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盲童也是一樣的。盲女吉拉像每位焦急的父母一樣,不希望孩子們重復自己小時候走過的黑暗彎路。她預設著盲童的人生道路:讓孩子們都有一技之長,將來能獨立生活,自信地走向社會。
吉拉一直這么想,也堅持這么去做。
因為籌備“六一”兒童節,而且是幼兒園搬到拉薩后的第一個兒童節,吉拉忙得每天要到晚上十點以后才下班。
她決定邀請一些平時資助和關注吉吉幼兒園的朋友和孩子們共度節日,而且知道孩子們都是“人來瘋”,家里來客人了,孩子們是最歡喜的。
“六一”當天,吉拉微信朋友圈上傳的是孩子們伴著《小蘋果》歌曲動感十足的
舞蹈視頻。因為節奏動作劃一,讓人很自然會想到盲童們得多努力才能學會!
吉拉告訴記者,“六一”當天大家一起來到拉薩郊外,孩子們真的太高興了。“孩子們練
舞蹈差不多練了兩個多月,這個時間對盲童們來說并不算太長,畢竟得老師手把手一個個教會,但孩子學得真太快了。我就是想通過類似的方式告訴孩子們:通過努力,你行的!”
吉拉干凈的女中音通過話筒,娓娓道來,讓人愿意放下腦海中所有的防御,聊天開始快樂起來,不再因為她是盲人而有所顧忌。
復制品
2011年6月26日,吉拉創辦的西藏第一家盲童幼兒園開園了。
開業典禮上,一向堅強開朗的吉拉幾度哽咽,她說:為低幼盲童辦一家幼兒園,是我為之努力前行的夢想,今天夢想實現了,就在眼前,我可以摸得到……
夢想,在吉拉看來是最美麗的,是讓她知道努力的目標,絕不是虛無縹緲的。
為什么夢想是要辦一個幼兒園?吉拉的回答是:我想讓盲童和其他孩子一樣有個快樂的童年,可以交朋友,可以上學,有一個美好的回憶。讓他們不再從童年開始就在黑暗中獨自忍受恐懼,要讓他們學會堅強,開朗地接受現實,獨立生活。
這些其實都與吉拉自己的切身經歷有關。她說,不僅僅是她,大多數盲人都是那么躲在角落里悄無聲息地長大的,好像盲人惟一的權利就是吃飯、活著,受教育、做一番事業離他們太遙遠了。
1987年,吉拉出生在日喀則老拉孜縣城旁邊的一個小村莊里。她的到來,讓本已步履蹣跚的家更籠罩在深深的悲哀中,因為她是家里的第四個盲人。她的父親和一對雙胞胎哥哥都是盲人。在西藏,盲人被認為是前世造孽,今世被棄才遭的報應,不被家人殺死、拋棄或意外身亡已屬幸運。因為是不潔的象征、鄰居路過家門口都要繞行。家里接二連三地出現盲人,村子里對吉拉家的閑言碎語可想而知。
父母不得已搬到遠離村民的鄰村荒野地帶,房子是有點錢就蓋一點,沒錢就擱著。擔心他們出門會磕磕碰碰,父母親不讓他們三人走出家門。兩個哥哥會聽話地一整天躲在角落里,好像不存在一樣。天性好動的吉拉則試著跑出去,結果有兩次掉到村里的水井里,磕破了頭。說起這一幕,吉拉的聲音透著自豪和頑皮,“雖然摔傷了,但至少我知道危險是什么了。”
吉拉告訴記者,12歲之前的她不會穿衣服不會吃飯,每當媽媽一口口喂她飯的時候,就好像是在無意中提醒她,她和別的孩子不一樣,這讓她特別痛苦。一天天枯坐到天黑,是童年時的吉拉生活的全部內容,她對那段生活沒有任何印象,感覺自己好像從未真正活在這個世上。
幸運的是,12歲那年,吉拉遠在拉薩的姑姑聽說德國盲女薩布瑞亞在西藏創辦了一所盲童學校,便把吉拉和她的哥哥們領到了學校,命運之神終于開始垂青這個小姑娘。
吉拉說,當確信老師薩布瑞亞也是盲人時,她便知道只有努力,才有可能做成事,否則永遠是一個需要人照顧的盲人。
剛進校的時候,吉拉連衣服都不能自己穿。因為活潑好動,她很快就融入到學校生活中。可惜因為接觸盲文太晚,手指不那么靈活,至今她摸盲文的速度都不是那么快。兩個哥哥因為老實,相比她接受新事物則慢了很多,因為手指不夠靈活,也不能去摸盲文。這種強烈對比,讓吉拉深知早期教育對一個盲童的重要性。
對于努力學習,吉拉是這么理解的。她說:“如果遇到一個英語單詞,第二天發現自己沒有記住,那我就告訴自己,想方設法一定要在今天把它記住,絕不能再拖一天。”
在盲童學校生活了六年,吉拉學到了薩布瑞亞身上的一切優點:自信、直接,永遠正面看待生活,腳步匆匆而堅定。
在某種程度上,吉拉成了薩布瑞亞的“復制品”。
努力很快得到回報,吉拉成為盲校當時在校生英語最好的學生之一。2005年,在薩布瑞亞夫婦的安排下,吉拉跟同學尼瑪旺堆一起去英國留學,學習了一年英語。采訪中,吉拉告訴記者,她的同學都是健全的人,這種全新的環境讓她視野更加開闊,思維完全開放,也交到了一些朋友。
異國他鄉如何克服生活上的困難?吉拉說,就像買車票、機票類的事情,她第一次一定會向同學求助,但第二次就要自己來操作了。說到這里,吉拉說她一直搞不懂,為什么健全人找不到路的時候,就總愿意自己找啊找啊,而不開口問別人,身邊的朋友也說不清自己為什么那樣。而和自己一樣的盲人,都是第一次要問,然后讓自己記住。這一點上,正常人做得還不如盲人好。
吉拉還說過一個故事。在去英國之前,她一直以為英美國家的盲人的內心強大程度,一定是西藏盲人的兩倍;他們也一定受過雙倍于自己的良好教育,這多少讓她有些自卑膽怯。直到她在英國碰到一個盲人男孩,她發現他每次出門都要人陪,從來不用盲杖,沒法獨自行走。
吉拉納悶地上前詢問,英國男孩說:“如果我帶盲杖,所有人都會知道我是盲人,我會很害羞。”吉拉說:“你不帶盲杖,他們一樣知道你是盲人呀,而你卻要一直扶著別人的胳膊行走!”事后,吉拉有些釋然地總結,世界上能獨立的盲人才是最讓人羨慕的。
管理者
吉拉再也不是那個只能躲在角落里的盲女了。她像老師薩布瑞亞一樣,到過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德國。每到一地,她都要到當地的盲校學習管理經驗。 吉拉還任職于薩布瑞亞夫婦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創辦的一個國際盲人培訓機構,在那里停留一年后,返回到西藏。此時,她已經有一個美麗的夢想要實現―為盲童辦一所幼兒園,讓他們能更早地接受到教育。
吉拉走路很快,在幼兒園里行動不受任何約束。除了熟練掌握藏、英、漢三種文字,她還學習了電腦、按摩和中醫。她可以輕車熟路地在電腦指令下,調出需要的文件。采訪時,她熟練地通過微信和郵件與記者溝通。
她告訴記者,回國后她在老師的盲校工作過一段時間,一邊給孩子們上課,一邊籌備自己的幼兒園。“開辦幼兒園,資金是最大的問題,還有就是課程的設置沒有先例可循。”她說。
幼兒園最初的名字是“琪琪”。吉拉說,藏語幸福的發音與“吉吉”相似,而吉吉在漢語里也是祝福的話語,所以從2014年初,她把幼兒園名字改為吉吉幼兒園。今年初,在上海玉佛禪寺、西藏自治區殘聯的幫助下,幼兒園從日喀則邊雄鄉搬到了拉薩市。
截至記者采訪時,幼兒園有21個孩子在園,是這幾年里孩子較少的時期。吉拉說,孩子們到了上學年齡,便會到她曾就讀的西藏盲校去學習,也有的孩子會到公辦的特殊學校。
幼兒園現在有五名任課老師和四名后勤老師。吉拉告訴記者,她對選老師很慎重,選擇標準是要會教孩子,讓孩子能學到東西,還要對孩子好。這樣想了以后,她覺得學歷什么就都不重要了。電話中,吉拉用有些不確定的語氣與記者探討:一個博士或碩士,水平很高,但他不一定會教失明的孩子,是不是?這里的孩子畢竟與健全的小孩不一樣。
吉拉最終聘用的老師是她的兩個同學,還有一個老師是她的哥哥。吉拉說,這樣做一方面是考慮可以解決同學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他們自己也是盲人,有過同樣的學習經歷,自己經歷過的,可以更好地告訴孩子,這是一種優勢。
吉拉的表哥格桑加措告訴記者,雖然吉拉游歷英國、德國、印度等國家,不斷積累盲人學校的管理經驗,但盲童幼兒園因為少,幾乎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如何安排課程是需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題。
吉吉幼兒園上午安排的課程分別為學習盲文、數學、漢語、英語、藏語,下午是孩子們一起游戲,有體育、盲杖、畫畫等。
此外,生活技能課是吉吉幼兒園孩子們的必修課。吉拉說,孩子們只有學會自己穿衣、吃飯、洗臉這些健全人日常要做的事情,才能談得上獨立,無論大小,都要學會這些。
每天早晨,孩子們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自己穿衣服,然后疊被子。當然,這需要生活老師幫一把手,給每個孩子一遍又一遍教。吉拉要求孩子們必須學會使用盲杖。盲杖都是從美國特制的,國內還沒有兒童盲杖。
運作一個幼兒園,難度超乎想象。“辦項目需要學習預算、演講等,我希望自己的漢語更好一些,這樣出去籌款會更方便與人交流。”吉拉說。
記者了解到,吉吉幼兒園從辦園開始就一直免費招收西藏的學齡前盲童,不僅要負擔孩子們的學費、食宿、衣物、小病的治療費用,還要給工作人員發工資。這些費用都需要吉拉想辦法解決。
孩子們
每到周末,幼兒園里所有的人都要參加大掃除,孩子們也不例外。
吉拉告訴他們,大孩子要照顧小的,能看見的要照顧看不見的,每個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記者從一段視頻中看到,5月底天氣暖和了,幾個孩子在自來水龍頭下,爭著洗刷碗筷,不時地互相灑水嬉戲,笑聲跟隨水花四濺開來。
這正是吉拉期許中的幼兒園:“這里是一個充滿陽光的多彩世界。當你打開幼兒園大門時,你看到的將會是一個充滿歡笑聲、歌聲的幸福樂園。”
3歲的小姑娘朗杰曲珍,全盲,入園只有三個多月的時間,是這批孩子中最晚的一個。“但她真是太聰明了,很快就完全融入了這個大家庭,興奮地和大家說話,可以自己爬樓梯,熟悉了幼兒園的每個角落。”說起孩子,吉拉似乎回到童年,好像自己就是這個小姑娘,原來可以這么快樂。
吉拉說,老師們很快就發現朗杰曲珍的
音樂才能,敲鼓簡直是渾然天成。她的媽媽說,在家里時沒有鼓,曲珍就敲桌子椅子,節奏感非常好。幼兒園的老朋友,攝影師車剛趕緊就給小姑娘買來一個小鼓,這讓小伙伴們歌唱時又多了一樣樂器
伴奏。
10歲的格桑德吉是在幼兒園待得最久的孩子了,她的歌聲是傍晚幼兒園休憩時光里的保留節目。吉拉說,格桑德吉除雙目失明外,在學習上也有一定的障礙,沒有通過盲校的考試,但她的
音樂天分是別人不具備的。在她看來,這就是格桑德吉快樂的源泉,也將是她獨立生活的依靠,所以她和老師們盡可能地給德吉表演的機會,只要她想唱歌,大家都熱烈鼓掌。
在授課方面,吉拉信奉因材施教,她讓德吉多學習音樂,跟隨幼兒園的老師學習藏族傳統樂器六弦琴。她相信,“德吉很懂事的,一定能學好。”
在吉拉的課堂上,正宗的倫敦口語夾雜著藏語和漢語,她帶給孩子們的是多語境的成長環境。在美術課上,吉拉把一支橘色的彩筆放在孩子們的鼻子下面,孩子會大聲說“orange”,似乎那是支有氣味的神奇的彩筆。
吉拉就是這樣讓孩子辨別顏色。她說,主要是為了鍛煉孩子們大膽地想象。古人有“絕利一原,用師百倍”之說,是說一種器官關閉了,其他的器官會加倍靈敏。在盲童學校,這些都被驗證,盲童的嗅覺的確異常靈敏。
歡樂總是讓人感覺那么短暫,吉拉還要接受重重困難的考驗。又盲又聾的女童旺姆就曾讓吉拉措手不及。吉拉記得,那是2012年,旺姆被父母送來時已經5歲,但仍不會走路,需要老師們整天抱著。吉拉發現孩子聽力有障礙后,因為無法交流,擔心不會教這個孩子,吉拉很發愁。后來吉拉終于想了一個辦法與旺姆親近,她讓旺姆每次見面用手來摸自己的頭發,這樣彼此就熟悉了。
旺姆的情況給幼兒園的教學帶來了挑戰。生活老師天天訓練她,教她走路;上廁所不會自己說,老師就特別注意時間;吃飯時慢慢教會她沒吃飽就要去盛飯,吃飽了則會把碗送到洗碗池……
慢慢地,旺姆學會了與大家相處,雖然做游戲時,有些她不會參與,但只要能做的,她都會積極迎上去。一年多的時間,旺姆穿衣、吃飯都游刃有余,不亂扔垃圾等生活習慣也養成了。她的父母對吉拉說,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 有些困難突如其來,有時也讓吉拉措手不及。2013年的一個晚上,八名幼童高燒不退。幼兒園沒有車,吉拉只能半夜和一名健全的老師走到公路邊攔車。幾經折騰,終于來到日喀則市人民醫院。但醫院卻告知無法處理,建議他們前往拉薩就醫。就這樣,吉拉不顧天寒地凍,連夜乘車趕了六七個小時的路,來到拉薩。慶幸的是,第二天孩子們便恢復了健康。
“從日喀則到拉薩有六個多小時的車程,如果孩子們有個三長兩短,我可怎么向他們的家人交代。”吉拉每每想起總有些后怕。這也是促使她將幼兒園從偏遠的邊雄鄉搬到拉薩的主要原因。
家長課
在與盲童家長的接觸中,吉拉發現家長是盲童教育的空白點。吉拉說,盲童的家長們有的就像她的父母那樣,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無端地與社會隔絕,孤獨地生活,父母代替他們做一切;還有的家長把盲童當作累贅,聽之任之。吉拉的幼兒園對盲人家庭來說是福音,尤其是那些想盡快擺脫這個無望孩童的家庭。
2013年,次仁被送來時才2歲,小小的肚子總是鼓鼓的。在家時,他的父母總把他綁在床上,因為沒有任何運動,他好像肢體也有殘疾。吉拉對他的父母說,孩子還太小,幼兒園的工作人員人手也不足,能不能過一年再送來?他的父母說:不,我們照顧不了。
還有的家長把孩子送來后就很少露面。他們表示,孩子的命,他們也沒辦法。農活很忙,沒時間,全部交給你們了,如果救不活也是認命了。
因為受文化等因素限制,還有的父母是不知道該如何與盲童相處,做父母的自己內心就很焦慮……
于是,吉拉在她的幼兒園辦起了家長課堂。但與盲童一樣,想請這些家長到幼兒園來上課,并不容易,幼兒園得全程包食宿和路費。吉拉的表哥格桑加措說,吉拉已辦過一次這樣的活動,希望家長學會和自己的孩子相處,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和別人一樣的。格桑加措說,雖然經費有限,但近期吉拉還準備再辦一次家長課堂。
在幼兒園生活了一段時間,雖然次仁的小肚子還是有點鼓,走路還有點踉蹌,但已經能跑了。他的父母來看望他,驚嘆道:“這是我們的孩子嗎?”
采訪中,吉拉特別高興地告訴記者,把幼兒園搬到拉薩除了解決醫療上的難題,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就是孩子們與正常小朋友接觸的機會增多了。吉拉說,有的拉薩家長找到她,請求她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里住幾天,讓他們跟著盲童起居生活在一起,互相影響,各取所需。
這是吉拉小小的私心。“我不想把幼兒園弄成什么都是盲童用的,我還是希望他們像健全人一樣去交流,畢竟他們將來聯系的主要還是健全人。”當年,吉拉在盲校畢業后去英國留學,來到機場,很多人就不知道如何跟她交流,他們會很大聲音地在她耳邊說話。吉拉只好苦笑,“我是盲人,但我不聾,我能聽見。”
所以在吉吉幼兒園,和盲童生活在一起的曾經還有5名正常孩子,其中3名是孤兒,兩個來自玉樹貧困家庭。吉拉認為,對于盲孩子來說,從小接觸正常環境,好處特別多。
但仍有一件事讓吉拉特別苦惱,那就是辦學資格許可。吉拉告訴記者,過去五年,她向民政、殘聯、教育等部門分別提交過申請資料,希望獲得辦幼兒園的資質。這種資質在她看來很重要,來自政府層面的許可,會讓她更加安心。在她的設想中,她還要辦更多的盲童幼兒園,幼兒園擁有一套完整的手續,也是支持她走下去的一種力量。目前,吉拉還在為此努力。
吉拉說,雖然吉吉幼兒園的孩子面對的困難比健全的孩子要多幾倍,但幼兒園會讓每一個盲童都開心幸福,讓他們學會面對一切,自信、堅強、開朗地生活下去。
【吉拉和她的盲童幼兒園】相關文章:
• 德國的森林幼兒園
• 農村幼兒園教育質量存在問題
• 幼兒園小班常規習慣的培養
• 如何上好幼兒園小班音樂課
• 幼兒園建筑設計淺析
• 幼兒園班級語言區創設策略探討
• 幼兒園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策略
• 淺談幼兒園語言環境的創設
• 淺談幼兒園游戲材料的投放
• 再談幼兒園常規管理(5)
• 如何加強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
• 三只小豬上幼兒園(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