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是幼兒園教學的重要形式,如何實現幼兒園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幼兒教師不斷探索的問題。文章以一次藝術領域賽課活動為契機,以活動中突顯的3個問題為切入點,借助實例有針對性地從選擇有效教學內容、合理制定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環節、有效實施教學設計、及時反思教學得失5個方面闡述了保障藝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做法。
【關鍵詞】幼兒園;藝術課堂;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6-0124-03
課堂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最佳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讓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進步和發展,也就是說,幼兒有無進步或發展是評價教學是否有效的唯一標準。
在為期一周的全區藝術領域優質課評比活動中,筆者用心觀摩了18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集體活動,其中
音樂活動8節,美術活動10節,感觸頗多。每年的優質課評比活動都受到全區各個園所的重視,每一節參賽活動都是經過全園骨干教師精心打造的活動,可以說展示的18節藝術活動體現了全區教師對藝術領域教育理念的認識,以及現階段藝術課堂教學的水平。有好的課例,但是也有很多老師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其中有效性的問題尤為突出。
一、存在的問題
問題一:目標制定粗糙化
(1)陳述主體混亂。目標的陳述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以幼兒為行為主體的目標,二是以教師行為為主體的目標。而很多教師陳述目標時將兩種方式混搭,如大班美術活動“毛線創意畫”的目標是這樣的:①體驗毛線創意畫的樂趣和創作成功后的自豪感;②掌握毛線創意畫的基本技能,獨立完成作品;③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且不論這三個目標其他方面是否合理,目標①②是以幼兒為行為主體的目標,而目標③則是以教師行為為主體的目標,在同一活動中行為主體不一致,就造成了目標陳述上的混亂。
(2)三維度認識不全。新課程提出了三維目標的概念,即要在一個知識點的教學中,有機融合情感、知識、技能的學習目標。然而,部分教師對于三維度認識不全面,又或是對目標制定的合理性認識不夠,活動目標出現片面、重復等現象。如中班美術活動“美麗的紙手帕”的目標是:①感受染紙活動帶來的樂趣;②掌握簡單的浸染技方法,加深對色彩的認識和感受;③初步了解一些簡單的創意和手工制作方法。目標③和目標②前半句都是知識目標,目標②的前半句是目標③的具體化,出現知識目標的重復,同時缺少技能目標。
(3)目標過大、過空。如大班
音樂活動“大家一起去旅行”的目標是:①用肢體語言感受活潑歡快的音樂;②感受音樂的節奏、結構;③學習創造性地表現音樂。目標①表述不對,目標②過空,感受樂曲的什么結構,重點的節奏型是什么,不夠具體明確,目標③過大,沒有針對性,似乎用在大多數的音樂活動中都可以。
問題二:環節設計低效化
(1)導入環節“迂回婉轉”。活動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活動開始時,運用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引起幼兒注意,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使其明白學習目標,把握學習重點,形成學習動機和建構知識間聯系的一類教學行為。精彩的活動導入是一節優質活動的良好開端,會讓活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只會浪費幼兒寶貴的時間。如中班美術活動“美麗的紙手帕”,教師為了引出彩色的手帕,是?@樣做的:首先組織幼兒圍坐成一個圓圈;接著播放《丟手絹》的音樂,組織幼兒玩兩輪丟手絹的游戲;然后出示兩塊手帕(一塊是白色的紙巾,另一塊是浸染上顏色的紙巾)讓幼兒觀察并提問:“小朋友們,剛才我們用了兩塊手帕玩游戲,一塊兒是白色的,一塊兒是彩色的,你們喜歡哪一塊呢?”最后請了兩名幼兒交流。此環節用時3分30秒,明顯過于繁瑣且作用不大。如果直接出示兩塊手帕進行對比,或者用“紙巾娃娃”的口吻請幼兒欣賞它的“變色秀”,通過視頻或PPT形式展示多樣的浸染作品,讓幼兒充分感受浸染作品的色彩美,效果會更好一些。
(2)主體環節“囫圇吞棗”。主體環節是落實活動重點和突破活動難點的重要環節,應圍繞重點,細細咀嚼,才能讓幼兒掌握知識點。然而,課堂卻呈現出2種現象:一種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如大班音樂活動“琴聲多美好”的主體環節是這樣開展的:首先在故事表演中認識do、re、mi 3個唱名;接著運用小木琴演奏重點節奏型,請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并組織游戲“搶椅子”鞏固練習重點節奏;然后出示整首歌的圖譜,請幼兒看圖譜唱歌曲;最后引導幼兒用小木棒為歌曲
伴奏。短短的20分鐘,幼兒一會兒看故事表演,一會兒唱唱名,既要學習節奏,又要演唱歌曲,還要演奏歌曲,忙得不亦樂乎。教師為幼兒設定的學習點太多太雜,導致每一個點都只是“蜻蜓點水”式的學習,沒有凸顯活動的重點。而且這樣的課堂容易形成“高控”現象,有限的時間,過多知識點的設定,導致教師為了實現每一個環節不會給予幼兒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而幼兒就會淪為教師課堂的“表演道具”。還有一種是“豬八戒吃人參果”的現象。如大班美術活動“京劇臉譜”中,引導幼兒充分發現京劇臉譜的鮮艷色彩及對稱的美是幼兒制作京劇臉譜的基礎,教師僅運用一段視頻和一兩幅臉譜圖片,加之三言兩語的描述后,就讓幼兒運用不同的方式制作京劇臉譜,結果作品色彩單一,缺乏美感,絕大多數作品沒有表現出京劇臉譜對稱的特點。
(3)結束環節“敷衍了事”。 比如,一些教師可能認為結束部分可有可無,教學活動通常在幼兒操作任務完成后就結束了;還有一些教師以提出任務結束:“時間到了,我們等會兒再接著玩兒這個游戲吧!”(其實根本就不會再組織)“你們畫得可真好!帶回家給爸爸媽媽欣賞吧”。其實,沒有結束環節,教學活動是不完整的。由于缺少對幼兒活動情況的評價和后續發展的引導, 教學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問題三:教學反思形式化
教學反思對于提高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具有重大意義。當前,不少幼兒教師對教學反思的意義認識不到位,把教學反思看成是任務型、應付性的工作,或由于專業的理論積淀不足,抓不住有價值的切入點,其教學反思往往流于形式,沒有實質性意義,又或是為了“掩人耳目”,無中生有的優點多,確實存在的缺點少。 二、解決對策
那么,怎樣的藝術課堂教學是有效的?如何提高藝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以夏老師執教的大班音樂活動“美麗的孔雀”為例,談談筆者在提高幼兒園藝術課堂教學有效性實施過程中的想法。
1. 選擇有效教學內容是確保藝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選擇生活化、游戲化的教學內容是高效課堂的前提,藝術課堂也不例外。在選擇藝術活動內容之前,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幼兒,他們喜歡什么美好的事物,需要發展哪些藝術能力,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結合他們對美的認知水平和原有經驗,以能激發幼兒的審美情趣為前提,以能提升幼兒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為目的,選擇自然界中、生活中、藝術作品中美的素材作為活動內容。同時,還應充分解讀活動內容,幫助幼兒建構正確的、科學的知識經驗,教師切忌不能在對知識點一知半解的狀態下走進課堂“忽悠”幼兒。大班音樂活動“美麗的孔雀”源于幼兒對楊麗萍的
舞蹈視頻《雀之靈》表現出的極度贊美,夏老師便以《雀之靈》
舞蹈為載體,通過學習孔雀舞,提升幼兒對孔雀舞的欣賞能力和表現能力。在此之前,夏老師對孔雀舞的基本特點、幼兒對孔雀舞的了解、幼兒的舞姿模仿能力及發展水平等問題進行研究,提升了活動內容選擇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2. 合理制定教學目標是確保藝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目標設置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學活動目標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是教師根據教學活動的目的和任務,在充分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狀況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為某個具體的教學活動做設定的擬達成的結果,或擬引起的幼兒行為變化。所以說,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歸宿,有助于教師把握幼兒發展和教學活動的方向,明確幼兒經驗的提升點,還可以幫助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幼兒,了解目標對幼兒的適宜度。因此,目標的制定必須是合理的。如大班音樂活動“美麗的孔雀”的活動目標分別是:①感受孔雀舞的美;②學習用舞蹈動作表現孔雀的基本形態;③能與同伴嘗試合作表演孔雀舞。
3. 科學設計教學環節是確保藝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每個教學活動,教學環節都要緊緊圍繞目標。一定要結合目標抓住一個切入點,由這個切入點展開具體的活動,這樣,既能使課堂簡潔,也能使課堂更有效。如大班音樂活動“美麗的孔雀”的活動環節是:
(1)賞孔雀舞。在歡快的孔雀舞音樂聲中,教師帶領幼兒進入運用LED屏和立體造型創設的美麗的“孔雀山莊”(在此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情境中的孔雀的各種形態);接著播放舞蹈視頻《雀之靈》,請幼兒欣賞;最后請幼兒交流觀賞舞蹈后的感受并小結這支舞是孔雀舞。
(2)學孔雀舞。①自由表?F――調動幼兒對孔雀舞的初步感知,鼓勵幼兒大膽表現幾種孔雀舞的動作;②學習動作――逐步出示孔雀優雅散步、梳理羽毛、俯身飲水、絢爛開屏4種舞蹈動作的圖示(將孔雀的基本形態圖和舞蹈演員表現出的舞蹈動作圖放在一起給予幼兒提示),幼兒對4種動作分別進行模仿、觀察、再模仿的學習。采用對比的方式(幼兒與幼兒互動對比、教師與幼兒互動對比、幼兒與舞蹈家對比)引導幼兒反復練習舞蹈動作。運用情景化的語言描述動作特點,幫助幼兒完整表現舞蹈動作,提升表現力;③嘗試合作――出示孔雀互動的畫面,請幼兒猜想它們在干什么,引導幼兒用動作表現畫面內容,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孔雀互動的畫面,并嘗試合作表演。
(3)演孔雀舞。在美輪美奐的燈光下,教師和幼兒穿上表演服,在音樂聲中翩翩起舞。在樂曲最后夏老師還表演了一段風格迥異的孔雀舞,激發了幼兒對孔雀舞的學習欲望。
4. 有效實施教學設計是確保藝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針對本次賽課活動中教師的“背課”現象,筆者認為教學過程中注重提高師幼互動質量,促進幼兒主體性發展,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是高效課堂的關鍵。
(1)進行有效提問。提問是集體教學活動的核心,日本著名教育家滕喜博認為,提問是“教學的生命”“提問提得好即教得好”。教師應當關注并精心設計提問,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學質量。如大班音樂活動“美麗的孔雀”中,教師的提問有:“孔雀舞美嗎?你覺得哪個動作最美?”“你們覺得是小朋友的動作美,還是舞蹈家的動作美?怎么做就會和舞蹈家一樣美?”等提問的設計簡潔通俗,目的明確,激發了幼兒感受美、學習美的興趣,很好地為教學過程服務。
(2)進行有效引導。教師必須做到兩點:①心中有目標。活動教學目標要明確,教學思路要清晰,教學內容要鉆透,這樣可以避免引導的隨意性;②眼中有幼兒。首先,引導必須建立在幼兒的興趣與關注點,以及認知基礎上;其次,引導是幼兒回顧已有經驗、學習新經驗、提升經驗總和的過程;最后,既要尊重幼兒的表現,又要有選擇地加以引導。
(3)進行有效互動。幼兒主體性地位的發展是有效互動中關鍵的評價標準。在師幼互動中,雙方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發揮程度有很大差別,教師一般居于更為主動的地位,而幼兒則相對被動。為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改善自己的教育行為,提高師幼互動質量,為幼兒主體性的發展創造條件。如大班音樂活動“美麗的孔雀”中,夏老師的舞蹈表現力非常強,但活動過程沒有成為教師的“個人秀”,更多的時候是幼兒在舞臺中展示,在互動中學習,在合作中表演。
(4)進行有效評價。評價的作用眾所周知,但評價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筆者從本次賽課中總結出3個原因:①教師心中沒有評價目標。每一個環節的重點是什么,該如何應對幼兒的反應,教師沒能準確捕捉;②教師不了解評價對象。幼兒的語言、幼兒的動作、幼兒的作品等都是教師要評價的內容,然而很多教師沒能走進幼兒的世界,傾聽他們的聲音,所以會說:“我覺得我說得很清楚,小朋友就是學不會,節奏總也拍不準(或者畫得一點也不好),我不知道怎么評價”;③教師評價不夠民主,成功的幼兒教師都懂得用民主的方式去激發幼兒的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因為這是調動教師與學生互動和學生與學生互動的教育技巧。
5. 及時反思教學得失是確保藝術有效課堂有效性的保證
教育家波斯納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也是回顧教學――分析成敗――查找原因――尋求對策――以利后行的過程。一個活動的結束,不代表孩子學習知識的結束,教師應該及時反思自己在教學中的優勢與不足,進行對照比較,將自己的不足進行分析,作為以后教學的借鑒。如果在活動中發現自己的教學失誤,可以及時調整,采取相應的策略來保證活動的有效性。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有一雙慧眼看世界,整個世界的動態變成了他的詩,他的畫,他的戲劇,讓他的性情在其中怡養。幼兒只有感知真實事物,并由此積累起感知經驗,才有助于幼兒進行藝術表現,從而提高表現的能力。教師應提高藝術課堂的有效性,激發幼兒感受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表達美和創造美的快樂,讓幼兒的整個世界都美起來!
(編輯:易繼斌)
【淺談幼兒園藝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相關文章:
• 幼兒園古詩詞誦讀教學之創新
• 幼兒園音樂律動教學實踐與研究
• 幼兒園區域活動創設四字法則
• 公私分明的幼兒園費用
• 幼兒園自然材料的有效利用
• 幼兒園體操素養課程研究
• 幼兒園開展排球教學的可行性研究
• 幼兒園主題活動之我見
• 開展幼兒園本土教育認識家鄉農作物
• 《不可忽視的幼兒園常規教育》
• 幼兒教育中幼兒舞蹈的可行性
• 研究幼兒園思想政治工作現狀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