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十余年的教學工作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孩子還未進入幼兒園前是很喜歡到幼兒園來看看玩玩的,而真正入園的幾周中,卻常常是哭鬧不止,惹得家長們是走不開身還直掉淚兒,這引起了我的關注與反思。
一、案例描述
鏡頭一。今天是九月一日,是孩子們到園的第一天。我們幾個老師早早地在活動室里等候著孩子們的到來。歷來都是這樣,開學的第一、二周,是新生“斷奶”的日子,肯定是“啃硬骨頭”的日子。這不,家長一送孩子到活動室門口,就開始有孩子哭鬧了。我們是一個一個地勸說家長快些離開,一邊盡顯自己的法寶,穩定孩子的情緒。家長們總算是配合的,陸續地離開,孩子的哭聲也漸漸地少了下去。快到做早操的時間了,我們提前組織孩子們來排隊。唯一不來排隊的就是那個叫萱萱的小女孩了。她還趴在桌上哭。從媽媽送她進班坐在位置上后,還沒讓一個老師碰過,只管自己趴著一個勁地哭,誰要是靠近她,她就揮動起雙手亂打,還會哭得更加厲害。
指導策略。我們就暫且不去近距離地理會,只能遠遠地旁觀著。但我們幾個老師還是不時地關注著她,生怕孩子一不留神自己跑出去了。
有時候,冷處理和保持一定的距離也會讓孩子覺得有安全感。
鏡頭二。第二天,萱萱來了,趴在媽媽肩上用雙手緊緊地抱著媽媽的脖子,嘴上一個盡地喊著“媽媽抱媽媽抱”死活不愿意下來。
指導策略。孩子有了第一天的入園經歷,今天有了更強烈的對抗情緒。以強制是肯定不行。經過昨天的交往,孩子對我還是有了那么一點信任度了,這不,媽媽正開心地說著孩子回家一直提起王老師呢。萱萱來的時候,我正在給花兒澆水。我假裝提不動水壺,一邊邀請她一起來幫我提水壺,軟磨硬泡地鼓勵萱萱是老師的小幫手,她總算順從地從媽媽的懷抱里下來了,但目光還是偶爾搜索著媽媽的身影。媽媽就勢進室去取接送卡了,并躲了會兒,直到孩子顧不上看了,媽媽才迅速地離去。
頭幾周一早的親子分離是相對難對付的環節。恰當地運用當時的情境或者通過與家長簡短的交流,及時掌握信息,及時做出反應,有助于親子分離。
鏡頭三。組織孩子點名了。正當大家都安靜時,萱萱卻大聲地哭鬧起來了。“得讓她安靜下來”我心里想著,一邊笑咪咪地走近她。萱萱卻不領情,她耍起了潑辣。眼淚鼻涕弄得滿臉都是。我拿餐巾紙去擦,卻被她一把奪過扔了,雙手不停地擺動揮舞著,嘴上還連聲說著“奶奶擦,媽媽擦”。
指導策略。面對孩子強烈的反抗,我改變方法,悄悄地去衛生間拿了她洗臉用的毛巾,悄悄地藏在身后,乘著她不注意才很快去擦。然而,每擦一次她都會說“奶奶擦,媽媽擦。”由于她的哭鬧影響了別的孩子正常的參與活動,我抱起她來到了走廊。走到一處放著長椅子的較安靜(不影響別班活動)的地方,我引導著她休息一下,小家伙可能有點累也答應了。看到她的淚痕,我迅速拿毛巾擦,小家伙可不領情,又是淚眼汪汪,又是口水鼻涕的,一邊連聲說“眼淚水奶奶擦,鼻涕奶奶擦”。我只好答應:“好好好,不擦不擦,王老師只擦那些‘黑不溜秋的臟東西’”。小家伙居然也愛美,一說是擦掉臟東西的,還幫著補充:黑了,眼睛要看不見東西的,媽媽也會看不見的。“是的啊!我們要把黑乎乎的東西擦掉。讓自己干干凈凈的,媽媽來了,更喜歡你了。”萱萱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剛入園的孩子,情緒不穩定,屬于比較多變的。我們老師要耐著性子因勢利導,順著孩子的意愿,并漸漸讓孩子喜歡上幼兒園。
二、案例反思
上幼兒園是孩子從家庭生活走向社會生活的第一步。到幼兒園后,環境變了,接觸的人變了,一切的一切都變得陌生了,孩子就會產生不安全感。由于這個時期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差,他們就會通過發脾氣、大聲喊叫、哇哇哭鬧等來實現自己心里所想的。新入園的孩子一般有以下的表現:
依戀親人,哭鬧不止;
情緒緊張,嘮叨回家;
任性專橫,不顧別人;
獨立孤僻,態度冷淡;
游離集體,獨自行動;
……
因此,如何讓新入園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是幼兒園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在實踐中,我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對新入園孩子情緒的穩定,效果較為明顯。
1.給孩子營造寬松的入園環境
首先做好大環境上的渲染和營造。我園一直是比較注重環境的影響作用的。每年在新生入園前一周,我們會在園門口掛起橫幅,支個氣拱門,進出的通道中以盆花造型,家園聯系公布欄中作宣傳畫表示歡迎;在操場四周插上五顏六色的彩旗,以渲染氣氛。
其次做好班級的物質準備,這是必要的基礎。孩子入園后的生活必需品如毛巾、杯子、桌椅、床位;游戲用的玩具;學習用的書籍等等;要一件不落地備足,而且事先做好相應的標志。
再次就是營造寬松的心理環境,這是特別重要的。小班的孩子可以說是第一次真正地脫離自己的親人,對親人的依戀會很是強烈。萱萱的表現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萱萱的入園可以說是我們班中比較特別的一個。當其他孩子都能在短短的一天中基本適應環境的情況下,而她則基本上經歷了近半個月的時間才漸漸適應了幼兒園的環境。在這過程中,我們沒有采用強硬的措施一定要求她馬上適應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而是耐心地等待著孩子慢慢來適應新的環境,讓孩子能真正從心理上來適應新的環境。
2.選擇有經驗的帶新老師
每年有新生入園,幼兒園里總會安排一些老師去幫忙。我也經常去協助,一直有一種想法,那就是協助的老師最好是固定的,這樣便于孩子轉移依戀情結。我們感到,孩子入園焦慮主要是對生疏環境的一種本能的生疏感和孩子對父母依戀的情緒導致的。孩子雖說一時難以脫離親子分離的焦慮,但也容易在新的環境中找到一個自己覺得比較安全的依靠。依戀行為可以在師幼接觸中逐漸形成,教師潛移默化的與孩子交往能夠建立起相互信任關系。當孩子第一次由你接手并有一定的好表現時,他(她)們就會喜歡上你。如果我們頻繁地更換協助老師,就不容易讓孩子建立起安全感,也就起不了盡快穩定孩子情緒的作用。因為協助老師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越長,越會了解孩子的需要。協助老師除了幫助在活動室里準備好充足的玩具等操作材料外,還得隨時準備幾個
音樂游戲或好聽的故事、簡短的
兒歌等。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起到穩定全局的作用。
音樂可以帶給孩子意想不到的效果。小班的幼兒對那些簡短有趣的歌曲是比較喜愛的,容易馬上穩定情緒。如:兩個小娃娃呀,正在打電話呀,喂喂喂!你在哪里呀?唉唉唉!我在幼兒園;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來,手指抻出來……等等,教師可以邊唱邊做相應的動作,幼兒就會被吸引過來。
3.注意與家長的溝通交流
家園及時溝通交流是家園共育進行的良好保障。孩子新入園,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在幼兒園吃得怎么樣?喝得怎么樣?玩得怎么樣?如本案例中的萱萱小朋友,平時是由奶奶帶著的,入廁都是由奶奶把著解的,媽媽爸爸非常擔心孩子入園后會很不適應,白天經常打電話來詢問是否已經解過了什么的。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入園以后我們一直關注著孩子的入廁問題,有點滴進步就及時地進行獎勵小紅花和口頭表揚,漸漸地孩子能獨立上廁所了。我們將此情況用手機信息及時反饋給孩子家長,讓家長感到非常得高興。我們還及時將孩子在園的良好表現拍攝下來,將照片張貼在班級門口的聯系欄中。利用早晚的接送時間,當面講述孩子的良好表現,如:“孩子非常健談哦,今天告訴我自己家里的一些事情了,說自己的外公是賣水果的,有蘋果,有桂圓,還有鴨梨。甘遮很甜很甜的。”媽媽一聽是喜上眉梢,居然真是這么一回事。真不可小看這小孩子啊!生活閱歷還較豐富的喲!
除了以上的家園聯系方法,我們還積極運用我園網站或班級博客的上傳孩子在園一天的生活隨拍錄相,讓家長們更形象直觀地進行了解。
另外,我園每年新生都是提前報名,提前編班,新生正式入園前先會安排一周的“新生預備班”。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參觀各個活動室、結識自己班的教師、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到所在班級認識一下自己生活、學習的物品及相應的標志,學習并使用屬于自己的生活物品,了解生活設施,和爸爸媽媽一起玩玩具、看圖書,在家長的陪伴下,玩玩滑梯、蕩蕩秋千、坐坐轉椅等,幫助新生孩子初步建立起與幼兒園的情感。這樣做有助于減少孩子正式入園時的焦慮感。
園里還及時召開新生家長會。我園每次在孩子入園一到二周后就會安排新生班的家長會。由園長親自講座,就家長們普遍關注的問題進行解析,讓家長們了解如何盡快地協助做好孩子入園工作?入園后家長自己需要認識些什么?等等。
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能利用現代化的設施設備更好地做好新生入園的工作。
【讓新生盡快愛上幼兒園】相關文章:
• 政府扶持民辦幼兒園思考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
• 幼兒園談話活動的有效性策略
• 淺談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教育的重要性
•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推進策略
•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幼兒園教學
• 幼兒園寶寶“談婚論嫁”的秘密
• 探索新時期幼兒園家長工作
• 兒歌應用于幼兒園教育的調查研究
• 如何做好幼兒園班主任工作
• 幼兒園自然角創設途徑與策略
• 探求學前教育中聲樂教課的現狀及革新