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多接觸社會,培養孩子的探究能力、社會情感、交往能力,現在的老師和家長都非常重視。其中讓幼兒參與小調查活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小調查是一種調查研究,指人們在實踐中對實際情況的考察、了解與分析研究。“小調查”既是一個特色活動,又是一種學習方法,是一種實踐性非常強的活動。強調事件現場的調查,調查者的直接參與及有機運用觀察、訪問、記錄、交流等方法進行看、聞、問、訪。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和幼兒一起發現并分享周圍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現象,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通過拍照和畫圖等方式保留和積累有趣的探索與發現。在實踐中,老師抓住孩子的每一次調查機會,密切關注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經常進行反思調整,形成了“小調查”活動的有效組織策略。
一、把握趣味,合理選材
選材即選擇調查主題,它是調查活動賴以開展的前提。而選擇有趣味的主題能將幼兒的注意力緊緊鎖定于調查活動的整個過程。
(一)抓趣:抓住孩子的興趣點
選材從孩子的興趣出發,這就要求老師平時多多關注孩子的興趣走向,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的興趣點。
對于小班剛入園的孩子來說,“小兔乖乖”是非常感興趣的活動內容。小兔子喜歡吃什么更是孩子們想知道的,我們及時抓住興趣點,讓孩子們進行猜測,猜測后進行調查。調查后的集體交流中讓孩子們親自驗證,驗證的結果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青菜、蘿卜、面條、餅干、大米、米飯,有幾只很大很壯的灰兔竟然喜歡吃肉。調查驗證的結果使老師和孩子們獲得了很多。
這些隨時抓住孩子的興趣點進行調查的活動,會對孩子的發展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激趣:將個別孩子的興趣轉化為大部分孩子的興趣。
當個別孩子對某一事物產生了興趣,而這一興趣點又非常適合孩子探究時,教師就要將個別孩子的興趣轉化為大部分孩子的興趣。
中班孩子展開的探究性主題活動內容之一:我愛吃的粗糧。粗糧內容當時是班里一個孩子提出,他媽媽最近在減肥,為了有更好效果,媽媽在家吃粗糧,孩子到學校后把這個內容說給小伙伴們聽,小伙伴們聽后,都對這個內容表現出興趣。于是,老師及時激發這個興趣點,覺得這個興趣點非常適合孩子探究,在班里不斷拓展,及時將個別孩子的興趣轉化為大部分孩子的興趣。
(三)引趣:將偏離的興趣點引向正軌
有時,幼兒的興趣點比較大,內容比較廣,不適合孩子探究,或者與教育價值偏離,這就需要老師進行引導,使興趣點轉向正軌。
有一天早上,幾個小朋友發現自然角的金魚缸打碎了,金魚死了,大家非常氣憤,都以為是某個小朋友故意把金魚弄死了。于是老師馬上組織了一個談話活動,讓幼兒轉移憤怒情緒,引導他們關注金魚為何會死,開展了“金魚之死”的調查。
因此,當幼兒的興趣點有所偏離時,需要老師進行引導,使幼兒將興趣點轉向正軌。
二、科學設計,充分準備
“去哪些地方調查”“具體調查哪些問題”“采用什么記錄方式”“采用什么形式調查”,都是老師和幼兒事先必須考慮設計好的。
(一)勘察調查現場
調查會將課堂拉向活動室之外,會受到諸多因素影響。有時老師預測應該很順利的調查活動,一到現場碰到許多問題,所以事先實地勘察能避免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
大班調查活動:各種各樣的馬路。在讓孩子們進行實地調查之前,老師進行仔細勘察。馬路有各種各樣的,有的用雙黃線隔出往來車道,有的中間有漂亮的隔離帶,有的兩邊有美麗實用的護欄,有的兩邊有商鋪,有的兩邊有高大雄偉的建筑。讓孩子們到哪里進行現場調查,才可能了解各種不同的馬路?孩子走哪條道進行實地調查,這直接決定孩子們實地調查的質量。
因此,孩子們展開調查之前,老師進行實地勘察,然后再帶孩子進行現場調查,這就顯得猶為重要。
(二)預設調查情況
排除了一些情況,教師還要考慮到一些突發情況。調查中可能會碰到什么樣的問題,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事先有個預見,就能不變應萬變,保證調查的順利開展。
大班調查:生活中的運動。說來慚愧,如今參與運動最多的人還是社區的老人們。我們請來一位參加門球、太極拳、排舞等多項運動的老奶奶,讓她接受孩子們的現場調查。調查前,老師事先估計了幼兒可能會提出的采訪問題,并告知老奶奶。這樣,老奶奶在采訪時就能比較全面地回答孩子們的問題,使得采訪順利進行。
(三)明確調查內容
一般的調查活動內容都很單一,一次調查一個問題。但到了大班后期幼兒也能做復式問題的調查表,但總體來說幼兒的調查內容不宜過多,大班后期也不建議超過四個問題,否則幼兒就很難明確自己具體要調查哪幾方面的問題。同時,不光幼兒要明確,老師更要清晰,特別是有配班老師的時候,事先一定要互相了解。到大班后,帶回家由家長陪同的調查增多,家長也要充分了解調查目的和內容。這方面老師經常采用的方法是將調查目的用文字注明于幼兒調查表下面,以便家長指導。
(四)設計調查形式
調查形式很多,一般將其分為口頭調查、實物收集和書面調查。
1.口頭調查。
口頭調查比較方便,教師口頭交代任務,幼兒回家調查后作口頭回答。內容也比較簡單,適合小班和中班的孩子。在小班主題活動“有趣的肚臍眼”中,讓孩子們回家了解哪些動物、植物有肚臍眼,孩子們回家調查后,第二天上課時作口頭回答。
2.實物收集。
實物收集,即收集一些物品(實物、資料、圖片)帶到幼兒園進行交流展示,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法。在進行粗糧調查時,讓孩子把可以收集到的粗糧實物帶來;在調查“小兔吃什么”時,我們請孩子把自己可以收集到的小兔食物帶來,以便進行驗證。
3.書面調查。 書面調查是一項比較方便的調查,是中班下學期和大班孩子常運用的調查形式,讓孩子把要調查的內容用圖示或圖示和文字說明結合的形式表現出來。
那么設計調查表要考慮哪些問題呢?首先,設計的調查表要讓幼兒看得懂,表上運用的文字不要太多,最好采用“圖夾文”的形式;其次,調查表也要根據調查需要設計相匹配的形式。如只有標題,其他處空白的調查表比較隨意,可讓幼兒自己考慮記錄形式;有標題還有行列間隔的適合記錄多個問題,每一行(列)記一個問題的調查;便箋本一樣的小本子比較適合記錄單一內容、多種答案的調查;再者,調查表的設計必須符合孩子的記錄水平。
三、發揮主體,展開調查
有效開展幼兒幼兒調查活動的關鍵在于激發幼兒主動參與調查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對調查活動的主體性。那么在調查活動中如何發揮主體性呢?
(一)激發猜想質疑,尊重主體建議
調查展開前,一般先讓幼兒猜測可能會有什么結果,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在猜測、驗證過程中,只有尊重個體的意見和建議,才能讓幼兒在寬松的氛圍中積極參與。
孩子年齡小,認知結構不完善,有時難免自相矛盾。但不管怎樣,教師要保護他們的自信心,認可他們的回答。其次孩子作出猜想后,如果條件允許,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猜想去實踐調查進行比較,使調查的過程更顯多元化。
小班孩子們對小兔喜歡吃什么感興趣,為了小兔會不會吃肉討論熱烈,我們和孩子一起設計調查表,讓孩子們回家和爸媽一起猜一猜、想一想、畫一畫,把小兔喜歡吃什么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現在調查表上。調查后,讓他們把自己猜測小兔喜歡的食物帶來,自己喂小兔,親自驗證。驗證以后,孩子們雀躍了:“兔子也吃肉,兔子真的也吃肉。”陪孩子一起的驗證顛覆了一直以來留在人們腦海里兔子只吃青菜、蘿卜等植物的印象。
(二)多形式開展調查,提高主體能力
幼兒調查能力的提高與幼兒的自主性是相互關聯的。調查能力越高,自主性越強,越能提高調查能力。一般來說在幼兒園的集體調查活動中,老師易傳授一些簡易而有效的調查策略,幼兒也容易受同伴的影響,分享同伴的調查方法。而家庭的個別調查又為運用鞏固在集體調查中學到的策略,發揮調查主體性提供可能。而且父母一對一的調查可采用多種途徑進行,成人的指導也更全面充分。調查形式簡單分為以下幾種:
自主調查:自己完成自己的調查內容。
集體調查:幼兒園集體調查活動,老師講述簡單易行的。
調查策略,幼兒易受同伴影響,分享同伴的調查方法。
家庭調查:父母一對一的調查,成人的指導更充分更全面。
(三)正確定位成人角色,確保主動調查
在調查活動中,成人要多放手讓幼兒親自收集資料,讓幼兒大膽地進行嘗試。特別是在集體調查中要關注每位孩子,讓每位孩子都參與調查。在布置家庭調查時特別要關照孩子的父母協助幼兒調查,而不是包辦代替。當然在調查活動中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并不等于放任幼兒去做,相反成人的工作會更復雜。有時調查現場的主題特征并不明顯,成人就要引導幼兒去觀察;有時幼兒很難將觀察到的現象用繪畫方式表達,成人也要提供建議和幫助。
(四)提高記錄能力,激發記錄主動性
調查過程中,提高幼兒自主記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提高孩子記錄的能力呢?
1.教師隱性示范。
老師平日與幼兒交流時要多使用簡筆畫,將交流的內容用簡單的圖形記錄下來。有時可征求幼兒的意見,運用幼兒的創造性記錄,以幼兒的思維方式確立記錄標志。
2.記錄方式多樣靈活。
一般采取書面記錄,幼兒不會寫字就用繪畫方式記錄,有時也用其他的書面記錄方法,如剪貼、夾插等。
四、體驗“分享”,有效交流
調查后的總結、交流是調查活動的“龍尾”。它是方法、能力的分享環節,也是態度情感的分享階段。
(一)調查交流的方式多種多樣
“競賽式”以比賽看誰說得多的方式來進行交流,有助于激發幼兒交流的積極性,較適宜中大班孩子運用;“任務式”指在完成某種任務時進行的交流。
(二)調查表的展示
調查表無論是在交流中的展示,還是在交流后的展示,或者邊交流邊展示,都有關于交流質量的內容,因此要根據具體交流形式而定。邊交流邊展示有助于幼兒聽講與理解,而調查后的展示更適合復式問題的交流。
總之,調查活動是幼兒非常感興趣的一種學習方法。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前進,使幼兒在調查活動中獲得有益的發展,孩子們通過調查活動,在質疑猜想中發展發散性思維、培養對事物的估計推算能力;在親臨實地收集信息中提高交往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在交流和總結中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組織幼兒調查活動也使老師獲得了許多組織幼兒實踐活動的方法和經驗。
【幼兒園小調查活動的組織】相關文章:
• 嘎瑪鄉的新幼兒園
• 學前教育數學校本課程開發
• 幼兒園孝道教育問題
• 郊區幼兒園如何開展美術教學
• 男性幼兒教師英語培養探討
• 幼兒園為何喂服“病毒靈”?
• 幼兒教育中繪本閱讀親子互動策略
• 幼兒園與幼兒的早期閱讀探析
• 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優化路徑
• 淺談幼兒園主題課程的設計策略
• 走出幼兒園音樂活動誤區
• 關于幼兒園數學活動的幾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