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良好個性發展方面,越來越引起廣大兒童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我園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殊需要,對環境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創設,使之更加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走出了一條“邊學習、邊實踐、邊完善”的環境創設之路。
一、遵循辦園理念,凸顯環境創設主題
幼兒園的環境是一所幼兒園的名片,是這所幼兒園辦園理念的外在體現。立足本園的辦園理念進行環境創設,讓環境具有自身特色,是我們進行環境創設的基本原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統一的價值觀引領下的學前教育中,學習和模仿并非不可。因此,我們在進行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時候,一方面像蜜蜂采蜜一樣,多方學習名優幼兒園的環境創設,集眾家之所長以為己用;一方面針對本園的實際,圍繞“福園福源”的辦園理念,以“福”文化為環境創設主題,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自身現有資源,為孩子營造舒適、安全、互動、自然的幼兒園環境, 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并能與環境互動,使環境成為生動、形象、直觀和綜合的教育載體和資源。
二、因地制宜,打造人文大環境
我園的環境更注重“環境即課程”的教育功能,將人文環境與“福”文化的打造合二為一,營造處處有文化的校園氛圍,使環境成為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又豐富著環境的內涵。
1.合理劃分戶外運動場地
我園面積比較大,戶外場地很寬,因此,我們請設計師對我園戶外場地進行了合理的規劃和改建。如今,軟硬結合的塑膠場地、防腐木地板和水洗石、鵝卵石、透水磚地面及嶄新的塑料草坪,給幼兒以不同的體驗;玩沙池、嬉水池、攀爬架、投擲架、運動休閑長廊、多功能大型玩具、戶外區角活動小屋、果園、菜園等建成并投入使用,極大地拓展了幼兒們的活動空間。
2.精心營造文化育人氛圍
圍繞辦園理念,在園所總體環境規劃上力求體現文化內涵,布局做到錯落有致、疏密合理。我園對舊教學樓的外觀及內部功能室、活動室都進行了改建,重建了幼兒的農耕實踐基地――幸福農場,優化了幼兒園的綠化樹木,幼兒園園貌得到極大的改觀。經過改建和維修后,我園以福文化為主題的福寶科學屋、福星
音樂屋、福娃農家屋、幸福超市、惜福餅屋、大型建構區、創意美工室、圖書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室等都已向幼兒開放。
3.因地制宜投入游戲活動材料
為豐富幼兒戶外活動,我園花大力氣加強設施設備的添置及更新,在經費極為緊張的情況下,發動教師和家長自制教玩具,添置了大量戶外游戲材料,如木梯、活動爬網、防腐積木、滾珠車、輪胎、鐵環、陀螺、跳繩、橡皮筋等等,并配套定制了不銹鋼玩具架、輪胎架等,滿足幼兒們活動的需要。
三、注重實效,創設溫馨小環境
我們充分利用三維空間,合理利用樓梯、廊道、門窗、活動室等進行創設,做到每個樓梯、每個樓層、每個班級都有不同的創設主題,凸現我園的園所文化。
1.樓梯
我園的三個樓梯間,分別被布置成“福娃農家屋”“福寶科學屋”和“福星
音樂屋”。農家小屋里陳設著各種農具、種子、農產品、編織半成品及農家勞作圖,讓幼兒充分感受田園文化;科學小屋里有適合大、中、小班進行科學探索的各類用品,可進行聲、光、電、力學等實驗;音樂小屋里陳設的是關于音樂、
舞蹈等方面的圖片及飾物,各類打擊、吹奏、彈奏樂器以及音響設備。樓梯的墻壁則分別被布置成以百字福為襯托的民俗節日畫廊、民間工藝一條街、《弟子規》八德故事簾、長卷軸呈現的圖文成語故事等。
2.廊道
走進雙幼,隨處可見中國紅:大紅剪紙、中國結、百字福。每層樓的廊道吊飾突出本土文化,各有不同的主題。
底樓突出的是美食主題。取材于本地繁榮的飲食文化,聞名全國的江湖菜、風味菜圖片及佐料原型被巧妙呈現。幼兒們在廊道里玩區角游戲的時候,美味的家鄉菜在潛移默化中激發著幼兒們對家鄉的熱愛。
二樓體現的是農味主題,用本土的農家用具,如面篩、蒲團、草帽、棕扇、魚網等為道具,在上面或畫或貼各種體現民風民情的圖畫、幼兒作品等等。
三樓體現的是文學主題,將本土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圖片配上大班幼兒所熟悉的古詩詞或
兒歌,用廢舊塑料加上傳統圖案的邊框,成為一道可賞可讀的風景。
3.功能室
有特色的功能室是幼兒園里一道絢麗的風景。蒙臺梭利主張培養幼兒“專心、獨立、秩序、協調”,這八個字的箴言也是我園功能室活動室所要呈現出的一種幼兒發展的狀態。我們為幼兒打造了生活化、游戲化的教育環境和人文環境,孕育以兒童為中心的文化。我園富余房舍極為有限,但我們充分利用每個可利用的空間,開設了美工創意室、圖書閱覽室、大型建構場、科學探索屋、農家小屋、藝術體驗屋、多功能活動廳、教師學習室、會議室、
舞蹈室等,既滿足了幼兒和教師開展活動的需要,又洋溢著家的溫馨,使幼兒園成為教師、幼兒和家長都喜歡的樂園。
4.活動室
活動室是幼兒在園生活的主要場所,各班為幼兒創設了溫馨舒適的生活環境、與課程相適應的學習環境及內容豐富、材料充足的活動區,使幼兒在玩中求發展。教師們精心的規劃布置,科學合理地劃分區域,各班都開辟了四個以上的室內活動區,加上室外走廊上的區角,可以滿足全班幼兒同時參加區域活動的需要,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四、彰顯特色,環境價值最大化
1.立足本土,目標明確,特色鮮明
首先,環創的過程有目的有計劃。圍繞我園的園本文化理念和創設主題,廣泛征求教師和孩子們的意見,并多次召開行政會議討論、制定并修改環創方案。園所大環境的創設利用長長的暑假進行,各班老師根據《活動區活動的理論與實踐》及《教師操作手冊》,寫出班級環創方案,經行政審核以后方可進入實施階段,避免了盲目性。
其次,環創的過程充滿創造和想像。如樓梯間有幾根消防水管,老師們巧妙地用綠色皺紋紙把管子纏住做樹干,太陽花自下而上地環繞上去,別有一番情趣。大班開展了主題活動“飛向太空”后,孩子們每人畫了一幅圖,老師把幼兒的作品擺成火箭形狀,再添上一些相關元素,火箭“飛向太空”的場面就生動地展現出來,令人耳目一新。
第三,環創的過程師幼共同參與。“用他們的雙手和思想布置的環境,會使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環境中的事物,也會使他們更加愛護環境”。我園在環創中,幼兒的參與體現在參與設計、參與收集和準備材料、參與布置、參與操作、參與管理等。只有真正參與了環境創設,幼兒才能對秋天的色彩、自然界的變化、人們的活動情況有了深刻的記憶,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
2.因地制宜,改善條件,發揮價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因此我們創設“有準備”的環境,提供貼近幼兒生活的材料,讓幼兒能積極參與,真正動起來,使環境成為幼兒寄托心愿,宣泄情感,體驗成功、展示自我的平臺。如我園精心打造的幸福農場,從播種、管理到收獲,都讓幼兒全程參與,幼兒在實踐中真正體驗到田間勞作和收獲的樂趣。在材料的選擇和利用上,我們堅持“低費用、高效益”的經濟性原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盡可能地利用本土資源。
(作者單位:重慶市江津區雙福幼兒園)
【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有效途徑】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大班活動室環境創設
• 讓家鄉的自然、文化資源走進孩子心中
• 為幼兒創設優化的環境
• 淺談幼兒園環境創設
• 創建富有班級特色的環境
• 環境教育與幼兒發展
• 由垃圾引出的幼兒園環保教育活動
• 走出幼兒園環境創設的誤區
• 落實新教材 創設新環境
• 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教育價值
• 幼兒園活動室環境藝術設計論文
• 淺談幼兒園環境創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