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小學化”,是指幼兒園在教育教學中,忽視了幼兒的年齡、身心發育、學習等特點,在教育過程中從內容、方式、環境等方面照搬小學教育模式,將幼兒當作小學生來要求。幼兒教育“小學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正常發展。根據多年從事幼教的經驗,筆者認為幼兒園“去小學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管理工作
轉變辦園指導思想。要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保教活動中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活動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載體,寓教育于游戲之中。不能片面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生搬硬套地進行“填鴨式”教學。
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創設環境。明確活動區角的設立數量、幼兒讀物的投放數量、桌椅的擺放方式、一日活動的安排等,避免出現小學化的投放方式和擺放位置。不違規要求家長額外訂購各種幼兒教材、讀物和教輔資料。
將“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納入幼兒園常規工作。學校應充分認識到開展學前教育宣傳的重要性,建立長效機制,把宣傳月活動納入常規工作中。圍繞學前教育中的關鍵環節和突出問題,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宣傳實效,切實把科學保教的先進理念、成功做法和成熟經驗變成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把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要求落實到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之中。
二、教師工作
幼兒教師要樹立以下觀念,并切實加以實施:
首先,教學機制上要突出幼兒在認知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幼兒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體驗,以及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認知結構的變化,教師的作用是觀察、幫助、指導等。
其次,課程設置要以最大限度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幼兒主動發展為宗旨。注重“課程統籌化” “教材生動化” “教學活動化”的特點。
最后,孩子的能力是在獲取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真正會“玩”的孩子,都有較強的探索精神,專注力一般比較好,不用特別擔心他的學習,哪怕成績暫時落后一點也無妨。所以在上小學之前,先培養孩子學會玩。
三、家長工作
首先,多舉行一些能體現幼兒教育目的意義的活動,吸引家長參加,讓家長真切地感受到每位幼兒在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逐步提高,更堅信幼兒園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權威性,從而能更主動地配合幼兒園以正確的教育觀對孩子實施教育。
其次,利用家長學校,定期組織一些“幼小銜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以及科學的幼兒教育理念等講座,提高家長的認識和科學育兒水平。
最后,不定期地針對一些家長感興趣的熱門話題、教育難點問題,舉辦家長論壇等活動,為大家提供交流平臺,以便達成教育共識,同時也促使家長樹立科學教育觀,理智地看待學前幼兒教育,主動和幼兒園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
四、幼兒工作
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里,父母會幫孩子料理些細小的生活瑣事,但在幼兒園里孩子們就該學會自己照顧自己了。他們要學會用水杯接水喝,午睡前要自己脫衣服鞋子,要學會獨立上廁所、飯前便后洗手、每次玩玩具后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位等。老師有意識引導幼兒做這些事,不僅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還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讓孩子學會怎樣交朋友。怎樣和小朋友們相處是現在獨生子女面臨的難題。幼兒園能夠提供給孩子更多機會去學會怎樣和別人相處。孩子們會在集體中學著如何接近其他小朋友,并找到交流的話題。他們也會從中無意識或有意識地領悟一些社會交往的技巧。這些與人相處的經歷,對他們將來上學乃至在集體中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幼兒教育小學化是違反教育規律的,我們必須積極行動,有效預防和杜絕幼兒教育“小學化”,讓孩子的發展循序漸進,幸福、快樂地成長。
【幼兒園“去小學化”有技巧】相關文章:
• 管窺信息技術與幼兒教育的融合
• 幼兒園區域活動創設與指導
• 論幼兒園開展繪畫教學的策略
• 幼兒園游戲教學分析
• 拉薩市私立幼兒園教師管理問題研究
• 淺談幼兒園的師生關系
• 日本幼兒園的人際關系教育紀實
• 農村學前教育研究
• 幼兒園區域游戲活動開展策略探究
• 幼兒園的快樂進餐芻議
• 幼兒園墻面創設研究與實施策略
• 試析幼兒園早操的創新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