廣闊歷程,是培養幼兒審美、想象、創造能力最理想的手段之一。在活動中,不僅增強了幼兒雙手的靈活性,促進了幼兒動手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幼兒腦的發育、思維的發展。那么“如何進行美術活動才能最有效的發揮它的作用?才能讓幼兒的作品靈動、有個性?”帶著疑惑,總結了以往的經驗,我認為新的教學模式固然好,但傳統的教學方法也不能完全摒棄,關鍵在于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行美術活動。
一、活動前的準備策略
。ㄒ唬┙處煹臏蕚洌
1、確定教學目標。
確定教學目標時應根據幼兒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在客觀判斷幼兒現有水平的基礎上,確定幼兒下一階段經過努力可能達到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適度。雖然在有限的范圍內幼兒的思維具有一定的邏輯性,但由于受到直覺的限制,幼兒時期形成的概念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概念,所以,在確定美術教學目標時必須避免兩種提法:一是把畫出某一具體圖象當作目標,二是把認識近大遠小、重疊、漸變等抽象概念當作目標。
2、選擇內容。
幼兒學習技能的內驅力來自他們在內容的吸引下產生的強烈的自我表現愿望。所以,教師應選擇那些有足夠吸引力的內容并進行藝術加工,認真研究內容與技能的內在聯系,把技能表現自然地融入內容之中。如在教小班幼兒學畫餅干時,當小朋友在幼兒園吃牛奶餅干時,老師就讓小朋友觀察餅干的形狀及特征,還請小朋友從家里帶來了各種口味和形狀的餅干集體進行觀察、品嘗,于是,圍繞這一有趣的餅干品嘗會,運用海綿拓印和添畫點、線的方法讓小班幼兒達到了點線練習的技能,這就很自然地成了孩子們的主觀愿望和需要。
3、工具、材料的準備。
美術活動的特點是工具材料種類繁多,廣闊的大自然和幼兒所處的生活環境就是材料的來源地。為確保幼兒安全,必須注意材料和工具的選擇與運用,確保剪刀、刀具、棒等的安全使用。在美術工具、材料的準備上,教師可以根據興趣、能力等因素有所側重,但在選用工具、材料時必須注重幼兒年齡特點,為每一次美術活動選擇最適合的材料進行表現,還可體現資源再利用。如收集一些飲料瓶、塑料盆、舊包包、不穿的衣褲鞋子等生活中的材料來豐富美術活動,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去創作。
。ǘ┯變旱臏蕚洌
1、生活經驗的積累。有針對性的生活經驗的準備是必須的,有利于幼兒加深已有的視覺印象與情緒、情感的體驗。例如,美術活動“水鄉古橋”中,幼兒有“橋”的概念,但對于古橋不一定都能順利的表現。因此,教師可以考慮在活動前,組織幼兒進行一些討論與交流。在活動前,可事先讓幼兒收集一些水鄉古橋的資料和圖片等,再將幼兒收集的資料展示在KT板上,從而更加直觀形象地幫助幼兒整理相關的經驗,也可以組織幼兒進行實地參觀活動,進一步加深幼兒的體驗,這些將有利于幼兒在美術活動中創作。
2、知識和技能上的準備。知識和技能的準備是指在美術活動實施之前,教師要了解幼兒已有的美術技能技巧、相關內容的認知情況等,如正確的使用剪刀、理解各類符號等。以確定要教什么,能表現什么,這是確定幼兒美術表現題材的一個前提條件。例如“螞蟻”主題的繪畫活動,我讓幼兒利用各種方法收集有關螞蟻的資料,引起幼兒對“螞蟻”的興趣。隨后,各種剪貼、下載圖片,連壞畫等螞蟻資料都集中到了一起。幼兒一有空,便互相借閱、討論。在有了理性認識的基礎上,我又把他們帶到了教室旁的花壇邊,讓他們對螞蟻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接著,又編了一個《螞蟻王國》的故事,形象、具體地介紹螞蟻的形態、習性,并讓他們討論對螞蟻的認識,說說看到的螞蟻活動情況,最后,指導他們繪畫!瓕嵺`表明,如果沒有課前知識點的認知和素材積累,是不可能產生令人滿意的作品的。
二、活動中的組織、指導策略
在美術創作過程中,幼兒的創作是個體化的,教師很難設定統一的指導方案。經過長期教學實踐,我認為把握以下一些指導策略會使美術教學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
。ㄒ唬﹦撛O情景,激發幼兒創作欲望。
興趣是孩子前進的動力。教學情境能引起幼兒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使美術活動成為幼兒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
在組織幼兒美術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運用語言描繪情景、多媒體演示情景、
音樂渲染情景等多種手段創設情景。通過和孩子談話,或通過講故事、情景表演等導入教學內容,用語言的描述來創設與美術活動有關的情境,并采用游戲化的手段,使教育語言成為孩子能聽懂的游戲化語言,使他們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得到發展,讓他們感到美術活動本身就是輕松愉快的游戲。例如中班美術活動《蜘蛛織網》,教師以生動、形象的多媒體
課件導入活動,然后引導幼兒以蜘蛛的身份來織網(畫蜘蛛網)——捉蟲(粘貼各種形狀的彩色紙片)。自始至終孩子都是沉浸在游戲的氛圍中,每一個環節孩子都在“玩中學,玩中畫”。當幼兒在蜘蛛網上粘上小蟲時,心里充滿了成功的喜悅。
。ǘ⿴椭變航⑶笮、求變的創作思路
很多教師常要求幼兒畫得“跟老師的不一樣”、“ 跟小朋友的不一樣”,這個空洞的要求常常使幼兒束手無策。我認為所謂“不一樣”,首先應提倡幼兒創新,使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創作,不滿足于自己已經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不一樣”具體化、明確化,如大變小、高變低、紅變綠、左變右等等。如畫鳥時,我不但鼓勵幼兒畫自己喜愛的鳥,也鼓勵幼兒畫想象中的鳥,頭、身體、翅膀、羽毛、眼睛、嘴巴什么都能變。有個幼兒按想象畫了一種奇特的鳥。大家問我這只鳥的名字。我說:“人類只發現了一部分鳥,這只鳥也許是還沒有被發現的鳥吧”!幼兒通過自己的創作表現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帶來的驚喜和成就感便成為幼兒繼續進行創造的動力 ;顒又,當幼兒經常采取某種造型形式、表現方法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提出疑問讓幼兒改變思路,以避免形成一種僵化的固定不變的思維模式。例如當幼兒選擇紅色畫太陽時,教師可以提問:“太陽都是紅色的嗎?”當幼兒選用橙色和黃色畫太陽時,教師可以再提問:“其他顏色可不可以用來畫太陽呢?”當幼兒用彩條畫太陽時,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怎樣的彩條才更像陽光呢?”
【優化幼兒園美術活動“三步曲”】相關文章:
• 幼兒園開展戶外活動的有效策略
• 幼兒園實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
• 讓研究學習為幼兒園管理者插上翅膀
• 淺論幼兒園教育中的“游戲懲罰”
• 淺談幼兒園保教工作精細化管理
• 幼兒園情境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 西北地區農村民辦幼兒園管理現狀調查
• 兒童全面發展和幼兒園教育創新
• 幼兒園游戲課程的實驗研究
• 返璞歸真,讓民間游戲重返農村幼兒園
• 幼兒園教師隊伍發展現狀與策略
• 國外幼兒園的精彩設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