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三遷”的故事家喻戶曉,可見環境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就像《三字經》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因此,為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及其全面發展,適宜的教育環境的創造尤為重要。那么我們該如何創造環境呢?
鄉鎮幼兒園可以就地取材,充分挖掘農村資源,創造出具有藝術美、文化美、動態美的特色環境。而我們剛好生長在盛產綠竹的美麗橫溪,那不如就讓青青綠竹走進我們的幼兒園,走進幼兒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中。
蘇東坡曾說:“食者竹筍,居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竹子在人類的日常生活領域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我們何不在幼兒園的展櫥柜掛上蘇東坡的《墨竹圖》,讓風姿綽約的竹子栩栩如生地映入幼兒的眼簾;我們何不在幼兒園的擺設區陳列精致美觀的竹花籃、形象生動的竹子火把、惟妙惟肖的竹雕等藝術品,讓幼兒的視線長時間地停留在竹工藝品上,從而激發他們對竹子的興趣,增加他們對竹子的探索欲望;我們何不在幼兒園的種植園區開辟一片小竹林,讓幼兒們去主動探索竹子的奧秘,加強他們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呢?
既然幼兒們已經欣賞了令人愛不釋手的竹藝術品,那么我們不妨趁熱打鐵讓幼兒進一步與竹制品親密接觸,使其能更深入到竹文化之中。而在此環節中,如何適當地將教育與環境結合是關鍵所在。
福祿培爾曾說:“教育的任務要面向全體幼兒。”幼兒在年齡、個人發展中存在差異性,所以我們要按實際情況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進行不同的教育指導。例如:小班的活動區“娃娃家”,可以添加竹籮筐、竹餐具、竹桌椅等,以提供幼兒游戲玩耍之需,從而讓簡單環保的竹制品來替代日新月異的玩具;中班的建構區可擺放竹積木,讓幼兒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自由拼搭出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模型,使其大腦得到一定的鍛煉;而大班幼兒則可以在
音樂區接觸一些竹樂器。我們都知道竹樂器對中國音律的起源產生了重要影響,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證明,自周朝以來歷代都用竹定音律,故晉代
音樂有“絲竹”之稱。試想讓清脆悅耳的“絲竹”偶爾也代替一下鋼琴、手風琴等樂器,也別有一番風味。通過音樂形式的多樣化,無形之中竹文化也漸漸深入了幼兒的內心,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當然我們不要求幼兒對竹文化徹頭徹尾地了解,但幼兒起碼可以粗淺地感受到中國的竹文化。
此外,我們還可以讓竹子走進教學活動中去,讓我們的幼兒更進一步地了解“竹文化”。我們教師在課時的安排上可以根據竹子一年四季的生長變化來排插一些課時,再根據幼兒的不同年齡特點相應的從易漸難地開展教學活動。
我們不僅在教學上要靈活,在戶外活動方面也要靈活、創新。過去幼兒們每天的戶外活動主要是大型玩具、蹺蹺板、玩球等,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枯燥又乏味,毫無新意。那么我們怎樣讓幼兒的戶外活動變得有特色、有意義些呢?
“跳竹竿”“踩竹高蹺”“竹竿舞”等形形色色的特色活動就可以讓他們玩出快樂、玩出健康、玩出農村幼兒的特色。例如:“跳竹竿”活動使幼兒加強合作意識;“踩竹高蹺”活動使幼兒掌握維持身體平衡的技巧;“竹竿舞”活動使幼兒調動身體的靈活性。這些活動讓他們的大腦和身體一起運動、一起鍛煉,讓幼兒們變得更加活力四射。
因此,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農村現有資源(不單單是竹子),可以為幼兒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園內環境,讓他們的身心能夠得到更加和諧的發展。
(作者單位 浙江省奉化市龍津博藝幼兒園)
【淺談幼兒園特色環境的建設】相關文章:
• 幼兒教育發展中音樂教育的價值
• 淺談如何讓小班新生適應幼兒園
• 淺談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
• 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的思考
• 第五屆全國幼兒園課程研討會綜述
• 美國幼兒園考察記
• 幼兒園兒歌欣賞教學淺析
• 幼兒園美術教學中范例的運用
• 幼兒園小班常規習慣的培養
• 讓寶寶愛上幼兒園
• 淺談幼兒園禮儀教育有效方法
• 試論幼兒園前閱讀的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