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我國幼兒園中存在著各種課程模式,其中方案課程、生成課程、整合課程、綜合課程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在設計思路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即把“主題”建構作為教育內容的組織形式,我們權且稱這類課程為“主題課程”。主題課程與學科或領域課程的最大區別在于:主題的展開并不遵循學科的線索,它具有多層次的綜合功能,追求的是教育內容的整合。正因為如此,目前很多幼兒園在課程設計中都采用了主題的形式。但很多教師對于這種主題課程設計步驟和策略的認識較為感性,在實際操作中遇到了許多問題,產生了許多困惑。本文試圖對幼兒園主題課程設計的策略作一探討。
一、明確主題選擇方向,尋找恰當的主題源
主題課程為幼兒和教師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學習內容和教育內容的選擇可能性,但同時,也對幼兒和教師選擇恰當的主題提出了挑戰。不同的課程設計者因價值觀的差異,會有不同的主題選擇傾向。因此,明確教育價值觀是明確主題選擇方向的首要任務。一般來說,主題課程存在兩種主題選擇傾向。
從兒童的興趣出發。主題課程大多是以兒童的興趣為出發點的。因為兒童的興趣和求知需要是主題課程得以生發和開展下去的保障。從兒童興趣出發選擇主題,可以較好地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和探究興趣。這種選擇傾向演繹了新的教育觀和課程觀。
從兒童自身興趣出發選擇主題源,有以下方法和策略:①從兒童關注的話題(談話或疑問)中尋找主題;②從吸引兒童的事件中尋找主題;③從兒童的角色行為中尋找主題;④從兒童感興趣的藝術作品和文學作品中尋找主題。
從教師的興趣出發。這里的“教師興趣”并不意味著主題的選擇純粹是教師的意志,而完全不顧及幼兒的學習興趣。從教師的興趣出發,是指在選擇主題時,教師對于主題的系統性、邏輯性以及方向性的設想較多,主題的選擇往往帶有某種課程改革的意圖和科研目的。例如,有些幼兒園依據本園的特色或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尋找和確定幼兒感興趣的主題內容,開發適合幼兒學習、探究的園本課程。
二、尋找合適的展開線索,擴展主題源
主題源一般要通過一定的線索層層展開,從而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主題網絡。到底從哪個角度,按什么線索展開主題源才是較恰當和合理的呢?目前,教師在擴展主題源時,較多采用兩種展開線索。
分析主題源中所包含的信息要素,并將這些信息要素作進一步的分解,找到次一級的主題要素,以此類推,層層分解。以這種方式展開主題源,各主題要素彼此關聯,可以構成一個網狀結構。但次一級主題分層不宜過多,否則容易偏離主題源的價值追求,也易造成各主題要素展開層次的懸殊,如一個主題要素展開了四層甚至更多,而另一個主題要素只展開了兩層甚至更少。
分析主題源所涵蓋的學科或領域傾向,設想兒童可以從這些學科或領域中獲得哪些具體的知識和技能,由此形成具有學科或領域傾向的主題要素網。利用這種線索展開的主題要素與主題源的聯系較緊密,容易實現主題源的教育目標。但是,由于主題內容的完整性和綜合功能被打破,易使原本綜合的活動還原為單一的學科或領域活動。很多幼兒園教師的疑問和困惑也是從這里產生的,似乎從主題出發,兜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學科或領域教學。
選用主題源展開線索的依據是:①主題源的教育價值定位,是強調情感、能力方面的價值,還是較多考慮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要求;②主題源內涵的大小,即所包含的主題要素的多寡;③教師的專業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
三、分析主題要素,確定活動傾向
主題網絡構成之后,教師要分析主題要素的內容性質,確定其學習活動傾向。這方面一般可采取兩種策略。
對網絡中所有主題要素的內容性質進行分析。不同的主題要素,其內容性質不同,它所具有的學習活動傾向也不同。這里的學習活動傾向不是特指社會、語言、數學、科學、
音樂、美術等學科或領域活動的傾向,而是指專門的教學活動、生活活動或游戲活動。在開展主題課程時,要求幼兒在一定時期內沉浸在一個主題中,使幼兒一日生活中的所有活動都與這個主題相關,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主題課程的教育優勢。因此,主題網絡經過教師的分析和整理之后應將主題要素網絡轉變成活動網絡。教師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和求知興趣確定某一主題要素和活動形式作為展開此主題課程的生發點。
對網絡中某一確定的主題要素的內容進行分析、確定其學習活動傾向,并據此開展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根據師幼互動的情況和幼兒活動的興趣,不斷生發新的主題要素,使整個主題課程靈活、自由地以各種活動形式得以展開,構成一個動態的系統,使幼兒的生活、游戲和學習成為一個動態的有機統一的整體。
四、挖掘主題價值,確定目標、要求
主題課程關注的是整體的、有聯系的經驗,追求對幼兒具有“完整”意義的教育價值。主題要素是主題網絡中的一個點,是整體的、有聯系的經驗中的一個點,具有整體主題網絡所蘊涵的價值特征,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主題要素所隱含的網絡價值,是開展主題課程的關鍵。也就是說,從某一主題要素著手設計課程時,活動目標和要求所體現的不應僅僅是某一主題要素本身的價值目標,始終要留有一定的空間來體現主題網的價值追求。這樣才能保證幼兒的生成性活動與教師的預定性活動相統一,使目標的系統性與生成性相結合。例如,在“熱鬧的大街”這一主題網中,教師根據幼兒的談話熱點開展了“行車交通標志”這一游戲活動。活動本身的目標非常清晰:認識各種行車交通標志,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良好習慣。但是活動所具有的網絡目標還包括街道建設與美化、街景裝飾與布置、角色行為扮演……因此,教師在設立活動目標,為幼兒準備活動材料時,就要考慮更多潛在性的情境要求、物質要求以及幼兒可能出現的種種興趣要求。
五、根據活動目標,設計活動方案
主題只是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是教師定位和設計一個具體活動方案的切入點。主題課程的特點在于其教育內容的生活性和綜合功能,其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并不具有一定的模式。因此,在預成活動具體目標和要求之后,應根據活動目標在完成整體主題網教育目標中的地位和作用,活動要求的高低,本園本班幼兒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及環境、材料狀況,采用恰當的教學模式設計活動方案,開發課程。各種課程內容的組織都可以采用主題的形式,但具體的教學和活動模式可以各不相同。
主題課程由于它整合的教育理念以及對幼兒發展的整體性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我們期望在幼兒園課程改革中,教師們能更好地理解幼兒園課程中的主題,能更有效地運用主題設計策略開發幼兒園課程,組織幼兒的各項活動,使我們的孩子在一個更為適宜、更具有生活意義的教育環境中健康地成長。
【淺談幼兒園主題課程的設計策略】相關文章:
• 幼兒園階段培養孩子成長策略探析
• 幼兒園開展親子活動的問題及策略
• 特色幼兒園教改路上一路高歌猛進
• 幼兒園小班版畫教學初探
• 幼兒園美術教育之我見
• 淺談幼兒園民間游戲活動
• 幼兒園科學教育游戲化實踐路徑
• 淺談幼兒園民間游戲的社會性價值
• 幼兒園大班串聯式角色游戲探究
• 促進小班幼兒盡早適應幼兒園生活
• 淺談幼兒園檔案資料的有效管理
• 小議學前教育教育預設思想的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