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活動應是有目的的、有計劃引導幼兒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幼兒必須通過自身積極主動的活動,才能獲得必要的經驗。美國幼教界提正在被各所幼兒園普遍接受并運用,成為一種幼兒進行特定學習的活動。它打破了傳統的空間布置格局,重視幼兒的自主活動,重視幼兒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重視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幼兒的互通。
一、區域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我們對市里15所幼兒園(公辦幼兒園6所,民辦幼兒園5所、鄉鎮中心幼兒園4所)進行實地察看、調研、分析,將15所幼兒園分成兩種類型:第一種――區域活動開展得較少的幼兒園有6所,占40%。第二種――區域活動開展得較好的幼兒園9所,占60%。并歸納出兩類型園在區域活動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硬件條件差
(1)室內活動面積不足。
具體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班級人數太多,導致活動室面積不足;二是園舍不配套,難以創設豐富的區域角。
(2)缺乏操作材料和設備。
有些幼兒園,基本教學設備相對缺乏,如室內外玩具、材料少,圖書數量和品種少,使得區域活動難以開展。
分析:園舍和基本設施條件差無法開展區域活動。
2.師幼比例低
部分園達不到每班配備2名教師的要求,個別民辦還存在教師包班的情況。
分析:教師的工作量大,保教負擔沉重,教育活動的內容和組織方式受條件的限制,只能依靠“關、管、灌”的教育方式。無法提高區域活動的質量。
3.管理不到位
少部分幼兒園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活動區教育的理論知識,甚至個別幼兒園的教師對區域活動還比較陌生,還有一部分教師反映對區域活動僅有感性認識,曾經觀摩過或參觀過其他幼兒園的活動區創設,但缺乏理論學習和實踐。
分析:缺乏系統的培訓和專業的指導,對開展區域活動造成力不從心。
二、特色化區域活動與幼兒和諧發展的實踐措施
在創設區域活動時,教師要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實現自己富有特色的發展。區域的材料雖然是靜態的,但生態式區域活動則強調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使材料充分地“活”起來,以材料為影響幼兒的媒介,充分發揮其價值。
例如:在美工區的活動中,我們讓幼兒通過觀察、思考、嘗試進行知識技能的自我學習。比如在剪紙和折紙活動中,當幼兒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后,我們就可以把作品的制作過程用分步圖示的方式貼在墻上,讓幼兒邊觀察、邊對比、邊操作,做到自我思考,自我糾正。如果幼兒多次探索后仍不能成功,我們教師就要清楚的發現其難點所在,并有針對性的進行個別指導。在這種自我學習過程中,幼兒既有探索體驗的機會,又不至于因嘗試失敗而喪失信心,每個幼兒都能按自己的方法學會剪紙和折紙。
三、幼兒園特色區域活動中幼兒發展的實踐個案
1.區域游戲:香香小吃店
例1:自制苗族腌魚,材料提供分為兩個層次:
(1)提供4條魚形圖片,以及泡沫紙做的調料幼兒自制腌魚。
(2)制好的腌魚提供扭扭繩,幼兒將魚懸掛在小吃店。
例2:自制五色飯(紅、黑、白、綠、黃五種顏色的真米,以及同色泡沫紙、餐盤);由真米制作的五色飯投放至苗家小吃,幼兒買賣。提供五色泡沫紙,由幼兒剪成米粒大小,放入盤中,制成五色飯。
例3:自制竹筒飯(竹筒、白米、臘肉、考熏肉、乳白色泡沫紙);幼兒在小吃店內買賣白米、熏肉做出的竹筒飯。兩種制作方法:
(1)幼兒可以投放白米,臘肉等自制竹筒飯。
(2)幼兒利用乳白色泡沫紙剪成米粒大小,放入自制臘肉制作竹筒飯。
例4:自制烤熏肉(泡沫、蠟筆、吸管);用白色泡沫制成烤熏肉串,幼兒買賣。材料提供分為兩個層次:
(1)投放白色泡沫,紅色蠟筆,幼兒自制熏肉。
(2)投放吸管,幼兒自制烤熏肉串,放至燒烤箱燒烤。
例5:自制竹筒飯(竹筒、白米、臘肉、考熏肉、乳白色泡沫紙);幼兒在小吃店內買賣白米、熏肉做出的竹筒飯。兩種制作方法:
(1)幼兒可以投放白米,臘肉等自制竹筒飯。
(2)幼兒利用乳白色泡沫紙剪成米粒大小,放入自制臘肉制作竹筒飯。
例6:自制腌蘿卜塊(海綿、紅色白色泡沫紙制成調料);幼兒自由買賣苗家小吃腌蘿卜干。投放海綿制成的蘿卜塊,以及泡沫剪成的辣椒等調料,幼兒在買賣時,自己調制。
例7:自制烤羊肉串(灰色泡沫紙、吸管);泡沫紙制成的羊肉串1盤,幼兒買賣。泡沫紙剪好的羊肉,幼兒自己穿制羊肉串。
例8:自制苗家米餅(紙板、雙面膠、米粒);幼兒自由買賣苗家米餅。材料提供兩個層次:
(1)提供紙板做底的餅塊,幼兒按照提供的形狀剪餅。
(2)幼兒可以在上粘貼各色米粒。
例9:苗族服飾。男女各一套,幼兒在小吃店游戲時身著特色服飾,突出民族特點。
2.區域游戲:蒙古美工坊
通過對紙杯吸管、彩紙等廢舊材料、不織布、彩帶、可樂瓶等運用。引導幼兒在制作藝中,利用教師提供的各種材料,讓幼兒學做蒙古包、蒙古帽、蒙古靴,蒙古跳桿,能對這些蒙古物品進行創造性地裝飾,并將這些制作的蒙古物品投放在表演區、戶外活動或其它區角中進行游戲。另外通過購買的馬頭琴、蒙古服裝及物品,讓幼兒在欣賞得同時進一步感受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蠟筆、繪畫紙、勾線筆。指導幼兒在繪畫藝中,根據教師提供的《智慧的蒙古人》欄中的照片,學習繪畫出蒙古的服裝、蒙古包,引導幼兒進一步了解蒙古族。
橡皮泥、廢舊紙盤、泥工板、輔助工具。指導幼兒在泥工藝中,根據教師提供的《智慧的蒙古人》欄中的照片,利用每天的晨間活動,學習模仿或自由創作蒙古族的特色食品;另外將這些制作的食品投放到民間小吃店中進行區域游戲活動。
五、小結
在調整材料的實踐中,我也不斷的在反思自己的工作。開始真正學著了解、傾聽、認同、順應孩子,更進一步的對教育本身的元素有了重新的思考,對自己教育專業化的水平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孩子的發展是我成長的背景和支持,孩子的發展是我永遠的追求。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菀坪學校幼兒園 江蘇】
【淺談幼兒園特色區域活動】相關文章:
• 如何組織好幼兒園家庭教育講座
• 淺談幼兒園教育環境與幼兒發展
• 很抱歉,此文章已刪除
• 提高幼兒園教學有效性淺談
• e環境幼兒園主題教學資源庫構建
• 提高幼兒園教師素質的方法
• 淺談幼兒園計算教學方法
• 走出幼兒園音樂活動誤區
• 幼兒園美術教育生活化有效措施的探究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幼兒園家園溝通策略
• 我愛我的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