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生活的周圍到處都是可以引導幼兒發現探索的數學問題,將數學教學與幼兒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會增加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可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本文就探討了如何將數學教學和幼兒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這個問題,總結了作者實際工作中的經驗。
關鍵詞:幼兒 數學教學 生活化
一、課題的確立
長期以來數學活動一直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獨立存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頒布實施以來把數學作為了科學領域中的一個部分,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的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生活中的數學”已經成為一個關鍵詞。確實,幼兒生活的周圍到處都有可利用的資源即可引導幼兒發現、探索的數學問題,如:今天班上來了多少個小朋友?我們班有幾條小金魚?等等。這些由生活中引發的數學,才是幼兒真正感興趣的,也是他們最需要的。那么如何將數學學習生活化呢?美國早期教育家凱米和得弗里斯根據皮亞杰理論將日常生活情景應用于開展數的教育活動并獲得成功,為我們進行數教育生活化的探索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為此,我確立了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是在進行幼兒數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中立足于幼兒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重視創設幼兒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導幼兒從實際生活中多感知,讓幼兒從中體驗學習數知識的樂趣,進而為他們將來學好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的探索:
(一)善于捕捉教育內容,將數學教育有機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之中
現實生活是幼兒數學知識的來源,幼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為幼兒的數學學習提供經驗準備。以中班對序數的理解這一目標要求為例,對于幼兒來說,理解一維指令的第幾層、第幾個、第幾排還比較容易掌握,但多數幼兒對于二維指令的理解不是很好。針對幼兒的這一情況,在我班畫展的這面墻上我們設計了一座三層樓的樓房,把孩子們的作品分別放在了不同的房間里,這樣每天孩子們都會與環境發生互動,從而向幼兒逐步滲透有關序數的概念。開始時,孩子們只能夠說出我的作品在第幾層,現在部分幼兒能夠逐步過渡到我的作品在第幾層第幾張。再如:進區域的插牌卡片,我們將它設計成房子的形狀,也是向幼兒滲透有關序數的概念。我們利用了周圍環境和日常生活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將“學數學”和“用數學”結合起來并產生良好的互動,最終讓幼兒獲得一個實用的、開放的數學知識體系。
(二)善于激發學習興趣,將數學教育有機引導于幼兒生活應用之中
數學是一種工具,它可以幫助我們精確地認識世界,也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幼兒在認識了各種圖形和形體的基礎上,我們將此運用在了建筑區材料的收集整理。在每個盒子上貼有不同的圖形標記,既便于幼兒取放、整理,又進行了分類。又如:在幼兒作品的裝飾花邊上,幼兒已成功地將對稱、排列規律的理解運用在實際操作中,并用這種對稱、有規律的排列來進行裝飾畫。再如:幼兒掌握了計數經驗后,我們在樓道的樓梯側面貼上了數字,這樣孩子們在上樓時進行了正數的練習,下樓梯時又練習了倒數。而且通過這樣的練習,能夠幫助幼兒在每次的點數后,說出總數。在每天的點名環節中,我們都會鼓勵幼兒去數一數今天來了多少個小朋友?有多少男孩子?多少女孩子?是男孩多還是女孩多?在以上活動中,數學真正扮演了一個工具的角色,而幼兒則通過運用數學的過程,親身體驗和感受了數學的用處。
(三)善于選擇活動材料,將數學教育有機融合于幼兒生活學習中
1、材料的投放考慮與目標的關系
材料設計,除注意科學性,美觀新穎以及利用廢舊物品外,更主要的是要能引導幼兒參與學習和操作,并以此為途徑完成教學目標。所以設計材料時,應時刻考慮材料與目標的關系,盡可能做到同一目標指向多套系列材料。如:10以內數的點數、守恒活動目標的其屬下就有“串珠”、“分合卡”“拼圖”、“數字小火車”等多套系列材料。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同一材料具有多層次的目標。如“數字小火車”的材料,它就指向一一對應、分類等不同層次的目標。此外還應體現材料的層次性。如同樣的拼圖材料我們根據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提供了不同的材料支持,有照片提示、數字提示、點卡提示等等。
2、材料的投放要考慮幼兒年齡特點
中班初期的幼兒仍多以自我為中心,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所以材料設計要形象、具體、直觀、暗示性、自檢性、游戲性強。如:“分合卡”、“數字花”材料的提供帶有自檢性。此外,宜采用擬人的設計手法。如:“喂豆豆”材料就是采用擬人的手法,把瓶子擬人化,以幫助小娃娃喂豆豆的游戲練習點數和使用筷子。
3、材料的投放應盡可能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
教學材料設計在考慮以本科知識為側重點的同時,還應盡量擴充其他目標,結合不同學科的內容,豐富材料設計的形式和內涵,提高材料效益。例如:“毛毛蟲”、“數字花”材料的提供,既進行了點數、排列規律、圖形的認識又練習了動手能力。又如學習分類時,可結合認知教學中認識食品類、衣服類的內容進行。
4、材料的投放應考慮如何吸引幼兒參加活動
數學游戲屬智力游戲,需要動腦筋,展開思維活動,不象“娃娃家”那樣輕松,因此較難吸引幼兒。為吸引幼兒常愛光顧益智區,我的做法是:
(1)投放的材料有吸引力:投放的材料游戲性強,外觀醒目有趣。如:數學轉盤、找鑰匙等,幼兒玩了一遍還想再玩一遍。
(2)材料的擺放有吸引力:材料的擺放與吸引力有關。例如:將數學轉盤平放在架子上,玩的人就少一些。而將數學轉盤掛出來,玩的人就多一些。有的材料須放在盒里,若蓋上盒蓋玩的人就少,打開盒蓋,傾斜一點擺放,玩的人就多一些。若在材料旁邊,出示有關的范例,就能吸引更多一些的幼兒來操作。這是因為幼兒總是傾向于強一些的刺激,運用增強視覺刺激的方法,可以成功地吸引幼兒。
(3)材料的更換有吸引力:不少益智區開始時熱熱鬧鬧,若總是老樣子,過些時間就會逐漸地冷清起來。因為幼兒厭煩固定不變,而傾向于新異的刺激。因此,益智區不能總是“老面孔”,要經常更換內容,但不宜一下子投放太多。新異刺激過于強烈,會使幼兒過于興奮,也不利于游戲的開展。更換的方法是:逐漸投放,經常更換。更換的材料不一定都是新的,有的材料玩一陣子后,興趣低了下去,就可以收起來,過一些時候再投放出來,改變游戲的玩法和要求,又會激起興趣。玩一玩,收一收,再放一放,使幼兒對數學活動總保持新鮮感。
三、實踐的反思
在進行數教育生活化的探索實踐過程中,我體會到正如皮亞杰所說:“兒童學習數學的最佳方法應該是組織和創設一個讓兒童能在其中盡其所能充分發展自己的合適的環境。”數教育生活化作為學前兒童學習數學的一種形式,能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他們在各自的水平上獲得更大的發展。
【讓幼兒園數學教學生活化】相關文章:
• 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之我見
• 幼兒園美術活動中信息技術的運用
• 幼兒園目標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 幼兒園教學方法創新初探
• 專業泥塑教學方式下學前教育論文
• 本期主題:鄉村幼兒園
• 信息技術幼兒園教學論文
• 幼兒園美術教學的幾點策略
• 淺談如何提升幼兒園區域活動有效性
• 小議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系
• “互聯網+”助力農村幼兒園家園共育
• 幼兒園信息化發展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