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戲與教學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對幼兒園的游戲與教學進行整合,立足點是關注幼兒的主體性,原則是“教”追隨“學”,方式是游戲與教學相互促進。游戲與教學整合的實質是從重視“外在”到關懷“內在”,從注重教師“教”到注重幼兒“學”,從分科課程到整合課程,它反映的是兒童觀、教學觀、課程觀三方面的價值轉變。據此,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為幼兒提供材料支持;與幼兒進行有效對話,適時介入幼兒活動;挖掘游戲與教學的整合點,巧妙設計和開展活動。
【關鍵詞】游戲;教學;整合;價值轉變;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3)06-0021-03
游戲與教學的關系一直為人們所關注。有研究者提出要對游戲與教學進行整合,因為《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園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游戲與教學也確實存在互補性和目的的一致性。游戲可使教學更具吸引力,教學則增加了游戲的指向性,兩者共同服務于幼兒的發展。甚至有學者提出要以游戲的精神和態度重塑幼兒教育。這實質上反映的是幼兒教育發生了從重視“外在”到關懷“內在”的兒童觀、從注重教師“教”到注重幼兒“學”的教學觀、從實施分科課程到實施整合課程的課程觀三方面的價值轉變。
一、幼兒園游戲與教學的整合
1.立足點是對幼兒主體性的關注
游戲與教學的目標共同指向幼兒的健康、全面、和諧發展,但兩者的實現途徑有所不同。教學更多指向將外部知識或經驗內化,以使幼兒獲得合乎社會需要的知識或技能;游戲則更關注滿足幼兒的內在興趣和需要,強調幼兒發展的主體性。教學旨在促進幼兒有目的的發展,游戲則旨在促進幼兒的自然發展和其主動性的發揮。〔1〕
幼兒園教學以促進幼兒最優發展為最終目標,因此,幼兒園的教學活動要切合幼兒的實際發展需要;而游戲是游戲者能動駕馭活動對象的主體性活動,它現實直觀地表現為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活動。〔2〕 幼兒在游戲中最容易達到情感和精神上的絕對自由,從而獲得合乎自己發展需要的滿足。從這個意義上講,將游戲與教學相整合,立足點是關注幼兒的主體性,將幼兒看作是有內在建構能力的獨立個體,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
2.原則是“教”追隨“學”
游戲與教學的關系不外乎有“分離平行”和“相互融合”兩種類型。教與學間的關系在“分離平行”狀態下表現為“以教為主,學依從于教”,在“相互融合”狀態下則表現為“以學為中心,教依從于學”。〔3〕“以兒童為中心”、充分相信幼兒有自我建構能力的游戲與教學的整合,遵循“教”追隨“學”的原則,即教師相信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4〕充分理解幼兒的獨特學習方式,“以學定教”,幫助幼兒有效獲得經驗。為此,教師要在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個體差異、現有發展水平、已有生活經驗及其當前和未來生活需要等基礎上觀察和解讀幼兒,并據之反思自身指導策略,以有效推進游戲與教學的整合。
3.方式是游戲與教學相互促進
游戲與教學的整合宜以“相互促進”的方式進行,如在游戲中穿插教學,或在教學中穿插游戲。真正高質量的教學既要滿足幼兒自身的興趣和需要,又要達到教學活動所應達到的目的;真正有價值的游戲既與教學目標相聯系,又要充分保證幼兒興趣、愛好等的自我表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為了教學活動的擴展和補充。教學活動與游戲的結合易喚起幼兒的興趣,引發幼兒的自愿參與和自主探索;而游戲過程中又充滿了教育契機,教師可以借此捕捉幼兒的興趣點,發現幼兒的認知沖突等,并適時適當地介入,從而有效提高游戲與教學的效果。
二、游戲與教學整合的實質
1.從重視“外在”到關懷“內在”
所謂“外在”和“內在”有兩方面含義,一是指幼兒的外在表現和內在建構,二是指外在于幼兒的教育目標和對幼兒內在興趣及需求的滿足。傳統集體教學活動中,大多數教師會希望形成這樣一個“有序”的教學場景:幼兒按部就班規規矩矩參加活動;游戲活動中,教師則常常傾向于放任幼兒漫無目的地玩。這兩種狀態下幼兒的內在建構往往是很薄弱的。外在的教育目標如果不以幼兒的內在興趣和要求為出發點,將阻礙幼兒對知識、經驗的內化。游戲與教學的整合是從重視“外在”到關懷“內在”的價值轉變,這里有兩方面表現:一是從重視幼兒的外在行為到強調幼兒的內在建構,二是從注重外在于幼兒的教育目標的實現到強調對幼兒內在興趣及需求的滿足。
2.從注重教師“教”到注重幼兒“學”
在幼兒園課程改革中,“怎么教”遠比“教什么”的問題更有意義。“然而有許多教師把教師角色看作是在具有學術導向性的課堂上對孩子教和管理”,〔5〕這樣的定位直接影響到游戲與教學活動中的師幼互動。注重教師“教”的活動過程是教師實施預設好的教學活動的過程,關注的是如何把幼兒引向預設的目標。在開展過程中可能出現兩種傾向:一是教師容易忽視或故意回避與期望目標不符的幼兒反應,二是教師為盡快實現預設目標而缺乏對幼兒的耐心等待,急于將結果告訴幼兒。注重幼兒“學”的活動過程則建立在幼兒的已有發展水平和學習需要基礎之上,強調幼兒在教師支持下的自由體驗和主動建構。
將游戲與教學整合起來,實現從注重教師“教”到注重幼兒“學”的價值轉變,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教師從權威者轉變為支持者,教師關注的是幼兒的內在建構;二是從側重教師自身的教學行為到側重對活動情境的創設,讓幼兒在與情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學習;三是從關注知識傳授到重視經驗掌握,強調關注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表現,〔6〕以及幼兒在活動中的各種體驗。
3.從分科課程到整合課程
幼兒園課程的最終目標是讓幼兒在不斷習得經驗過程中獲得發展,幼兒的經驗具有連續性和整體性。“幼兒有自己的世界,那個宇宙是變化的和流動的,它的內容以驚人的速度在消失和重新組合,具有幼兒自己的生活的統一性和完整性。”〔7〕 我們知道,分科課程強調對知識進行分類以便于教師傳授,通常采用集體教學方式進行。整合課程則傾向于融合幼兒園課程中的各學科知識,以讓幼兒獲得連續、整體的經驗。將游戲與教學加以整合是從實施分科課程到實施整合課程的轉變。它注重各領域學習的聯系和整合,強調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連續性的經驗與學習。
三、價值轉變背景下的實踐建議
1.善于觀察幼兒,為幼兒提供材料支持
開展區域游戲活動,是實現游戲與教學整合的有效途徑。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要善于觀察。一要通過觀察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和需求并及時給予支持;二要通過觀察及時調整或補充材料。如在手工區中,教師根據幼兒的不同動手能力,按操作難易程度提供了不同的制作材料:一是只需按動物形狀剪下就可完成的卡片;二是需剪出動物的各組成部分,通過粘貼才能完成的卡片;三是立體動物模型和制作過程參考圖。區域材料有效投放的目的在于滿足不同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要,區域中不同層次水平的材料可為處于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提供支持。
2.與幼兒進行有效對話,適時介入幼兒活動
言語交流是師幼互動最直接的方式。要實現有效對話,教師首先要明確對話的目的,抓住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其次要放下身段,通過提問、追問等形式與幼兒互動,或用聊天的方式、商量的語氣鼓勵幼兒表達;最后,教師要耐心傾聽,并適時介入幼兒的活動。如在超市游戲中,“收銀員”豆豆離開收銀臺當起了“顧客”。教師見狀并沒有要求他立刻回到崗位上去,而是通過簡單的對話了解他離開“收銀員”崗位的原因,結果發現豆豆是因為覺得“收銀員”總是收錢,不好玩,才離開崗位的。于是教師扮演起了“顧客”,向“收銀員”詢問起超市開展的特價活動來,活動得以繼續進行下去。教師的適時介入是整合游戲與教學的重要途徑,幼兒也最容易接受。教師可以介入的時機包括:幼兒主動提出游戲有困難時,幼兒間因交流不暢或規則不一產生沖突時,幼兒因角色更換頻繁、不專注,游離于游戲之外時,等等。另外教師的介入方式也應有所選擇。
3.挖掘游戲與教學的整合點,巧妙設計和開展活動
游戲與教學整合的目的在于使幼兒在游戲與教學兩者相互促進的過程中得到發展。教學中未解決的難題、幼兒的興趣等都可以成為游戲與教學的整合點。如在中班教學活動“扮家家”中,教師發現幼兒很快就熟悉歌曲內容了,在歌唱時還能做出各種動作,于是教師及時組織幼兒開展了“扮家家”表演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進一步加深了對相關知識和經驗的理解與體驗。
參考文獻:
〔1〕丁海東.學前游戲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127.
〔2〕〔6〕劉焱.幼兒園游戲教學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93,274.
〔3〕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66.
〔4〕王春燕,王秀萍,秦元東.幼兒園課程論〔M〕.北京:新時代出版社,2005:145.
〔5〕GODWIN S ASHIABI.Play in the preschool classroom:Its socioemotional significance and the teacher’s role in play〔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07,(35):199-207.
〔7〕呂達,劉立德,鄒海燕.杜威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10.
The Amalgamation of Play and Teaching in Kindergarten
Ye Ting, Wang Chunyan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Abstract】Play and teaching are the integral parts of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n the amalgamation of play and teaching in kindergarten, the focus on children’s subjectivity is its foothold; teaching following studying is its principle; the mutual reinforce of play and teaching is its form. Valuing external to caring internal, concentrating on teaching to learning, implementing subject curriculum to emphasizing on integrated curriculum are the essence of this amalgamation, which reflects the value shift on views on children, teaching viewpoints and the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Whil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observe children’s behavior and provide supporting materials, carry out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with children and get involved in their activities in time, design teaching activities by amalgamating play and teaching.
【Keywords】play; teaching; amalgamation; value shift; children
【幼兒園游戲與教學的整合】相關文章:
• 不愛上幼兒園的大赫
• 幼兒園音樂欣賞教學探索
• 探索幼兒園家園合作新模式
• 對幼兒園觀摩課的幾點認識
• 幼兒園教師職業倦怠與人格特質關系初探
• 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聯系
• 幼兒園呼喚男教師
• 淺談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的現狀及完善
• 幼兒園自然環境的合理利用
• 鞍山市A幼兒園環境教育個案調查研究
• 如何強化幼兒園語文識字教學
• 幼兒園課堂教學中性別教育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