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本土化民間藝術引入到幼兒日常生活中,通過精心創設民間藝術教育環境,充分挖掘本地的民間藝術資源,以多樣化的民間特色區域活動為亮點,讓孩子在感受美的過程中自發地喜愛上民間藝術,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關鍵詞]民間藝術;本土化;藝術教育
一、創設環境,營造氛圍
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充滿美感的民間藝術教育環境,可以讓孩子從感受美的過程中自發地喜愛上民間藝術,接受民間藝術文化的熏陶。如走廊上的“農家樂”區域,走廊的天花板上吊上造型雅致的燈籠、形態各異的風箏、蘆葦葉制成的風車、蚱蜢以及師生共同收集制作的民間手工作品;“小院”的前面則是幼兒種植的農家小作物,時時讓幼兒感受民間藝術的神奇魅力,體驗創造與成功的快樂。
二、精選教材,建構課程
首先充分利用現有教材。通過網絡搜尋、文本查閱以及問民間文化藝人咨詢等途徑,以新的教育理念對這些教材和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價值分析和篩選。二是以民俗、節日活動為線索,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將節日來歷故事、民俗娛樂活動等引入教育教學,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三是通過對民間藝術用品商店、南通民間藝術館等的實地調查、參觀,開發了一系列民間工藝、社會文化的教學內容,如“藍印花布”“音響風箏”和美麗的“刺繡”等。在此基礎上,初步建構本園的民間藝術教育內容體系,主要包括民間美術類,像剪紙、扎染、刺繡、編織、花燈等;民間
音樂類,像海門山歌、民間歌謠及
音樂游戲、民間樂器等;民間文學類,像海門童謠、民間故事等。
三、大膽探索,形式多樣
1.設置民間藝術特色的區域活動。手工坊、編織坊、剪紙坊、扎染坊、泥塑坊等系列區域,為幼兒提供了活動和表現藝術才能的機會和條件。幼兒在與材料的積極互動中,用不同的方式演繹了自己對傳統藝術的理解與認識,表達了自己對世界、對生活的感受。
(1)手工創意坊:刺繡、扎花燈、扎風箏、納鞋墊、扎掃帚、壓簾子等。陶行知先生曾說:“在社會的偉大學校里,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同學,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學生。”幼兒園請來扎花燈藝人,扎掃帚、壓簾子的師傅,問這些老藝人學習扎、剪、編等各種技能。一只只生動形象的花燈、一把把淳樸的掃帚、一卷卷精美的簾子、一雙雙喜人的鞋墊作品現身了。
(2)編織坊:編織蛋袋、漁網、草鞋、芭蕉扇、麥秸粘貼、稻草創意造型等。在欣賞具有農家特色畫面的基礎上,讓幼兒用麥秸等自然物進行粘貼,如挑谷子、插秧,農家小屋;用剪、折、捆、扎等多種技能編織出造型各異的小動物,在實踐中發現和感受民族游戲的魅力,提高審美情趣。真正驗證陶行知先生所說的那句話――“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
(3)有趣的陶藝坊:漂亮的小茶壺、簡潔的筆筒、瓶子、瓦片畫等。用顏料在瓶子上作畫,用鮮艷的色彩在瓦片上裝飾,更是孩子們百玩不厭的創意游戲。孩子們在盡情“玩耍”中領悟了傳統藝術的魅力。
(4)剪紙坊:剪窗花、剪雪花、剪小動物等。剪紙是一種實用性強、表現力豐富、流行最為廣泛的民間藝術。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各種剪法:鏤空法、二方連續法、重疊累加法等。利用這種具有鮮明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流行最為廣泛的民間藝術來培養孩子們的審美情趣,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讓他們變得“心靈手巧”。
2.專門性教育活動與滲透性教育活動相結合。專門的教育活動是指由教師組織的集體的全班或小組的學習活動,是幼兒園實施民間藝術教育的基本途徑。幼兒園以主題教學和區域活動相結合,園內教學和園外實踐相結合,集體活動和小組活動相結合,幼兒園活動和親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展現。充分利用幼兒園的環境資源,注重發揮環境對幼兒情感和認知上的熏陶作用,將民間藝術教育滲透到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晨間接待時,播放朗朗上口的民間童謠,寫春聯,剪窗花,猜燈謎;自由活動時間,在活動區開展民間藝術創造活動,如民間服飾秀、種子粘貼、編織漁網、納鞋墊、挑花棒等;餐后散步時,帶幼兒欣賞園內壁畫和民間藝術手工作品;午睡起床時,講述民間故事;離園活動時,欣賞民間音樂、海門山歌等。
責任編輯 沁 硯
【幼兒園本土化民間藝術教育的實踐】相關文章:
• 讓幼兒園家訪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 鄉村幼兒教師五項基本功培訓初探
• 淺談幼兒園創新教育
• 農村幼兒教育小學化研究
• 幼兒園故事教學點滴談
• 淺談如何提高幼兒園教師素質
•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的作用
• 如何當好幼兒園班主任
• 幼兒園“區角游戲活動創設”探究
• 幼兒園托班區域活動初探
• 淺析幼兒園數學操作方法
• 農村幼兒園鄉土課程的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